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民间投资返利骗局:高息陷阱骗1500余人2.9亿

  编者按

  投资1万元,每个月即可返息25%、30%,甚至是35%,保证你的投资4个月返本、8个月就从1万元变成3万元……近两年来,此类“投资返利”神话最初从南方一些城市兴起,后来逐渐北移至本市。在这些五花八门的投资神话背后,几乎无一例外都有非法集资、非法传销等金融犯罪的影子。年初以来,本市公安机关大力推进“破案会战”,一批金融犯罪团伙被打掉。同时,我们似乎更应该警惕与反思,为何这些明显违背金融规律、投资常识的骗局,会让这么多人上当呢?公众的投资安全意识何时才能跑赢骗局?

  张某伟在下海经商之前是一名国家公职人员,他的人生转折出现在2006年,这一年53岁的他受到商人徐某成(已死亡)的垂青,要合伙做一个大生意。两个原本很靠谱的人,却干出一件很不靠谱的事:融资办厂。尽管没过多久,张某伟便意识到他干的事情有风险,但正如他所说:“融资就像高速列车,难以阻挡……”这列失控的列车最终不仅将张某伟送进牢狱,同时也让1500余人蒙受高达2.9亿元的经济损失。直到公安机关介入调查,才终止了这个“吸金陷阱”的疯狂运转。

  吸金陷阱形成过程

  生根发芽 商人野心大想靠融资干家大厂

  徐某成曾经是位成功的商人,经营着名为“大连鑫碟甲壳素有限公司”的企业。 2005年,徐某成的企业面临动迁,经协商,他最终在瓦房店工业园区拿到一块面积达342亩土地的使用权。有了更大的场地空间,徐某成打算大干一场,做成“全国最大的甲壳素生产基地”。

  徐某成的企业缺少建设资金,贷款又贷不来,折腾一段时间后,连盖新厂房的钱都没弄来,更别提投产了。这时,无米下锅的徐某成想到办事一向很有魄力的张某伟,2006年初,他找张某伟进行了一次长谈,决定全权委托张某伟帮他融资,并答应给张某伟高额回报。

  初尝甜头 利健公司成立仨月吸金千余万

  张某伟最初并没看出这件事的风险,只看到利益。就这样,在2006年5月,一向以执行力见长的张某伟便带着好友孟某华,匆忙成立一家名叫“大连利健生物技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利健公司)”的企业,专门负责为鑫碟甲壳素这个母公司融资。这家新公司的“投资管理部”由孟某华负责,专门面向社会融资。他们最初的融资方式是:利用母公司的产品,制定高额利息和奖金,只要销售就可得到高额的返利。

  这种融资模式的优点是:简单易推广,诱惑力大,很容易就能吸引来资金。但缺点同样明显,因为这种融资方式明确被法律所禁止,稍有一点法律常识的人都知道,这就是典型的非法传销,极易遭到公安机关打击。所以,尽管短短3个月时间,张某伟等人就吸纳了14741000元资金,但张某伟心里却丝毫兴奋不起来,因为他需要有一种更稳妥的融资方式,至少在表面上能够做得更隐蔽一些。

  越陷越深 请来大学院长为融资“化妆”

  2006年8月,张某伟把他的困惑讲给在银行工作的靳某丽听,而让张某伟感到特别幸运的是,他的困惑在靳某丽眼里竟然丝毫不成问题。在金融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靳某丽有着丰富的人脉资源,她告诉张某伟,本地一所知名高校的金融学院副院长李某祥就是在这方面颇有研究的专家。

  经靳某丽搭桥牵线,张某伟与李某祥取得了联系,李某祥的一些学术观点,仿佛给张某伟打开一道通向财富的大门。就这样,在张某伟的诚恳邀请下,2006年8月16日,李某祥以理论导师的身份,参加了利健公司在大黑石景区举行的全体投资人会议。之后利健公司的融资行为不仅有了自己的理论,同时更加隐蔽了。在这场大会上,李某祥向全体投资人做了《股票发行与公司上市》的报告,根据报告,张某伟从中总结出利健公司“上市”方案。

  失去控制 融资跑偏了彻底变成非法吸存

  从2006年至2008年期间,利健公司吸纳了大量社会资金,但投资人的款项却并没有完全用于建厂扩大生产。因为钱来得太容易,所以,已经取得利健公司管理大权的张某伟,很快便对兴建新厂失去兴趣,并且有了“项目投资”这层外衣的保护,没有了“销售返利”的压力,他更感兴趣的似乎只剩下“吸纳更多的投资进来”这一条。

  张某伟的创业雄心逐渐跑偏,直到案发前为止,他名下的利健公司共吸纳社会投资2.9亿多元,除极少一部分象征性地用于新厂建设、骗取投资人信任外,其余部分都已被张某伟等利健公司核心管理层以利息、奖金、分红等名义,分配一空。

  理论骗术

  方案共分两步:一是“投资转股”,将前期投资人的投资转化成投资人在公司里的股权;二是“现金购股”,以后对外融资不再使用“销售返利”的模式,而是改成“购买公司股权”。就这样,利健公司的融资行为变成了“项目投资”,债主不叫债主了,而是变成了投资人、公司股东。

  心理攻术

  这套理论基础不仅给利健公司提供了一件隐蔽的外衣,同时还成了利健公司吸引投资的招牌。张某伟利用公众对知识分子的尊重与信任,将李某祥在大黑石会议上的讲话影音,播给每一个潜在投资人观看,从而消除潜在投资人的心理防范。

  问题反思

  被骗为何不报警反过头来骗别人

  23名被告人中,除个别骨干人员外,大部分最初都是利健公司“项目投资”神话的受害人,但这些受害人得知上当后,并没有选择报警,而是选择成为张某伟的帮凶,拉拢亲友及其他投资人下水,为自己赚取丰厚的提成。他们以这种方式想要挽回自己的损失,进而谋取更多的利益。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几乎所有类似的非法吸存案件中,都有这种现象:一些最初的受害人,后期会变成犯罪嫌疑人,这也是此类犯罪最可怕的地方之一。王野 侯捷 首席记者翟丙军

  神话如何被击碎

  20余金融专家破解利健骗术

  张某伟没有想到,当他还沉醉在自己的投资神话理论之中时,一张猎网已悄悄向他张开。市公安局经侦支队警官刘武田是最早研究利健公司涉嫌犯罪问题的人之一,他告诉记者:“认定利健公司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过程充满曲折,因为这家公司有着一套非常完整的理论基础,同时参与其中的还有不少是金融领域的专业人士,他们懂法律、懂金融,从技术层面上非常好地掩盖了他们的犯罪意图。 ”

  但是,利健公司完全违背市场规律及金融常识的高额回报率,还是让刘武田等办案人员坚信,这家打着“项目投资”名义敛财的公司,绝对不是一家正常的公司,再严密的理论基础也总会留下蛛丝马迹可供侦查。正是抱着这种执著,从2008年初开始,办案人员先后请教了20多位知名的金融领域专家,请他们帮助分析“利健现象”。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正是金融专家给利健公司提供了理论伪装,同样也是金融专家击溃了利健公司的“迷彩外壳”。刘武田告诉记者,经过与20多位专家探讨,最终大家形成共识,利健公司的“项目投资”行为尽管隐蔽,但也存在几处无法自圆其说的漏洞,沿着这些漏洞排查发现,这家公司极可能涉嫌构成非法吸引公众存款犯罪。

  冲破种种干扰搜集破案证据

  事实上,2008年初的张某伟还梦想着把公司业务推广到全国。毕竟那时的他还在坚信,那套“项目投资”理论无懈可击,警方也拿他没办法,他唯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用最华丽的语言,吸引那些想要迅速暴富的人把口袋里的钱掏出来。但当年2月,警方的介入调查让张某伟隐约意识到情况不妙。为了逃避打击,利健公司核心圈慌忙展开应对行动,他们一方面注销公司,企图销毁证据;另一方面由靳某丽(此时已到利健公司任副总经理)出马,鼓动一批被蒙蔽的投资人,以上访的方式干扰办案,并且无中生有地编造一些理由,对办案人员进行投诉……但种种干扰手段最终也无法改变一个事实,那就是,利健神话已走到了最后的绝路。

  40余名警察花费3年破案

  “这起案件的案情异常复杂,涉案人数众多,为了确保不出纰漏,我们40多名警察历时约3年时间,最终成功地将所有犯罪嫌疑人一网打尽。 ”刘武田说。今年2月,沙河口区法院依法对该案进行了公开审理,3月27日作出宣判,张某伟等23名被告人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分别被判刑。

分享到: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