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理财 > 创业理财 > 正文
 

怀旧 一座深藏的创业金矿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14日 16:57 东方网-劳动报

  精明的投资者发现了这样一种机缘,他们懂得如何造势,知道如何由精神而物质化,将人们怀旧的心情演化为一种消费的时尚。于是便有了老茶馆,有了唐装店……

  怀旧正在悄悄流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风靡一时的装束正翻新而出,老唱片、老情歌一次次地回响在现代的商业空间,反映旧时精致生活的图书也一本比一本更畅销……在快节奏的竞争社会中,怀旧已成为人们心灵的休憩之地。精明的投资者显然发现了这样一种机缘
,他们懂得如何造势,知道如何由精神而物质化,将人们怀旧的心情演化为一种消费的时尚。于是便有了意趣盎然的老茶馆,有了优雅时尚的唐装店,有了绚烂如梦的大舞台……

  老茶馆的“两味茶”

  驱车从延安路高架上自外滩匝道而下,那一条优美的弧线呈现给你的无疑是浦江两岸最精致、华丽的一面,短短数分钟,你可以从两岸迥异的建筑风情中领略到上海这个辉煌的大都市是如何兼容着历史和现实,如何演绎着传统和经典,在你的印象中深深烙上对这个城市的种种憧憬……有这样一个商人试图把上海的这道黄金风景移植到他那狭窄的商业空间里,将浓郁的怀旧情怀和现代都市风情糅合起来,为顾客营造出一种别样的时空氛围。

  张剑明,老上海茶馆“馆主”,就是这样一个富有创意的生意人。位于豫园商业区的上海老街开街于1999年,老上海茶馆也就在那个时候在此地落了“户”,和普通茶馆不同的是,临街二楼130多平方米的狭长店堂内除了临窗的一面搁着十几张茶桌外,靠墙的一面摆放的全是从各处收罗来的老上海旧生活器具。品一口香茗,目光扫过墙边的旧唱片、老风扇,耳边传来的却是楼下喧嚣的人声和汽车驰过留下的喇叭声,恍然中也真有那么点隔世两重天的意味……

  在刻意作旧的上海老街上开这么一家老上海茶馆,情和景似乎都很般配,生意自然也不用多操心,有的是顾客来捧场。旁人看着自然是羡慕:人家做生意怎么就如此轻松!而张剑明肚子里却有一本谱:亏得早年的那些收藏给自己捎来了机会。

  张剑明说得没错,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开始有意识地收藏各种有老上海印记的产品,小到一张火花纸,大到冰箱吊扇,十几年下来,光是藏品的目录就记了厚厚一大本,老上海的情结早已随着收藏深深地切入到了他的生活中。

  而颇具经营意识的张剑明一直在寻找机会,希望能将自己的收藏融入到商业市场中,在为都市人创设一个怀旧场景的同时,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商业机会,以商养藏,以藏促商。上海老街的设立无疑给了张剑明一个圆梦的机会,凭着自己的一本藏品目录,张剑明顺顺当当地“进驻”了上海老街。

  最早是想在上海老街上办个老上海展馆,但很快张剑明就否决了自己的想法,办展馆虽也颇合老街的氛围,但市场运作性太差,有多少人会专程来看一段年代久远的历史呢?喜欢喝茶的张剑明闻到了茶香里的商业味道:如果在一间经营性的茶馆里点缀上老上海的经典是不是会有特别的意思?

  一家“味道”不同的茶馆开出来了,既迎来了品茗的茶客,也多了来找寻老上海味道的各路宾客。不同于专业的展馆,一些有价值的展品都要用玻璃和观众隔开来、防止损坏,张剑明放置在店堂里的所有展品都是敞开式的,上世纪三十年代生产的“通用”、“GE”、“华生”电扇天热时插上电源就是店里的降温设备,而一台60多岁高龄的美国“北极”冰箱依旧能快速地制出大冰块来,至于老式梳妆台上的梳妆盒、小糖罐、瓷人儿……顾客更是可以随便地看看、摸摸,照照一张曾映照过两三代人的镜子,感觉到的显然并不仅仅是一种时光的流转……展品并非固定不变,张剑明会不时地推出各种老上海主题展,比如老上海旗袍展、老上海图片资料展、老上海淑女遗韵展……一道道滋味隽永的“老茶”端上来,吸引的不仅仅是海内外的怀旧客、探奇客,也引来了不少媒体的目光,张剑明既赚人气又得免费的广告“赞助”,真是有点笑不动了。

  “老茶”内涵丰富,新茶滋味也不一般。是个茶馆,来了客人总还是要点一盏香茗,要几碟茶点的,懂得欣赏老上海的顾客品位本来就不低,张剑明自然不敢怠慢,茶或者茶点都要来一点自己的特色,比如所谓的“歌舞升平”、“风花雪月”、“夜上海”原本就是一群集结在一起的“高茶”,在沸水的润泡下展现出各种意蕴的造型,当然还有自主“研发”的菊花汤团等各式令人垂涎的精美茶点,如何不让人流连……

  创意金点:如今街头大大小小的茶馆可谓不少,但大多沦为打牌聊天的活动室,除了少数具有地段优势的店铺,不少经营者都在亏与保平的利润线上挣扎,原因盖是因为少了一点自己的特色,没有了文化的内涵,只能随波逐流而已。茶本身就包容着文化意蕴,如果顺势添加一点文化的元素,这茶味儿就丰富了。

  京昆会所的“戏曲写真”

  铿锵绕梁的皮黄曲、源远流长的京昆剧似乎正在日渐淡出人们的精神生活,虽然唱腔依旧,扮相也亮丽,但忙碌于现代都市中的人们更愿意将其作为一种怀旧的道具而存留于生活的一隅。日渐式微的剧种不仅使传承者无法进一步丰富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也影响了其市场化的生存。

  有人无奈,有人却感到机遇多多。

  2000年,上海西区淮海路上一家装饰典雅的会馆开张了,不同与一般的消费会所,这家会所外招贴的是大大的京昆造型图片,内中有小戏台,有斑斓光鲜的戏服,还不时有铿锵的皮黄调飘出来……莫非是一班有闲有钱人玩的新花样?

  张宇笑了,是个新花样,但也绝对是个新商机。自身酷爱京昆剧,同时又是一个成功的商人,这就使得张宇能够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来审视传统戏剧文化中的市场价值,由他一手创办的文华里京昆会所正是一家以京昆表演艺术为载体的文化消费场所,他想借此来刺激一下正趋于麻痹的京昆艺术神经,激发出其内在的生命力,重新赢回那曾经拥有的辉煌,同时也探索出一条以戏促商的赢钱之道。

  于是,很多“节目”便在这“有心”搭建的舞台上渐次拉开帷幕: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访美七十周年报告会、上海高校普及京剧教育成果回顾展演、“名家与票友”京剧经典唱段演唱会……在弘扬民族文化,发展京昆艺术的同时,张宇也挖掘出了一长串的商机链,只说其中的一个ll戏曲写真。“中国文化底蕴深厚,包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张宇如是说。设立在文华里京昆会所内的戏曲写真馆正是凸显经济价值的一种文化表现。

  灵感显然来自于街头目不暇接的各种婚纱摄影。千篇一律的造型正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陷于视觉疲倦,失去消费兴奋点,而文化内涵丰富的京昆戏服,造型优雅的戏剧造型似乎正好能补这个缺。以戏会友,以戏促商,文华里京昆会所前期展开的一系列艺术推广活动为其创造了丰富的“资源”。七八十件用作道具的戏服行头是由专业人士制作的,化妆则请来了专为戏剧一级演员化妆、有40多年京昆化妆经验的国家一级化妆师,甚至为顾客提供身段造型指导的也是专业演员……阵容强大的技术保障队伍不仅保证了戏曲写真的原汁原味,同时也为张宇“赚”得了一块戏剧衍生产品的金字招牌。开张只有4个月,戏曲写真馆里就迎来了源源不断的客人,有的是戏迷票友,想留一张自己得意的扮相照;有的是新婚夫妇,想拥有一套与众不同的结婚照;甚至还有一位年轻的姑娘仅仅是听老外公说京昆的戏服很漂亮,便想来试一试这京昆戏服的时尚味道……

  张宇说:“这只是一个开始。”在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变和发展之后,中国戏剧文化已经为后人积淀下了深厚的经济价值,谁能率先挖掘出其中的宝藏来,谁就是市场的大赢家。

  创意点金:正在从人们视线中淡出的产品有很多并非是自然淘汰的结果,而是在长期的忽略之后慢慢陷于沉寂,伴随其衰退的还有无数未被开发的商业价值,这样的产品只要有良好的包装,市场化的运作,机遇要远多于当下很多“时尚”的产品。

  唐装的时尚元素

  徐孝林对服装生意并不陌生,他最早就是做这一行起的家,当中虽然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红火的礼品生意上,但服装生意却一直带着,自己的视线始终没有离开过服装市场的潮流和趋向,偶然中,让徐孝林看到了孕育在服装市场中的一个新机会。

  好几回,徐孝林发现自己店里挂着时装走势一般,倒是偶尔挂出几件唐装、旗袍来,很快就有顾客试了装买了去,1998年,正好有一个朋友将长乐路上的一间商铺租让给他,徐孝林一琢磨,不如就将其改造成一间唐装、旗袍专营店,做一点自己的特色。

  赶上了市场的一波潮势,唐装、旗袍这一积淀着悠久中国文化元素的传统服饰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在服装市场上渐渐开始复苏,很多海外顾客和时尚界人士都将穿着唐装和旗袍作为一种时尚文化的标识,尤其是APEC会议召开之后,唐装和旗袍更是风行一时。

  徐孝林赶上了商机,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好生意。唐装和旗袍虽然重新流行,但其款式和设计却今非昔比,在传统的模版上渗透进了大量的时尚元素,如果经营者手上没有一点绝活,要想在其中插上那么一脚,也非易事。好在徐孝林有多年经营服装的经验,了解服装市场运行套路,出一些套路之外的新招自然就能出奇制胜。

  定制虽然是业内普遍的一种招数,但大多数专营店也仅局限度身量做,款式大多是市场上流行的定式,少有自己创新的东西。徐孝林的“花头”在于他不仅能为顾客定制各种流行唐装和旗袍,还能满足顾客的一些特殊要求,在唐装和旗袍之外做出几件独一无二的“奇装异服”来。曾有一个客人问徐孝林能不能做一件这样的衣服——中山装的前襟,青年装的领袖,后背却要如西装般地开两个叉?客人的意图很明显,想利用几种旧款传统服装的元素整合出一种新的时装时尚来。想法是顾客的,难题却留给了徐孝林,要将三种不搭界的服装元素合理地糅合在一起,彼此妥帖,不能有牵强和破绽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可一周之后,徐孝林愣是将这样一件衣服赶了出来,客人试穿了之后留了仨字:有味道!

  服装的价钱主要体现在工艺上,工艺越复杂,所费人工越多,服装的价格也就越高,现代版的时尚唐装和旗袍本来就是一个高工艺的活,绣工、熨烫、缝线……哪一样不需要人工?很多经营者将“人工”派发给了其他的专业渠道去完成,利润自然也就少了一大块,而徐孝林则将“人工”抓在自己的手里,多少可都是自己赚的。一次,一位韩国顾客来定制一件唐装,款式上没别的要求,只是希望能在衣背上绣一个大老虎。“这样的活如果自己没有一点资源的话是不敢去接的,要知道光是绣这么一个老虎或许就要了这件衣服价格的70%,再算上面料、制作成本,几乎是没有赚头的”。徐孝林这样说。但他还是接下了这活,因为他心里有底:自己店里有出色的绣工能做下这活儿,至于要绣的老虎图案,也不劳别人了,就自己拿个相机到图书馆、动物园里去打打样吧。

  自打做起了唐装和旗袍生意,有事没事,逛到哪儿徐孝林手里总揣着个数码相机,见着了什么精灵古怪的东西先拍下来,回来后再慢慢琢磨应该归于哪一类的“时尚”,所谓的时尚和流行在徐孝林的眼里显然都是些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利润之源。

  创意点金:挖一点历史,添一点流行元素,很多老旧的产品转眼间就成为一种新的时尚。唐装的再度风行似乎正是这样一个例子,但世风流变,如何将传统和现代的市场元素合理地糅合在一起,富有创意的投资者才能站在市场的尖端。

  选稿:方翔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创业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陈逸飞病逝
英国王储查尔斯婚礼
个人房贷提前还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漫画版《红楼梦》
网球大师杯官方站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中国多性伙伴个案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