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手段匮乏 供楼是现阶段最佳储蓄投资选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30日 10:07 扬子晚报 | |||||||||
回顾最近环球金融市场,整体股市表现不俗;金属市场继续成为市场的焦点。在环球经济的新升浪下,金融市场各环节均发出强烈的牛市讯号,只要经济保持稳健增长,升浪将延续下去。 国内经济同样有好表现,但股市则未能跟进,近期才有复苏迹象。个人认为,在缺乏选择的情况下,供楼应该是现阶段最佳的储蓄投资选择。
不过未必人人赞同人生要置业论,有人会视为束缚,令搬迁有困难,财务安排去了供楼按揭,不能作更有回报的投资,物业不动产性质是较难短时间套现到其它投资项目去。另一方面,内地不乏年青人更认为是"非都市人的新观念",为按揭节衣缩食,不懂生活,买不如租可以无债一身轻,洒脱。 购买住宅楼房有两大基本原因,一是出租投资求取回报,二是自用,亦有投资成分。笔者不大认同"买不如租",如果阁下有自己公司,租住的楼房是生意的一部分,就当董事或员工津贴,可作别论。 笔者认为置业是另类保守长线的储投。试想有了首期,每月的按揭供款则是强迫性储蓄投资,亦可视为租住楼房的租金,当按揭合约年期为25年,由第一日有一笔首期置业后,每月支付按揭,25年后阁下完全拥有一项物业。要记着当一日未清还银行的按揭贷款,这项资产仍属银行的,某程度尚算你的"负债"。 虽然上述慨念是假设楼房价值处于持续上升或平稳发展,但是物业价格有升跌,不排除会出现如香港多年前出现的"负资产"。其实买入楼价合理,绝不能超过市值,那么抗跌有力,当一边自住一边供楼待价格回升,十居其九可嬴回昔日水平。 王氏夫妇1989年时为36及35岁,移民加拿大,变卖了香港的单位,成为那边第二故乡一幢小洋房的一半首期,另一半资金加上本身的积蓄,小部份金额添置家具装饰新居,主要留存为流动资金及生活费,因当时两人未找到工作。他们将那些流动资金投放定期储蓄,及购买当地的蓝筹股票。至于他们的房屋,1990年购入要21万加元,以为合理,殊不知遇上地产价格高峰期,买入后一阵子楼价下降,最低时跌到1994-1995年期间的17-18万加元。 王先生购房时的按揭利率为11%,吃力地每月供款分两期每次要800加元,其后按揭利率下降至5.7%。王氏夫妇咨询理财专家后,了解到要跨越心理障碍,由于依然住在自置身业,18万还是21万元是一些金额数目,不用太伤心,反而更换银行办按揭利率较低的楼房贷款更重要。因此,王先生减低每月供款至1200加元,将多出的400元转移投资其它的平衡基金及当地债券,希在这方面储投有增长,以弥补房屋的价格下降。 所幸在跌势不停时,夫妇两人先后找到工作,未至吃尽储备的"谷种",而投放在定期储蓄,蓝筹股票的后备资金,有工作后便不需动用,可以慢慢稳步增长。 1995-1996年加拿大经济好转,楼房价格逐渐回升,近五年一次又一次,跑超通胀。王氏夫妇守得云开,所供房屋升到25万加元,而1995年中开始每月400元投资的平衡基金及当地债券,回报亦有7-9%,扣除通胀的2.5%,财富静静地在增长中。 移民当年35、36岁的夫妇两人,如今已届知天命之年,对退休计划更积极盘算,正有意卖掉这25万加元的洋房,换一个较小单元,降低每月楼房按揭数额,将更多储蓄投放在其它投资工具去,由于年纪不轻,不想这笔后期储蓄作太冒险的投资,考虑投放在预期有7-8%的环球股票债券基金和环球股票基金组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