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汇丰抽身中资高调上场 中国保险业进入围城

2012年11月21日 09:51  每经网 

  顶着北京初冬的寒意,46家外资产、寿险公司高管齐聚北京,赶赴今日举行的全国外资保险公司内部座谈会。

  这是外资保险业难得的一次“家庭聚会”。近年来,随着汇丰、凯雷、纽约人寿等一批外资机构的退场,中国保险业频繁上演股权更迭大戏。

  里面的想出去,外面的想进来。以五大行为代表的中资机构高调进入保险市场。

  外资瘦身、中资疾进,资本双向流动的加速,恰恰映照出中国保险市场退出机制的雏形初显。而在当前中国保险业“入冬”的形势下,这场热闹上演的“围城”大戏,同时带给我们更多的反思和警示。

  内外交困,还是落袋为安?

  蛰伏十年、获利逾400亿,汇丰控股对中国平安[微博]萌生退意,是外资在华投资落袋为安的典型案例,也是近年来跨国金融大鳄内外交困、无奈瘦身的现实缩影。

  在与多位金融业资深人士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汇丰全盘转让中国平安H股,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巴塞尔协议III和欧债危机。据外资投行测算,此次股权出售将使汇丰的核心一级资本比率上升50个基点,让汇丰不必再为这个数据“达标”而忧心。

  而就在汇丰决意撤出之前,全球私募巨头凯雷也选择在中国太保这笔投资上见好就收。仅数年光阴,凯雷在太保上市后净赚百亿。此外,苏黎世减持新华保险,安盛27倍市盈率高价甩卖泰康人寿,这些历经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国际金融巨头,却在中国保险市场赚得盆满钵满。

  实际上从2011年开始,世界主要投行均不同程度地减持中资保险公司及中资银行H股。减持背后的一大动机便是,为欧债危机储备流动性。中信建投分析师缴文超感慨说,“实际上欧债危机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与其等待危机发生时出售亚洲相关股权,不如在此之前进行获利了结。”

  美国国际集团AIG就是前车之鉴。2008年以前,AIG本来可以将其亚太地区业务以高价出售,但由于在次贷危机之前没有储备流动性,造成AIG受次贷危机影响甚大。而当AIG想出售亚太业务时,却被收购方大肆讨价还价、交易价大打折扣。

  水土不服,还是知难而退?

  同样是离场,纽约人寿的命运可谓多舛。这是另一批外资撤出的缩影:近十年投资,却只换来当年的初始成本,最终黯然退出中国市场。

  不仅仅是退出海尔纽约人寿(现更名北大方正人寿)的纽约人寿,近年来,加拿大永明金融集团、法国安盛集团等外资金融巨头,均纷纷减持了它们在中国合资寿险公司的股权。近期坊间还传出,海康人寿外方股东荷兰全球人寿保险集团也有了退出的念想,正在寻觅买家。

  水土不服、知难而退,是市场对于这批外资萌生退意的注脚。不难发现,这批没有赚到钱就退出的外资,基本上都是以合资形式投资中国保险市场。“合资寿险公司内耗较多,外资注重利润、中资追求规模,股东双方内耗严重影响了公司日常经营。”一家合资寿险公司负责人坦言,“与其耗着不赚钱,不如和平分手,知难而退。”

  事实上,外资减持中国保险公司股权,也与近年来国内保险业增速放缓,有着一定必然联系。去年以来,中国寿险行业保费增速陷入低迷。就目前形势判断,明年中国寿险业保费增速也可能不会出现明显提升,中国保险业已经进入一个瓶颈期。

  贸然接盘,还是深思熟虑?

  就在外资退出之际,以五大行为首的中资大鳄纷纷出手,相继受让多家合资寿险公司股权。中资机构的热情不止于此,数十家待筹中资保险机构、近千亿产业资本正排队等候监管审批。

  各路中资机构争涌保险业的勇气可嘉,但是圈了地招了人之后,如何找准定位才是考验所在。实际上,在撤出中国保险业的外资金融机构中,已不乏鲜活又残酷的前车之鉴。

  相较于对中资机构投“保”冲动的关注,业内更为关心这些保险新军未来的生存境遇。他们投资保险公司的初衷或许各有不同,但都可能面临着同一个难题——如何找准定位,在竞争主体加速扩容的背景下,实现持续盈利。

  过去那套“大而全”的保险机构盈利模式显然已不受用,走专业化之路、放慢扩张脚步,才是保险公司未来的出路。(⊙记者黄蕾○编辑孙忠)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 新闻四川省委副书记李春城正接受中纪委调查
  • 体育火箭末节砍霍逆转湖人 热火负垫底队
  • 娱乐米雪曝绝密SM艳照 半裸酥胸展魅惑(图)
  • 财经专家称年底突击花钱3万亿消息不靠谱
  • 科技中移动李跃:将推自有品牌终端
  • 博客中国人失掉诚信吗 致公党员:章子怡低调
  • 读书解密:党内谁最先主张"去除毛泽东思想"
  • 教育小学零花钱调查:六年级小学生攒6万元
  • 育儿女童幼儿园午休后死亡看护老师称无责
  • 张化桥:你究竟是股东还是捐款人
  • 刘远举:出租车减配丑闻别全怪在企业头上
  • 张明:警惕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
  • 辜胜阻:均衡城镇化要两条腿走路
  • 如松:朱元璋从兴旺到衰败的过程
  • 管清友:新四化建设开启中国经济新周期
  • 太友:16万切糕案为何激起百万热议
  • 洪平凡:国际贸易附加值数据的经济意义
  • 陶冬:2013年全球经济展望
  • 叶檀:1950年的债券信用为何好于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