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O在中国烂掉了,MBA在中国贬值了,希望下一个不是CFP
文/寒风
在很多人的眼中,张先生是位生财有道的“千万富翁”: 拥有价值600万元的写字楼物业,银行存款400万元,自住房价值120万元。然而,在专业理财师郭帆看来,张先生的财
务状况“一团糟”:400万银行存款全是活期,收益微乎其微;出租写字楼的物业管理费用开销较大,租金收益偏低……郭帆为张先生设计了一套理财方案,一年后,张先生的个人总资产增值9%。
这就是专业理财师的工作,有着“让钱生钱”的神奇作用。从职业定义上看,理财师就是针对个人在事业发展的不同时期,依据其收入、支出状况的变化,通过金融专家、税务师、保险师、不动产鉴定师等专家的协助,制订储蓄计划、保险计划、投资对策、税金对策等理财方案。
CFP培训,各路诸侯混战
由于个人理财服务的市场潜力巨大,中外银行纷纷涉足这一新兴金融服务领域,对专业理财师的需求十分旺盛。然而,理财师是专业性极强的职业,从业者除应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投资理财技能、丰富的理财经验外,还要熟悉股票、基金、债券、外汇等金融业务领域。目前,国内符合以上标准的专业人才严重匮乏,具备专业职业资格的理财“高手”更是凤毛麟角。因此,考一张理财师职业资格证书,无疑将大大拓宽求职者的发展空间。
外国的培训与认证机构看中中国这一巨大市场,纷纷屯兵中国,准备大干一场。理财师培训好像进入了战国时代,各路诸侯混战。“这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培训考试市场,在这样的前提下,拿到授权培训认证的话语权意义重大。”一位中国注册理财规划师协会CICFP总干事郑惠文告诉记者,“随之而来的经济效益也就不言而喻。”
一个完整的培训流程应该包括四个步骤。首先要从培训需求分析做起,了解企业和员工需要提高哪些技能和素质;然后根据需求设计、选择培训课程;接着是具体的授课过程;最后是效果评估。
但是,目前市场上的理财培训很少具备完整流程的。从课程设计来讲,大多数是认证机构国外证书课程的翻译版排出的课程。在理财课程当中,包括理财规划,操作型理财方案,还有海外认证课程,不一而足。众多的培训公司就是随意找一个热门话题,抓到一个业务便临时请讲师来进行培训,讲师的水平不稳定,课程的安排随意性极大。而在具体的培训过程中,效果的好坏就全看培训师的功底和临场发挥了。
CFP的本土化至关重要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这一两年,理财认证培训市场已经鱼龙混杂了!从MBA到理财师认证,如此类之风已不罕见,本不正常的现象让我们已感觉习以为常,MBA烂了,CFO认证也烂了,也许CFP也要步其后尘,为什么这些在西方或在日本经过理论和实践检验的东西,来到中国就会发霉变味呢?
众所周知,中国的企业平均寿命很短,尽管近几年有些企业的迅速健康的成长让我们感到些许欣慰,可无论如何这与泱泱13亿人口的大国极不相称,甚至这种不相称的程度能够让我们想到男足。
有人说是制度使然,有人说是文化作怪,其中真正的原因谁也说不清楚,也许中国的五千年的文化沉淀出的“中庸”文化,在于西方文化碰撞时,感觉到了力不从心。或者是这些“泊来品”水土不服,来到中国无法生根发芽。针对泊来品水土不服的情况我们的一贯政策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甚至我们还想“师夷长技以制夷”。可是针对这几年的如此种种的让人应接不暇的泊来品认证培训,我们却在“取其精华”的口号声中看它们死去,毕竟,在工业发展无论是技术还是管理上,我们还有差距,我们的企业真的需要师夷长技以制夷,我们就不能再让这些泊来品因水土不服而死去,我们应努力的为其去改变和提供其所需的土壤。
我们进行的是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其前提下,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应该是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好多专家都在讨论国际理财规划是否适应中国企业,特别是老百姓,我觉得这类问题根本就是没有答案的问题,这本就无所谓适应不适应,你用这种方法做成功了,就是适应,否则就是不适应,适应这家,也未必适应那家,适不适应是做出来的,靠研讨会不会有结果。所以,我们今天应做的很简单,把对我们有利的拿来用,不利的丢掉。只要这套理论使你的客户理出财来就行了,国际的可以叫国际理论,本土可以叫本土方法,这个本就无所谓。
总之,我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能触动我们理财行业成长的理论和工具,至于它是什么,我们不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