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辉
中国有像美国纽约的长岛、洛杉矶的比弗利山、巴黎十六区和日本东京湾那样的豪宅吗?答案是否定的。据《世界经理人周刊》的调查指出,中国现在豪宅建设的整体水平大致相当于美国上世纪50年代的水平,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大致已经达到美国的七八十年代的水平。
豪宅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对一种有品位生活的追求。豪宅的产生从最初的彰显身份、标榜财富,到后来成为一种健康、品位与文化的生活方式,却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世界各地著名的“豪宅区”,一般都具备几点共同的特质:其一,绝佳景观。通常在城市里区位最好的地方,拥有绝佳的景观资源和人文资源。豪宅区大多依山傍水而建,有些则直接建在城市公园,旅游区和景观带、高尔夫球场旁。其二,财富人士集结。财富人士的入住,其财富与修养形成了豪宅区独特的区域文化。其三,美轮美奂的建筑。它应该是城市住宅建设的一个先导,在建筑设计、建筑风格、建筑品质和居住文化等方面都将引导时代风向。其四,升值潜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豪宅区”的环境、人文等综合优势明显,所处区域与其他区域间的档次被拉开。如果以这四个标准衡量,中国几乎无豪宅区,有的只是一群很贵很贵的房子。
一位资深建筑师对中国目前不少所谓“豪宅”的风格嗤之以鼻。他认为,欧洲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地理、气候、材料、工艺的不同,其豪宅的建筑风格也都各有特点,例如南欧气候温暖,豪宅外常有柱廊、拱廊;北欧气候寒冷,常有积雪,所以豪宅的屋顶坡度很陡很高。现在国内的很多豪宅开发商盲目“克隆”,乱贴欧式符号以显示其尊贵,把风格具体化、简单化,也就更难奢谈品位了。
如果把房子放到历史时空中去追溯其发展的漫长过程,我们能看到这样的线索:从洞穴草棚到木屋砖房,从民居小院到大宅高堂,从城堡庄园到王府皇宫。顺着这条线索,我们能发现建筑在文化上的传承意义,这种意义是需要有文化的建筑者和有品位的居住者共同来完成的。所以只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达到一定水准后,中国才有可能出现真正的豪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