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产险承保扭亏进行时 巨灾保险酝酿风险分担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6日 12:24  中国经营报

  徐永

  困扰2008年产险行业性承保亏损的局面,在保监会“70号文”(即《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财产保险市场秩序工作方案》)的持续强势监管下,2009年或许将迎得转机。

  “2009年三大保险上市公司产险业务的综合成本率降到100%的可能性非常大,预期能实现承保盈利,投资收益也有望比2008年好。”东方证券分析师王小罡预期。

  不过,在高赔付率、高手续费、应收保费占比增加等造成产险亏损的老大难问题还未得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产险行业要想实现全方位盈利并非易事。

  全行业仍亏损

  产险全行业亏损已经是不争事实,尽管今年前4个月产险保费收入高达1026亿元,高于去年前4个月产险保费收入(900亿元)。

  今年前4个月产险赔付支出479亿元,而去年同期产险赔付支出为399亿元。“赔付方面今年明显感觉严格了,以前一些有纠纷的案件,保险公司其实可赔可不赔,一般鉴于社会影响就会兑现赔付,但今年会严格一些。”6月3日,上海一家保险公司合规部律师告诉记者。

  高赔付率(赔款支出与保费收入之比)一直是产险公司的一大难题,以该公司车险业务为例,2008年光赔付率就超过了100%,车险业务继续亏损。不过该律师认为,今年随着公司管控加强,赔付率应该会下降一定比例。

  产险企业的盈利模式是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主要指标分别是综合成本率和投资收益率,其中综合成本率又主要由赔付率和费用率两部分组成。一般来说,如果综合成本率超过100%,说明企业出现了承保亏损。根据2008年年报,由于雪灾、地震赔付等因素,三家上市保险公司产险业务的综合成本率都超过了100%,其中太保产险、平安产险依靠投资收益勉强实现盈利,人保财险则在103.1%综合成本率的情况下,税前损失4.47亿元。

  此外,据记者了解,由于车险业务的渠道多为中介或代理公司控制,为了扩大规模,一些保险公司除了违规给中介渠道超过规定(交强险不高于4%,商业车险不高于15%)的手续费外,一般还面临着保险中介截留、挪用保费的问题,这从几大上市公司的巨额应收保费情况可见一斑。

  “保险公司不能按时收到中介的保费,在后续理赔方面也不痛快,这形成了恶性循环。”上海一家保险经纪公司高级业务主管认为,一般来说,应收保费的比例在10%左右对保险公司的影响并不大,不过以上海为例,一些保险公司分支机构20%~30%的应收情况非常普遍。

  “一些中介机构的让利行为,让市场的费率很混乱。”该主管告诉记者,除了一些保险公司拿到了电话营销的牌照,费率可以在7折的基础上再降15%外,由于中介之间的竞争也比较激烈,比如一家保险公司违规为中介开出了20%的手续费,中介可能在此基础上拿出5%~8%的比例降低保费以吸引投保人,这导致了车险的价格也参差不齐,价格比较混乱(保监会规定交强险价格严禁打折,商业车险最低7折)。“总体来说,就是费率越来越低,费用越来越高,亏损越来越多。”该主管认为。

  强力扭亏

  如此混乱的局面,要改变产险行业亏损状态,必须多管齐下。

  首当其冲是遏制产险费用无序状态。上海盛华保险代理公司的总经理周智平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今年随着保险公司“见费出单”(即保险公司确认收到保费后才发出保单)等做法的推行,保险公司在费用控制方面会进一步好转。

  以往部分中介机构截留保费1个月到3个月是很正常的情况,周智平认为,“见费出单”后中介截留保费的现象会大为减少。另外,在上海保险行业协会等牵头下,上海7月份还将开展“商业车险进平台”,在交强险统一信息平台之外,上海车险完整的信息平台将建立,保费收入、车辆信息将变得更加透明规范。

  其次是提高投资收益率,以往产险业务上的亏损可以通过投资收益弥补。王小罡认为,在三大上市公司中,目前太保产险综合成本率的下降弹性比较大,另外,今年产险公司资本市场的收益估计要比去年好,这会对行业性的扭亏为盈有利。

  此外,产险公司也在经营管理、业务创新等方面着力。中华联合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今年该公司在内部管控、人员考核等方面都在加强,综合成本率估计在年内将会下降。国泰财险虽然才成立,不过该公司总经理林秉耀告诉记者,该公司会先主攻一些外资、台资企业,开展企财险等业务,另外,在“两个中心”建设下,今年货运险等产品开发创新的力度也会加强。

  在业务调整方面,作为赔款支出的重要方面,由于去年连续多起的巨大灾难,保险公司的赔付率攀升,巨灾风险的分担机制也在被业内关注。

  日前,中国再保险集团董事长刘丰透露,中再目前正在研究利用资本市场的债券和指数期货等工具来推出国内的巨灾保险产品,记者随后联系多天,但并未从其本人确认具体操作模式,王小罡告诉记者,最有可能的模式就是借助国外的资产证券化,把相关保险产品打包发行证券。

  6月4日,社科院保险研究室主任郭金龙告诉记者,以证券化的方式在国内建立巨灾风险分担机制,需要相关产品的规模和现金流足够支撑,还涉及到投保理赔定价和相关财政税税政策是否有补贴支持,另外还需要交易所、证监会等多个部门配合,国内目前推出的时机可能还不成熟。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