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信证券资管缩水48亿 3只产品逼近1亿清盘底线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8月08日 07:47  理财周报

  理财周报券商实验室研究员 丁青云/文

  国信9只集合理财产品成立时规模总和99亿,但目前缩水到51亿,缩水近50%

  赎回还是不赎回,这是一个问题。这是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持有人今年最纠结的问题。

  今年以来,A股市场一直不给力,正在起步的券商资管并没有出现之前券商们所预期的“爆发式增长”。目前,券商资管规模为1371亿,仅比年初增长了244亿,但平均每只产品规模却出现缩水。今年初,152只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平均规模为7.4亿。而截至8月4日,206只产品平均规模缩水至6.65亿。

  这让券商们压力倍增。典型者国信证券,今年以来旗下的9只集合理财产品正遭遇2010年以来最大的赎回潮。

  国信3产品濒临清盘,

  老将胡慧珍落寞

  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规模逼近1亿的清盘底线。

  据wind资讯统计,截至6月30日,共有18只券商集合理财产品规模小于1.2亿。根据《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试行)》的相关规定,“连续20个交易日计划资产净值低于1亿元,集合计划应当终止”。

  其中,产品濒临清盘数量最多的是国信证券和长江证券,分别有3只产品规模在1.2亿以下。

  截至6月30日,国信证券旗下混合型产品“国信金理财限额特定1号”净资产规模仅1.055亿,债券型产品“国信金理财收益增强”净资产规模仅1.11亿,混合型产品“国信金理财泰然1号”净资产规模仅1.15亿。而按截至8月4日单位资产净值估算,这三只产品净资产规模仍然在1.15亿以下徘徊。

  其中,规模缩水最严重的是“国信金理财收益增强”。2010年1月,该产品成立时规模为4.52亿,目前缩水至1.11亿,短短一年半即面临清盘威胁。

  这与今年3月,国信证券发行今年内第一只新产品“国信金理财内需升级”的风光相去甚远。当时,该产品顺利募集到了16亿,产品规模在今年53只新产品中排名第五,目前该产品资产净值缩至15.2亿。

  这与国信资管产品今年以来的业绩表现有着莫大关系。截至8月3日,国信证券旗下9只集合理财产品今年以来收益全部为负。其中,浮亏最多的正是“国信金理财限额特定1号”,今年以来浮亏9.62%。

  “国信资管很多产品都是在2010年上半年发行的,当时行情不好,而且本身成立规模就不大,很容易触到1亿的底线。”深圳一位券商资管人士认为,首发规模偏小、1亿清盘底线太高是券商资管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对此,国信证券资产管理部回应,“短期市场波动带来的净值下行,并未改变支撑长期优异业绩的基础。”

  同时,该回应中还表示,“今年以来,我部放缓产品发行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这国信证券3只濒临清盘的产品均与国信证券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助理胡慧珍有关。胡慧珍目前是“国信金理财收益增强”投资主办,并曾任“国信金理财限额特定1号”和“国信金理财泰然1号”投资主办。

  公开资料显示,胡慧珍学历为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金融学硕士,曾任职于深发展、银华基金公司,2007年9月进入国信证券资产管理总部。

  “券商一般都不会让清盘这种事情发生。我们一般会找大客户,找银行,找营业部帮忙。常用的方法是,今天找一个关系户把资产净值拉上去,隔几天,再换一个,直到行情好转。”深圳一位券商资管部人士透露。

  “国信资管2010年以来,就做得非常一般,和之前相比差距比较大。”深圳一位券商资管投资人士透露,“以前招商银行经常推广国信资管产品,现在都不理他们了。”

  10.15亿份赎回潮的背后

  市场不景气、业绩不给力,持有人只好用脚投票。2011年,国信证券正承受着巨大的赎回压力。

  国信证券9只集合理财产品成立时规模总和为99亿,但目前9只产品净资产规模缩水到51亿,缩水近50%。剔除考虑两只在2006、2007年牛市时成立、后被大量赎回的产品,国信证券2010年成立的产品今年遭遇了大规模缩水。最典型的是,2010年1月成立的“国信金理财多策略”,成立时规模是22.6亿,目前已经缩水到9.4亿,减少了13.2亿。

  据Wind资讯显示,今年以来,国信证券9只集合理财产品开放了两次,在开放期间遭遇了继2008年以来最大规模的赎回潮。

  今年以来,国信资管产品总赎回份额为111384万份,但总申购份额仅9924万份,净赎回份额为101460万份,赎回份额规模之大,相当于“蒸发”了国信证券当前2只中等规模的集合理财产品。

  对国信证券而言,遭遇的最大赎回潮没有发生在2008年的大熊市,而是从2010年开始。2010年,国信资管遭遇500762万份净赎回,而在2008年大熊市,国信资管才发生了165908万份净赎回。

  “这和国信资管总经理蒋国云带着核心团队出走有很大关系,影响了持有人的信心。”一位接近国信资管的机构人士透露。

  此外,这与券商理财产品行业现状不无关系。“每只产品刚成立的时候,我们会找一些关系比较好的资金客户帮忙,尽量做大产品首发规模。产品成立时,对客户经理的激励比较高,客户经理就会不断让客户赎回老产品,再买新产品。”前述券商资管部人士透露,“产品很快缩水,在市场上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国信资管的尴尬也折射出整个券商资管行业的困境。

  随着券商资管产品审批放松、进入门槛放低,越来越多的券商开始进入这个领域。但无奈的是,券商们坐上了“动车”,速度实在太快了。

  “券商资管施行多通道审批,接下来审批制改为备案制,一下子放这么多产品进来。以前只有创新类券商才有资格做资管业务,现在门槛放低了,很多券商没有资管团队,就这样急吼吼上马了,市场又不景气,发这么多产品,每只产品的规模自然大不起来”,上述资管人士抱怨,“大家都太急了,一窝蜂上,产品太多了。国信也是步子太快了。”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