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十几元、几十元的车票钱,有时也会使人寸步难行。为了替旅客解决类似的难题,辽宁葫芦岛38位铁路警察自掏腰包设立了“旅客应急救助基金”。基金运行三年,没想到却陷入借多还少、难以为继的“诚信尴尬”。
集资建立“爱心基金”
过去,葫芦岛火车站派出所的民警遇到丢了钱包买不起车票回家的旅客,经常会解囊相助。时间一长,没钱坐车向民警求援的事多了,于是,派出所决定集资建立“旅客应急救助基金”,为旅客排忧解难。
2002年4月,派出所38位民警每人拿出100元钱,组成了“旅客应急救助基金”,并确定了基金使用原则:旅客在候车期间因钱财丢失、被盗等原因无法继续旅行,或者突发疾病急需救护治疗,可以动用应急救助基金;受助旅客应在事后偿还,以维持基金的正常运转。
铁警先后四次集资
同年4月8日,一名黑龙江籍丢失钱包的旅客成为基金的第一个受益者。
随着第一笔“旅客应急救助基金”发放出去,基金登记册日渐增厚,派出所也声名鹊起。最多的时候一个月有十多位旅客受到援助。应急基金变得紧张起来。
2003年4月,民警们再次集资1600元;2004年8月,民警们第三次为基金注资1800元;2005年8月,民警们又凑了680元注入基金。
爱心难填“无底洞”
干警们的初衷,是想依托这笔资金尝试开展一种“有借有还循环式”的救助,没想到成了一个“无底洞”。基金设立以来,干警们4次共注入金额7880元,支出6238元。220多位旅客受益,然而只有22人归还了300多元。
记者在厚厚的基金支出登记本上看到,一页一页不同笔迹的借条上,大都写着偿还的承诺,并留下了联系方式,有的人还摁上了自己的手印。受助旅客的困难情形不一样,有的是因为丢失钱包、有的是离家出走身无分文,有的是刑满释放人员无钱回家……
还钱者多是军人教师
派出所所长唐永林记忆最深的是一位受助旅客向民警下跪的场景:这个穿戴十分整齐的黑龙江青年,在火车站丢了钱回不了家,民警发现后动用了“旅客应急救助基金”,借给了他返乡的车票钱。“就是30多元钱,这个人扑通一下子跪倒在我们面前,哭着说不忘咱们民警的恩情,一回家就把钱邮回来;我们还把他送到了火车站台,但他和大多数人一样,一去再无消息。”
唐永林说,每个困难旅客当时都心急如焚急需帮助,像那个黑龙江青年一样感动的受助者并非一例。很多人感动过后,却是有借无还。“我们按照登记表上的联系方式去找那些没有还款的旅客,有的人留下的电话号码,打过去不是那个人;有的人留的地址,却查无此人。”
与这些人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那22位归还借款的旅客。归还者大部分是军人、教师。一名曾经借款的军人还特意为此给派出所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一名天津籍旅客一回家就赶到了邮局将钱寄了回去。每当收到一笔还款,民警们都十分欣慰。
谁挡住了诚信的大门?
欠债还钱是常识,究竟是什么让大多数受助旅客连做人的基本道理都忘了呢?
民警们分析认为,不排除有个别旅客暂时无力还款。但大部分受助旅客都具备还款能力。之所以借而不还,有的是认为这区区十几元几十元,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有的认为这笔钱是“公家钱”,借了不还不像个人借债那样受到良心谴责;有人认为这是派出所学雷锋做好事,借了“雷锋”的钱当然可以不还。更有一部分留假地址或假电话的,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还钱。
唐永林说:“这些钱都是民警从自己腰包里拿的,在向基金第一次捐款的时候,民警的月收入都不到一千元。虽然是在学雷锋,但我们也希望这笔基金能够依靠有借有还循环运转。”
2006年春运即将开始,需要帮助的旅客有可能增多。民警杨玉军说:“说心里话,看到不还钱我们心里的确有想法,但看到受助旅客能够踏上回家的列车,就觉得这事不能停,即使以后仍是借多还少,也还得坚持下去。”
据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