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理财 > 大话理财 > 正文
 

新利率增千万人还贷压力 存款收益未增被指不公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0日 03:13 第一财经日报

  房贷利率从5.31%到5.508%的变化,引来千万个中国家庭支出的增加。可是根据银行规定,购房者之前存入银行的钱,却不会因存款利率的上调而得到相应的存款利息

  本报记者 于兵兵 发自上海

  从5.31%到5.508%的数字变化,可能引来中国千万个家庭的支出增加,而这个数字就是
房贷利率。

  时至1月中旬,很多上海家庭的银行账单陆续寄到,彭先生就是其中一个。

  在他收到的建设银行账单中,同时附加了一份利率调整的通知。“通知内容为月利率由千分之4.425调高到4.59,同时逾期月利率由6.3调低到5.967。”彭先生介绍。目前,月收入在1.3万元左右的彭先生,在浦东、浦西分别有一套房产,一套用来自住,一套给来自外地的父母住。“原来两套房子的月还款是6000元多一点,以后每个月要增加100多元了。”彭先生对于增加的利息并没有多大的担心,但是他表示,如果真如市场预计,加息还将持续不断,还款负担可能对家庭财政构成压力。

  彭先生所称的4.59‰的月利率,是指自去年3月17日始,央行统一调整的房贷利率。与这一月利率相对的是5.508%的年利率。而在去年3月17日前,房贷一直执行5.31%的优惠利率。因为彭先生的两套房产均是在去年3月17日前购买的,所以根据规定,从今年1月起才按照新利率还款。

  有多少家庭负担加重?

  “最近,房贷还款的增加已经成了我们公司的热门话题,因为这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彭先生介绍。从5.31%到5.508%,中国究竟有多少家庭在1月份面临账单中的支出增加?记者并没有从各种资料中找到相关信息。

  一些可以借鉴的数字是,2004年,北京共销售

商品房33万套。如果这些商品房90%通过银行贷款,则有近30万个购房单位可能在今年1月起面临房贷增加。而《2004年中国房地产金融报告》中则提到,全国商品住宅销售3.4亿平方米,增长13.9%。如果以每百平方米一套房产计算,则有340万个购房单位。如果五年来商品房销售额一直保持10%以上增长速度,保守估计,在年初增加了房贷数额的购房人次可能有近千万之多。

  此前有媒体报道,目前中国有2600万人患上房贷抑郁症,但近日专家指出此数字无据可查。然而,很多像彭先生一样的家庭开始面临房贷压力,以及可以预知的房贷继续增加的压力,却是不争的事实。

  “虽然以我目前家庭收入状况,每月还3000多元的房贷不成问题,但是很多工作和生活上的决定,比如换工作、休假、旅游等,确实会受到房贷压力的制约。”购房者黎女士称。

  同时,另一个关于存贷款的话题被购房者们重新提及。

  “昨天,我们一家人对着账单讨论了大半夜,觉得有点不公。”陈小姐介绍,她的疑惑是,新的

利率调整后,以前贷款的人要根据新利率向银行支付高出来的利息。可是在存款方面却不是这样的:根据银行规定,在利率调整前存进银行的钱,不会因为
存款利率
的上调,得到多出来的利息。

  对此,民生银行某业务经理的解释是:“这是央行的统一规定。”在执行上没有讨论的必要。

  坏账会否增加?

  还款数额增加,是否会引发新一轮逾期还贷或银行坏账?对此,银行相关人士介绍,对于此前没有或较少有逾期还款记录的购房者,各银行均采用了9折的优惠利率(即5年期以上贷款的年利率为5.508%),“一方面是目前商品房交易趋冷,房贷缩水,银行从吸引客户的角度考虑给予优惠利率,另一方面也是避免还款压力的加大造成不良贷款增多。”该银行人士称。而房地产行业律师宋海向记者介绍,由于此次加息额度不大,加上银行此前已经将利率变动以书面形式通知了贷款人,购房者对风险已经有了了解和接受,违约房贷不会因此大幅度增加。

  加息风险怎样规避?

  近日,光大银行推出了国内首个固定房贷利率,产品分5年期和10年期两种,利率分别锁定在5.94%和6.18%,比现在浮动利率下的优惠利率5.265%和5.508%分别高了67.5和67.2个点。显然,这种高于现有利率水平的固定利率是基于银行对未来加息的预期。银行方面也表示,选择固定房贷利率可以使购房者有效规避由加息带来的还贷增加的风险。

  但是,专业人士介绍,以目前购房者的贷款结构来看,能选择5年期或10年期贷款年限的人只占购房群体的20%~30%。另外有银行人士指出,基于未来市场经济的复杂性,利率并非绝对保升不降。由此,选择固定房贷利率来规避风险购房者仍然有限。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