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财可理 便宜外资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5日 01:24 每日经济新闻 | |||||||||
李光一 每日经济新闻[2005-12-05] 年末,银行界并没有“猫冬”,反而连连有大动作出击。交行、建行改制完成,成功上市;中行、工行上市也紧锣密鼓,这确实是银行界空前未必绝后的“暖冬早春”。 改制上市,拿进了大把银子的银行们,总得做点显眼的事吧?于是,一个比一个更豪
海不在深,有龙则灵。客户前往理财中心,是想借助这一平台及专业人士,进行更为广泛的投资。可是沪上任何一家银行的理财中心再宽敞,再气派,不仅与客户的这一需求离得较远,而且与香港同类场所能提供的产品相比,则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好比是琳琅满目的超市PK货品简单的杂货铺。 硬件大大超过产品和服务,对于沪上理财中心的微词不绝于耳。理财中心“无财可理”,贵宾贵宾,一不排队二先买国债……特别是沪港开通自由行后,更多的上海人越来越了解香港的理财产品和服务。在此背景下,沪上银行的理财业,岂是靠豪华气派的门面所能支撑? 问题并不这么简单。当客户从沪上银行的理财中心,开始接触理财,接受理财启蒙,而后就会选择产品,挑选服务,以求赢得更高的收益。到那时,会不会出现“内资搭台,外资唱戏”的局面? 现在沪上已出现了类似的情形。一些已抢摊沪上的外资行,把香港市场上并不新颖的产品,抬高门槛在沪推销,与内资行抢夺高端客户,成效如何不得而知。而内资行竟然把竞争的重点放在硬件上,不知赢的理由是什么? 抢夺理财这块大蛋糕的不仅限于银行。香港市场上的许多保险公司,推出保险平台,也做理财业务。有家老牌英商公司,从香港市场上卖的和不卖的几千个基金中,筛选出风险低,收益高的百家基金,拷贝成“影子基金”,给保险投资者买,费用又低于通过银行或基金公司购买。其好处不仅是投资方便、费用低廉、门槛低,还有保险收益、规避税收。 内资行千万不要投入巨资,打造一个个豪华气派的理财中心,却拿不出一批有卖点的理财产品,为外资行做大做强理财业做了“嫁衣裳”。(欢迎批评、讨论,请联系sbiqg@sin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