学者葛顺奇:5年成名的秘诀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4日 09:19 中国经济时报 | |||||||||
■本报记者 陈宏伟 这5年,记者眼瞅着葛顺奇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博士毕业生,成为中国外资领域颇有些名气的专家。 第一次见到葛顺奇大约是2001年秋天,在对外经贸大学组织的一次关于WTO的研讨
和葛顺奇交换了名片,发现他的名字很陌生——尽管当时记者对于外资领域专家还是知道一些的。 也难怪葛顺奇当时不出名,他是2001年7月份才博士毕业并留在南开工作的。 5年辛苦,不知不觉做出了名气 和葛顺奇认识以后,可能是彼此多留了一份心,直接的联系就保持了下来。记者印象中,这几年葛顺奇一直没有清闲过,每隔一段时间,都能整出点有价值的东西。 2003年,葛顺奇就已经担纲并圆满完成了商务部委托的重点研究项目——我国中长期利用外资的战略。从此,他“一发而不可收拾”,研究项目不断,研究成果不断。 几年来,葛顺奇共主持课题11项,主要参与了6项国家重大课题和国际项目的研究。与此同时,还出版了一部专著,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篇。其中2002年发表在《世界政治与经济》,2003年发表在《世界经济》上的文章均获得相应年度的“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奖”。葛顺奇的研究方向和成果,大概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始终围绕着国际投资和跨国公司问题(他本人感觉到自己在这个领域具有比较优势,能够有所作为);二是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前沿色彩;三是多以详尽的数据作为支持,工作做得比较扎实,结果也能让人信服。 不知不觉中,葛顺奇在外资研究领域站稳了脚跟。事实上,在商务部多位领导眼里,葛顺奇已经是中国外资方面的核心专家之一。 渐渐地,向葛顺奇求教的人越来越多了,主动找上门的课题也越来越多了。葛顺奇“突然发现,自己近两年的收入明显增加”——当然,那是因为事情做得多了。 2005年完成了几件大事 用“厚积薄发”来形容葛顺奇应当是恰当的。2005年,葛顺奇干了几件在业界可以称得上“惊天动地”的大事: 一是翻译了联合国贸发会议的《2005贸易与发展报告》;二是承担撰写了《2005中国外商投资报告》;三是对“世界500强”企业逐一做了详细研究分析,弄清了这些企业基本财务及业务状况、全球投资地区及行业分布、战略动向等;四是对54个国家级开发区加以解剖,基于权威、详实的数据,厘清了这些开发区的产业格局、经济效益、引资潜力、发展战略;五是收集、整理、掌握了全球18个最主要的国家和地区1992年以来对中国投资的产业、区域分布的详细情况和特征;六是为政府部门提供了一份中国与39个国家及地区2000年以来基于6位税号商品类别的国际贸易竞争力指数,为比较分析中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结构和竞争优劣势提供了数据支持。 这些事情的工作量之大,有时令人难以想象,比如18个国家和地区1992年以来对中国的投资情况研究,涉及到的数据就有120多万个;而国际贸易竞争力指数研究的数据量更庞大,最后完成的文件用A3纸整整打印了6000多页。 葛顺奇好像有无穷的精力。除了上面说的这些事情外,他2005年真正花了最多心思、也干得最漂亮的事情其实是给昆山开发区做的一个课题。 课题前后做了7个月。其间,葛顺奇组织和带领30多位研究人员到昆山调研,实地考察了昆山开发区和10个乡镇的400多家外资企业,反复走访了昆山市28个与外资有关的政府职能部门。最后完成的课题主报告有30多万字,另外还有1241页附件。 2005年11月25日,葛顺奇在北京开了个课题结题会,国内10位最知名的外资专家应邀到场。大家对葛顺奇工作的细致和扎实,以及课题成果的价值都给出了不错的评价。昆山市政府对课题的评价则是:“现在,葛老师比我们还了解昆山的外向型经济!” “说不清楚这个课题花了我们多少精力,吃了多少辛苦!”2005年的最后一天,葛顺奇在电话里对记者说。 课题的深入调研阶段,正是七、八月份,昆山的天气酷热难当,葛顺奇和他的同事整天奔波在日头下,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实地调查访问。虽然有昆山市政府和开发区领导的支持、协调,但调查也不是很顺利:有些外资企业不买政府部门的账,对调查并不配合,甚至连门也不让进;有的政府部门态度也比较消极,不愿意提供关键数据。其中有个部门,葛顺奇亲自跑了7趟才得到想要的东西。 为了搞清楚外资企业的项目用地数,葛顺奇曾经带着5个学生钻进尘封已久的档案库,在闷热的屋子里,在蚊叮虫咬之中,从第一天早上干到第二天凌晨,饭也没顾上吃。最后,终于找齐了从1993年到2004年期间,在昆山开发区投资的2800多家外资企业的项目用地原始数据。 懂行的人知道,葛顺奇这项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已经远不止于昆山,它是用典型事实回答了在业界争论已久的几个热点和焦点问题,比如利用外资数量究竟多少才是合适的?外资对地方经济、社会产生的效应是正面的多还是负面的多?下一步中国吸引外资的政策要不要调整或怎么调整? 目标明确,怎么努力也很有讲究 这5年,葛顺奇最通常的工作状态是:每天上午到办公室,一坐就是到第二天凌晨两三点,然后回宿舍,也时常不回宿舍,睡在办公室的地板上。除了每周回一次位于城里的家,每年春节期间回一次老家外,几乎天天泡在位于泰达学院的研究中心。“我的办公室到宿舍之间有一条人迹罕至的小路,凌晨更是没有别人走,来来回回就我一人。我戏称它为‘葛顺奇小道’!” 之所以愿意这么辛苦,是因为葛顺奇有自己比较明确的目标,那就是:成为国际投资及跨国公司领域权威专家。 “毕业后,感觉到自己起点不算高,入门比较晚,再加上工作压力大,自己又想做出点成绩来,那就只能靠努力了。”葛顺奇说。 葛顺奇所谓的努力还是很有讲究的,依记者这么多年对他的了解,大概可以这样概括:把握研究方向,寻找最好方法,细处踏实做起,注重团队合作,挡住名利诱惑。 对此,葛顺奇作了一点补充说,“我虽还不敢称专家,但一直要求自己必须有专家的精神,力求学术独立、思想独立。” 2005年12月30日,又是一年忙过去了,葛顺奇所在的单位组织集体外出旅游,和过去类似情况一样,葛顺奇又放弃了这难得的机会。年底前最后两天,他又独自到办公室,一口气工作到凌晨四点半。 2006年的计划,葛顺奇也想好了:深入研究一个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和国际区域合作;深入研究跨国公司在华社会责任问题;撰写2006年中国外资投资报告;翻译2006年联合国贸易与发展报告;完成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服务业市场准入政策与我国经济安全问题研究;出版两本专著。 “我感到自己的生活将越来越单调,业余的兴趣也越来越少,因为满脑子装的都是跨国公司与国际投资的问题。”葛顺奇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