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富豪制金缕玉衣骗贷10亿 故宫原副院长等估价24亿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06日 14:35  东南快报微博
富豪制金缕玉衣骗贷10亿故宫原副院长等估价24亿

  一起巨额贷款诈骗案透露出惊天秘密: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等5名顶级鉴定专家,为骗子自制的“金缕玉衣”开出24个亿的天价评估。

  建行两位行长由此轻信了骗子的经济实力,发现被骗贷6个多亿后不但未报案,还继续为其违规提供资金4个多亿,导致银行最终损失5.4亿多元。

  当时的鉴定专家承认,评估时大家连“金缕玉衣”的玻璃罩子都没打开,只围着走了一趟,“过程不太合规矩”。

  富豪自制“金缕玉衣”

  顶级专家评估出24亿天价

  在“中国400富人榜”中,华尔森集团总裁谢根荣一度名列第163名,资产6.2亿元。但没人知道,这些钱是从银行骗来的。

  2000年9月,谢根荣伪造555份房贷合同,以假按揭的方式从建设银行骗贷6亿多元。但谢根荣不傻,他早早为自己留下后路。本世纪初,媒体突然开始报道一位叫谢根荣的“古董收藏家”。

  在谢根荣贷款诈骗案的卷宗中,有一份证人牛福忠的证言。谢根荣的一审判决书中摘录了其中的一部分:谢根荣有两件“古董”,一件是“金缕玉衣”,一件是“银缕玉衣”。其实,两件“玉衣”是我用他给的玉片穿出来的,不值钱。他坚持要我找专家给这两件“玉衣”做评估,我就找了原中国收藏家协会秘书长王文祥。王文祥又找了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伯达等4位专家,一起给“玉衣”作出评估报告,评估价24亿元。谢根荣给了专家几十万元的评估费。

  买“文物”意在洗钱

  贷款变成公司“古董”

  华尔森集团财务人员蒋某某称,集团的资金使用权由谢根荣掌握,审批只是个形式。谢根荣从公司拿走的现金,后来董事会决议以公司名义收购谢根荣手里的古董冲账。

  时任华尔森集团执行总裁的郎某为谢根荣的行为作出更明了的解释:买文物的用意就是向外洗出大量的现金。

  这样一来,资金相当于做了个“乾坤大挪移”,从银行骗来的贷款变成“古董”放在公司,而“买古董的若干个亿”不会给其他的古董商,自然会到谢根荣个人的兜里,成为干净的钱。

  涉嫌骗贷被行长发现

  古董专家签字成“挡箭牌”

  买“古董”还有更重要的用途。

  2002年底,建设银行某支行行长颜林壮和副行长赵峰凭借经验,发现华尔森集团在骗贷,为此找谢根荣谈判。

  谢根荣先向银行提供了造假的企业财务报表等材料,然后领着颜林壮等人参观了专门用来存放两件“玉衣”的“根荣陈列馆”。

  谢根荣指着一件“金缕玉衣”对颜林壮说:“全世界只有两件,专家已经做过鉴定,市场估价24亿。它在这儿,我还能赖着你们区区几个亿不还?集团只是一时资金周转困难,只要我们通力合作,还清贷款肯定没问题。”说完,谢根荣出示了有5位国内顶级古董鉴定专家签字的评估报告。

  顶级专家的集体签名,让颜林壮和赵峰相信了谢根荣,觉得即便他有骗贷嫌疑,但华尔森集团毕竟还是一个非常有实力的企业,不会欠贷不还。另一个问题是,当初按揭贷款是颜林壮批下来的,如果骗贷的事情暴露,作为行长的他将乌纱帽难保。

  银行行长被“蒙蔽”

  再次提供资金4.56亿元

  颜林壮最终做出错误决定:瞒住上级,通过开具银行承兑汇票的方式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帮企业发展起来,把问题“消化”。

  后经法院查明,这部分的累计金额达4.56亿元。被抓后谢根荣曾满不在乎地对民警说,那段时间光请客吃饭,他就花了3000多万元。

  最终,审计署在审计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时发现问题。2008年3月,谢根荣、颜林壮等人被抓。至案发时,谢根荣骗贷的钱有5.4768亿余元无法归还。

  谢根荣一审被法院以贷款诈骗罪判处无期徒刑。“被评估报告蒙蔽了双眼”的颜林壮和赵峰,因犯违法发放贷款罪、违规出具金融票证罪被法院分别判处有期徒刑20年和19年。目前二审仍在审理当中。

  玉片买下来后是我帮着穿成“玉衣”的

  ●中间人牛福忠 年过六旬,现为北京中博雅文物鉴定中心鉴定委员会主任,自称是北京电视台《天下收藏》栏目特聘鉴定专家

  问:“玉衣”是谢根荣买来玉片找人做的,自然不是古董。为什么还要当古董去评估呢?

  牛福忠:他当时找我评估,我说评估不了,我哪儿懂啊。我就找了王文祥。其他的专家都是王文祥找的。

  问:“玉衣”评估价24个亿,那谢根荣是花多少钱买来的玉片呢?

  牛福忠:肯定没花24个亿,他哪有那么多钱啊。评估价只不过是专家说的。这东西按照24亿卖,肯定没人要。

  问:那些玉片是从哪儿来的?

  牛福忠:都是谢根荣从他浙江老家找的,具体怎么弄到手的我就不知道了。玉片买下来以后,确实是我帮着穿成“玉衣”的。但玉肯定都是真玉。专家说是古董,那就是吧。如果是专家,都得往评估报告上签字。我不是专家,就没签。

  主要是靠眼睛看然后一起商量了一下

  ●鉴定专家王文祥 现已七旬,据媒体报道曾任中国收藏家协会秘书长,现为世界书画艺术家联合会主席、世界收藏家协会副主席兼中国总会会长

  王文祥承认,当时谢根荣表示过,“金缕玉衣”、“银缕玉衣”是他买来零散的破碎玉片穿起来的。“但是,我们觉得玉片零散着,将来很可能被丢弃。能把市场上这些容易丢弃的玉片收集起来,用金线穿成‘玉衣’,对国家来说是个贡献,算做了一件好事。”王文祥说。

  王文祥也承认,“当时评估没走太复杂的程序”,“主要是靠眼睛看,然后一起商量了一下”。

  对于24亿元的评估价,王文祥说,这是著名历史学家史树青老先生提出的价值,“我们没有那么仔细去看”。

  王文祥称,谢根荣只给每人一万多元的费用,不是牛福忠作证时说的“几十万元大家分”。

  “鉴定后,我们特别叮嘱谢根荣,这东西不能拿去交易,否则犯法。我认为,只要文物不上市场,专家签字谈不上什么风险,这是学术自由。”王文祥说。

  就在玻璃柜子外面走了一趟看了看

  ●鉴定专家杨伯达 现已八旬,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

  “说老实话,就几十分钟。鉴定时没有开柜,大家就在玻璃柜子外面走了一趟看了看。因为隔着玻璃,看时也不方便。”杨伯达说。

  杨伯达说,如果是鉴定故宫博物院里的文物,肯定不能光看,必须要“上手”。但那次,“玉衣”一直没从玻璃柜里拿出来,专家们也没要求开柜。“反正史树青在嘛,他是文物鉴定界的大家,我当时是在他领导下的。”杨伯达说。

  当杨伯达听说评估报告成为之后谢根荣从银行骗钱的工具时,表示很惊讶。“我没把它当成鉴定活动,而是当成一种友谊活动,是客串性的。他们请你来,给你一点鉴定费,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就完了。”杨伯达说,鉴定时,谢根荣没说过他的意图,他也没想到评估报告会被非法利用。杨伯达说,临走时谢根荣每人给了一个信封,可能装了万把块钱。

  鉴定是比较随便的算是帮朋友一个忙

  ●鉴定专家李劲松 年近八旬,中国宝玉石协会原秘书长

  听到谢根荣利用评估报告蒙骗银行,导致损失近5.5亿后,李劲松老人伤心地哭了,一个劲儿地说“没想到”,表示自己一定会吸取教训,深刻反省。

  “当时有的人仔细看了,有的没有。真正的评估鉴定程序是怎样的,没有国家规定。但专家们应该反复地研究。”李劲松称,“而这个鉴定是比较随便的,算是帮朋友一个忙。大家就是聚一聚、坐一坐、走一走、看一看,证明这个资产的价值。史老是大权威,史老说这个价值是很高的。史老说的话,我们是很尊重的。”

  李劲松说,谢根荣当时称“玉衣”是他的宝贝,绝不会卖。李劲松认为,既然是家产,评估多少个亿都无所谓,只证明这是他的财产而已。李劲松说,专家们最后还嘱咐他好好珍藏,并一再强调不准到市场上流通,也不能拿去抵押。

  当记者提到,牛福忠曾说有“几十万评估费”的时候,李劲松发火了,坚称谢根荣只给了每个人几千元车马费。那几十万元是不是被中间人拿了,自己就不知道了。

  那种情况下就是最权威的人说了算

  ●鉴定专家杨富绪 年近八旬,中国宝玉石协会原副会长、北京大学宝石鉴定中心主任

  杨富绪说,按常规,玉石鉴定程序有大约30个步骤,如称重、收样、手摸、仪器检测等。“但那次鉴定,玉衣在玻璃罩子里,只能肉眼看。那种情况下,就是最权威的人说了算。”杨富绪说。

  但杨富绪承认,当时两件“玉衣”的估价偏高。“那次鉴定之后,我也想过,这是干吗呢?这么高的价。”

  杨富绪说,虽然他不知道后来谢根荣利用评估报告到银行骗钱的事,但在那个时期,用这种方法去银行弄贷款的大有人在。那种事评估费用很高,知名大师看一看就是几万,但不见得有科学的依据。“我在报告上签了字,我也有一定的责任。”

  报道称他“老来天真性更直”

  ●鉴定专家史树青 曾任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考古系研究生导师、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

  采访中几名专家均表示,当时大家的意见都是随着“史老”的。史树青是最大的权威,他说“玉衣”值钱,大家就都认同了。但很遗憾,老人已于2007年因心脏衰竭去世,享年86岁。由此推断,为“玉衣”做鉴定时,老人已八十出头。而《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篇纪念史树青老人的报道,其中一段标题为“老来天真性更直”的故事耐人寻味:史老在大钟寺地摊上发现一把青铜剑,认为是越王勾践剑,当即买下。后来有的专家认为是假的,博物馆不收,史老的老伴和女儿也认为是假的,只值200块钱。为了这事,史老写了一首诗,把自己比作春秋时期多次献和氏璧不成的卞和。看到史老有点生气的样子,他的老伴对他说,不争论,不争论,身体要紧。

  据法制晚报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