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理财 > 理财圈 > 正文
 

银行纷纷力推新业务激烈抢夺房贷市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06日 11:07 经济参考报

  在目前国家对房地产进行宏观调控的形势下,银行似乎并没有受到这股冷风的影响,反而一改以往低调的做法,暗箭换明枪,纷纷推出旨在抢夺房贷市场的新业务品种。

  资深银行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银行来说,房贷始终是一块肥肉,是各家银行争相抢夺的目标。此前,一些银行曾采取赠送律师费、保险费等方式吸引客户,或者给予楼盘的销售人员一定的奖励,鼓励他们将客户带到自己的银行做按揭贷款。但这些都是
在暗中较劲,现在情况出现了变化,都放在台面上公开争抢了。

  房贷竞争白热化消费者获益

  据了解,目前民生银行、光大银行以及深圳市商业银行,都开办了一种被深圳的购房者俗称“超按”的非指定银行按揭贷款业务。这项业务是指购房者选择到开发商指定的按揭银行之外的银行办理按揭手续,开发商会在与原指定银行已确定的价格基础上给予购房者一个折扣,非指定银行发放贷款后由购房者将房款一次性付给开发商。

  资深银行人士指出,“超按”等于直接从其他银行手中争抢客户。一般来说,“指定按揭银行”会给予开发商一定额度的开发贷款。作为交换条件,开发商就会指定该银行为“指定按揭银行”;该楼盘的按揭客户就成为“指定按揭银行”的囊中之物。但同时,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往往会要求开发商在该银行存入一定的保证金,为按揭客户提供一定期限的履约担保。这样开发商不仅要被冻结部分资金,而且要承担按揭客户违约的风险。所以对于“超按”,开发商也是欢迎的,给予“超按”客户更多的折扣也就在情理之中。当然,更多的折扣将更容易吸引客户。

  另外,有银行推出的“跨行非交易性转按揭业务”也将目标指向了其他银行的存量客户。购房者可将其在一家银行的房贷转到另一家银行,有的还可在第二家银行申请“加贷”,即申请获得更多的贷款,或申请延长贷款期限。这项业务对于一些有融资需求的购房者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招商银行则在全国范围内首先推出“个人住房循环授信”业务。市民用所购买的房子作最高额抵押,向银行申请一个循环信用额度,在不超过授信期限和可用额度范围内,可在需要时向银行“要钱”。与一般住房一次按揭不同,获得银行循环授信额度后,借款人可利用这个额度,随借随还,而且额度内的贷款不限于个人住房贷款,还包括汽车消费贷款、装修贷款和助学贷款、消费贷款等。除了原有的等额本息还款、等额本金还款、到期还本付息外,招行提供了本金归还计划、等额递增、等额递减等7种新的还款方式,由借款人根据自己的情况“挑选”。

  中国银行推出的“房贷理财账户”则可以一定比例的存款冲抵按揭贷款。其具体操作方式是,客户在同一家支行的存款可以冲抵按揭贷款的计息基数。如果一个客户的贷款金额为70万元,同时在该银行有20万元活期存款,那么在计算利息时就以50万元为基数。这样,客户将少付不少贷款利息,同时还能获得活期存款利息,一来一去,实际贷款利率显然比法定利率要低得多。

  随着越来越多的银行加入房贷争抢战团,在房贷方面的竞争将日渐白热化。“但无论如何,消费者都将从中受益。”资深银行专家表示。

  虎口夺食

  ——股份制银行挑战国有独资银行

  “从目前的情势来看,由股份制银行刮起的房贷争抢风要来得更猛烈一些。”资深银行人士表示,以深圳房贷市场为例,深圳人行的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4月底,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比上月增长了2.15%,比年初增长了11.34%;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这组数字则分别增长了9.27%和28.49%,比前者分别高出7.12和17.15个百分点,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上述人士称,出现这种情况,并非“无风起浪”。

  目前,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银行传统的公司信贷业务盈利空间不断收窄,企业不仅可以进入资本市场融资,还可以进入银行间债市发行短期融资券,银行间接融资空间因此被压缩。就以此前发行的7只非金融机构短期融资券为例,与同期限贷款利率相比,该次发行短期融资券共109亿元,为发行人节约财务成本超过2.66亿元。“从银行的角度来看,就是银行的收入减少了2.66亿元”。

  这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影响尤其显著,因为此类银行在信贷市场方面本来就不占什么优势。另一方面,房贷的利率却由原来的优惠利率提高到普通贷款利率水平,房贷对银行利润的贡献程度将会更大。“因而,个人住房贷款为主的零售银行业务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他们大力发展的对象”。

  还有一个原因是,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相比,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房贷市场份额还有较大的差距。以深圳房贷市场为例,深圳人行的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4月,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占深圳市场总额的61.11%,股份制商业银行所占比例则为34.5%。前者要比后者高出77.2%。(来源:经济参考报)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高考最后冲刺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明星电话被曝光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后金庸武侠圣经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