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网3月18日消息 原本去银行存钱,结果“被”买了一份保险产品,市民马先生说他被保险公司骗了。对于马先生的说法,太平人寿保险公司方面予以了否认,他们认为客户现在的行为纯属“无理取闹”。保险公司今天上午向记者提供了回访马先生的电话录音证明,此事保险公司并没有什么过错,是客户前后说法不一。但是马先生方面透露,17日中午,一位自称银行经理的人与他协商表示“不要再找记者了,下周二退钱”。
市民爆料:存钱时“被”保险遭遇退保难
2009年5月20日,市民马先生到四方区人民路的中国银行存钱。当时,银行内一位姓袁的女士很热情的为他介绍了一款利润很高的“理财产品”。“我以为她是银行的人,也没多考虑。”马先生说,这位袁女士告诉他,这款产品“存一万一年就返一千”,比起把钱存到银行收益高了很多。马先生听后想了想确实是这个道理,就存进了16000元。到了2010年,又继续存上了16000元。但是马先生越想越觉得不对劲,仔细算下来,这款产品的收益远不如当初那位袁女士说的高。
“我身体不好没有工作,孩子还在上学,想把钱取出来。”马先生说,今年2月份,当他准备取钱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购买的“理财产品”实际上是太平人寿保险公司推出的一款名为“太平盈盛两全保险C款(分红型)”的保险产品。而且保险公司告诉他,客服人员已经和他电话确认过了,保险没有问题,所以不能全额退保。如果退的话,只能退产品现在的现金价值,钱的金额远低于他已经存入的32000元。
“他们打电话说的净是些专业术语,我根本就听不明白。”马先生的情绪有些激动,说自己被保险公司给骗了。
事件回放:保险公司出示录音证明自己“清白”
为了证明整件事都是客户无理取闹,今天上午,太平人寿保险公司办公室的张主任邀请记者去公司听一下当初回访马先生的电话录音。根据录音文件显示信息,保险公司一位南方口音的客服人员在2009年5月25日对马先生进行过回访,整段通话时间长达8分多钟。
客服人员告知马先生他购买的保险产品生效后,又与他核实了地址电话等信息,并提醒他保管好合同,投保10天内可以到公司退保。这时候马先生提出,他回家把合同看一遍后觉得“交10年钱,15年后才能返还”不合算,想退掉。听到马先生有退保的愿望时,这位客服人员当即表示,这款产品是“交费10年,保障15年”。并为马先生详细计算了产品15年后的收益,表示这款产品类似于银行的零存整取。
马先生又接着问,假如他五年后不想存了,可不可以把钱取出来?对此,这位客服人员干脆的说,“可以取”。紧接着他又表示,取出的金额就是当时的现金价值加分红,却没有详细计算那时马先生总共可以取出多少钱,只是建议他仔细看条款。
太平人寿:客户是无理取闹
听完录音后,记者提出客服人员在回访过程中提到了“现金价值”等专业术语,而前期记者在与马先生沟通的过程中,他也提到过是因为听不懂电话回访中的专业术语,才导致了今天局面。那现金价值与客户存入本金有什么区别,客服人员在电话中需不需要向客户进行解释?对此,张主任承认,若客户前七年中取款,当时的现金价值可能会低于之前存入的本金。但张主任认为,“一般人都应该知道这一点。”
随后张主任表示,客服人员明确告诉客户这是一份保险,而且告知过保险产品有十天犹豫期,这期间他并没有要求退保,说明保险公司不存在欺骗行为。同时她表示,客户先后两次到保险公司要求过退保,但说的理由也不尽相同。
“他还到公司大闹过一场,不过听完录音后就走了。”张主任称,马先生是个成年人,他应该可以完全理解自己购买的是一份保险产品。因此,保险公司方面通过马先生这种前后不一的行为认为,他就是想通过这种无理取闹的方式要求全额退保。
最后她表示,出于帮助马先生的初衷,可以帮他向总公司争取将损失降到最低,但不能全额退保。
最新进展:双方达成协议“不找记者了,下周二退钱”
今天中午,记者再次联系到马先生,这时他一改几天前焦急的态度转而表示,已经与保险公司私下达成协议,希望记者不要再插手了。保险公司上午才用录音证明马先生开始就明白这是一份保险产品、而且过了十天的犹豫期没有退保,整件事责任不在保险公司方面,怎么这么快双方又达成协议了呢?
在记者的再三追问下,马先生欲言又止的表示,昨天中午一位自称保险公司经理的人与他达成了协议,让他不要再找记者了,并承诺下周二给他退费。
半岛数字记者 刘冬荟 实习生 邱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