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揭秘艺术品制假贩假产业链 变身文物只需30天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28日 12:05  上海商报微博

  随着艺术资本化的到来,艺术品以其高报酬率不断吸引着大量资金投入艺术市场的洪流之中。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在一片繁荣景象背后,却是隐藏在深处的不和谐——一条“造假”产业链正若隐若现。

  制假

  一个多月做旧就成为“文物”

  辽宁是全国90%的仿制红山玉的聚集地,天津是书画造假重灾区、陶瓷造假分布全国……近日,某艺术品网站推出一份“中国文物造假地图”引起了众多收藏爱好者的关注。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藏家刘先生就亲身经历了一次自称是祖传古董家具的买卖。

  卖家是经朋友介绍的一名女子,女子自称是满族人,要卖的是一对“爷爷留下来的多宝阁”。她说原先也不知道这个“祖传之物”有什么珍贵之处,后来请专家鉴定过,是小叶紫檀,价值不菲。现在手头缺钱,所以想忍痛以500万元出手。

  “如果真是小叶紫檀的古物,这个价还真不算贵。”刘先生看到了那对东西,古香古色,还真有点动心。但出于谨慎,他还是请行家前往把关。

  “抽屉内部等细节的做工都有点粗糙。”那位行家看过之后说,从造型和外观看,那对东西的确有点沧桑的味道,不过,细看之下,家具木料纹理粗糙,不像小叶紫檀,而且包浆也不对,抚摸起来顺溜但没有质感,而小叶紫檀自然形成的包浆,细腻润滑得像绸缎一般。

  据这位行家介绍,这套多宝阁是用非洲紫檀做旧而成,雕工尚可,市场价也就在10万元左右。

  “老旧家具已经很少了,市面上仿的多。”沪上相关业内人士告诉商报记者,古董家具作假在全国不少地方都有,像河北大城县、浙江宁波市都有成规模的产业链。

  该人士说,像街头那种古匾,一般用的是比较低廉的非洲紫檀,而中间的瓷板画,不过是将仿古画印在塑料纸上,再粘贴到瓷板上烤制而成,成本也就几百元。如果是比较高级的仿古家具,用料和雕工都会更专业。像小叶紫檀家具,大多是用卢氏黑黄檀、科檀等制作后做旧而成。

  “造假也不易,要逼真的话,需要20多个步骤。”业内人士透露说,首先是仿造古董家具的样子做成一件,当然雕工的精细程度跟古物不可比;其次,通过拆卸、砸打、高温烘烤等种种手段把新家具“做旧”,再重新组装打磨,形成破损、污渍等痕迹,以体现旧家具的“岁月”感。

  温润光亮的包浆是旧家具最明显也是最迷人的特性。为了达到“包浆”的效果,作假者先得用挫草打磨,再不断地打蜡擦油。而如果要家具的历史感更加明显,还会用高锰酸钾刷涂,并用染发剂等物质上色、双氧水冲洗,再打磨。

  “虽然费力费事,但一件新家具要做旧成上百年的沧桑感,最多也就30天的时间。”业内人士笑称。

  鉴假

  专家鉴定“天价玉凳”遭质疑

  今年2月,江苏省邳州当地的“拉呱论坛”上一则帖子爆料,称此前一直被怀疑为赝品的“天价玉凳”是在邳州生产制作的,“一个叫赵某某的人从2010年开始,历时3个月在李口古玩玉器城加工而成,当时成本为50多万元。”

  而后新华社记者亲自走访了玉器城,在记者得到的一段电话录音里,赵某某对买玉人说“汉代玉凳”是“我做的,用了1年多时间。”“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周南泉说是老货,它就是老货,他是权威啊。”赵某某所说的周南泉,正是为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鉴定“汉代玉凳”的故宫博物院玉器专家。

  消息一出,76岁的周南泉立即被卷入舆论漩涡,批评声浪席卷而来。为回应质疑,周南泉在北京接受记者采访,并坚称自己“没走眼”。周南泉还表示,自己作为中嘉国际拍卖的顾问,只享受每月600元的顾问费。当被问及如何看待邳州造假人自揭黑幕时,他回应说“造假的人往往会吹牛”。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姚政也称周南泉“没走眼”,并称“汉代玉凳是国宝,2.2亿还算便宜了。”

  一边是造假者“自揭老底”,一边是鉴定专家坚称“没走眼”,公众究竟该信谁?目前,玉凳真假尚无定论,但在赝品层出不穷的今天,公众舆论已将矛头直指艺术品拍卖市场黑幕。有媒体此前发表评论认为,“天价玉凳”背后体现出的“知识腐败”值得警惕,“学者为企业站台、涂脂抹粉‘金缕玉衣’刚过,又出‘天价玉凳’,斯文扫地,至此何及。”

  对此,有业内人士告诉商报记者,目前的文物艺术品鉴定评估体系,权力是分散的,没有统一起来。“除了文物局、法院、行政主管部门外,学术界、私人也可鉴定文物,但有明显弊端:学术界提倡‘百家争鸣’、‘鉴而不定’,让人无所适从;私人鉴定由来已久,比如画家亲属可以鉴定画家的某件作品,但个人的信誉、能力却无法得到保证。”

  面对这些,需要鉴定文物的个人或机构难免感到茫然———该信谁的?

  知名文化学者吴树认为,近30年的全民收藏运动导致我国文物市场上的赝品逐步实现了高科技制假、高手段营销、高利润回报,反观鉴定环节却没有完整的鉴定体系、没有不同类型文物的鉴定标准,更没有科学权威的鉴定机构,文物鉴定业已陷入万劫难复的困境。

  贩假

  法律确认拍卖“保拍不保真”

  目前,国内艺术品市杨分为画廊和拍卖两个市场。据相关资料统计,国内拍卖公司已超过百家,画廊则更多。一般来说,拍卖市场多买卖成名艺术品,而画廊市场则一般以当代字画为主。在交易时,买方或参考艺术品经纪人的意见,或直接依据自己判断购买,交易时,卖方还可为该艺术品提供某机构或相关专家出具的鉴定书。

  商报记者走访沪上一些艺术品店时发现,艺术品店在售出相关艺术品后,最多只能提供相关专家的鉴定,仅此而已。“现在没有专业的鉴定机构,只能相信专家了。”但是,专家真的可靠吗?

  最近爆出的一系列艺术品市场乌龙事件似乎捅破了专家这层神秘的窗户纸。据相关媒体报道,无论是在画廊市场还是在拍卖市场,“假拍”和“拍假”事件都时有发生。“先是将赝品假装拍卖,造成赝品已被市场承认的假象,再第二次把赝品拍卖出去。‘假拍’和‘拍假’已经成为拍卖市场的两颗毒瘤。”某艺术品店老板表示,为了给“假拍”和“拍假”加上可信度,卖家或经纪人还会请所谓的鉴定专家,有些专家甚至是外行,且鉴定行为实则已经成为一种交易行为。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评论家李小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种做法相当不可取,因为拍卖行是企业,追逐的是利润最大化,鉴定结果的真实性无法得到保证。而在发达国家,一级市场是画廊,画家本人不卖画,而拍卖行是建立在画廊基础上的二级市场。而中国则正好相反,整个市场都围绕着拍卖行转。如果为了追求利益,鉴定方收好处开绿灯、拍卖行草草开拍,法律又不追究他们的责任,乱象的出现也就在情理之中。

  除了作品的鉴别有猫腻外,知情人士还透露,雇佣“拍托”不断举牌顶高成交价造成抢购的行情,让买家多掏钱,从而增加佣金的做法屡见不鲜,甚至一些小型拍卖公司为了拉拢人气、赚取佣金而欺骗客户。这些拍卖行业的乱象也屡见不鲜。

  那么,对于艺术品的售假行为,是否可以追究售假者的责任?商报记者在《拍卖法》第61条找到相关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这意味着,拍卖公司可以对赝品“免责”,所有拍卖风险全部由买家承担。

  相关链接

  电视鉴宝节目问题多

  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文化遗产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有关文物鉴赏鉴定交易内容的电视节目也日益增多。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共有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17家电视媒体开播了有关文物鉴赏鉴定交易内容的电视节目,共计20档。

  据了解,以上电视节目按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介绍文物价值和收藏背景、普及文物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文物鉴赏类节目;第二类是以专家现场鉴定文物真伪并估价为主要内容的文物鉴定类节目;第三类是以文物鉴定评估和现场文物交易为主要内容的文物交易类节目。

  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节目数量的增长和竞争的加剧,一些节目为追求收视率,片面夸大文物经济价值、渲染一夜暴富的畸型心理;有文物交易类节目在未取得任何文物经营资质的情况下,直接在演播室内进行所谓“最高价出让”、“十秒夺宝”等类似于买卖、拍卖的现场交易活动;部分节目制作方遴选鉴定专家时缺乏标准,很多所谓的鉴定专家缺少必要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致使节目中经常出现文物真假不分。这些都对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和倡导正确的收藏理念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