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新华人寿外资持股真相调查(2)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3日 19:22 中国经营报
新华人寿外资持股真相调查

  苏黎世下一步?

  实际上,来自境外资金对新华人寿股权的“关注”已经引起监管部门的觉察。除了上述来源不明的“外汇资金”新华人寿股东曾向保监会反映,有外资向他们抛出“沉甸甸的绣球”,以给予相关责任人巨额佣金和高额代持股价格为条件,要求其代持外资股权。

  今年5月,中国保监会首次动用保险保障基金收购了部分新华人寿股权。此后一段时间,新华人寿风波似乎暂告一段落,股东之争稍显平息。显然,保险保障基金收购新华人寿股权为稳定新华人寿,从根本上解决股权之争创造了条件。

  此次保险保障基金先是收购了隆鑫集团持有的10%股权,海南格林岛投资公司持有的7.51%股权,东方集团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的5.02%以及东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的8.024%,转让价格均为每股5.99元。此外,北亚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小企业投资有限公司所持有的新华人寿股份正在办理股权转让。在不动声色中,保险保障基金将持有新华人寿股权达到38%。据消息人士透露,最近,保险保障基金正在对上述违法股权交易的新产业投资公司和亚创投资公司进行股权收购。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通过这一轮收购,1996年曾经与苏黎世秘密签订代持合同的大股东,其所持有的股份已经全部转让给保险保障基金,至于其中是否包含大股东代持的全部苏黎世10%股份,由于牵扯多次股权转让,目前尚未明确。

  值得注意的是,1996年11月签订合同时,苏黎世已经先行支付了合同承诺的1.4250亿元人民币给大股东,但是由大股东所代持的股份迄今并未过户到苏黎世名下。

  退一步说,即使大股东代持股真正过户到苏黎世名下,苏黎世也未必能如愿。因为目前苏黎世在新华人寿的持股比例已经达到20%,再将代持股过户到其名下,等于把自己鲜为人知的隐蔽持股变成了人人皆知的事实。

  巧合的是,从今年开始,苏黎世高层开始频繁造访中国。“中国保险市场让我心情激动。”今年3月10日,苏黎世金融集团的CEO金世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对于新华人寿的问题,他表示:“希望能够同其他股东一起重建一个强有力的董事会。”

  今年9月4日,金世禄再次访华,再次谈到新华人寿话题时表示,对于新华人寿的调查应当以最快的方式尽早结束。他同时强调,苏黎世不会退出新华人寿的股权投资。对于媒体关注的“苏宝联盟”(苏黎世与宝钢集团),金表示:“苏黎世同宝钢的合作是密切而愉快的。”

  9月24日,苏黎世大中华区CEO陈志宏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希望得到20%的话语权。”对于传言的几家大公司要接盘保险保障基金持有的新华人寿股权时,陈的态度非常明确:“不需要第二家保险公司介入新华人寿的股权,没有这个必要。”他强调,“宝钢增加新华人寿股权是最佳的选择。”

  保险保障基金的下一个收购对象会是谁?谁又将最终接盘保险保障基金持有的新华人寿股权?问题似乎又回到原点——到底谁会成为新华人寿“阳光下”的大股东?

  新华人寿风波

  2006年9月23日,保监会开始对新华人寿保险公司资金运用问题进行调查,2006年12月底,保监会免除了原董事长关国亮的职务。今年5月,中国保监会首次动用保险保障基金收购了隆鑫集团有限公司、海南格林岛投资有限公司、东方集团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东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所持有的新华人寿的股权。截至本报记者最后发稿,保监会尚未向外界透露调查结果。

  记者手记

  小股权背后的大利益

  一直在关注新华人寿,这家中国前五大寿险公司之一,也是我国保险行业最早成立的股份制保险公司之一。是什么原因让它风波不断?是什么原因使它上市计划搁浅,错过了大好的资本市场机会?是什么原因导致控股集团延长了筹备期,拟在深圳筹建的新华财产险公司的成立也遥遥无期?

  这一年来,最难的是新华人寿几十万名员工,他们在舆论旋涡中艰难前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新华人寿今年前9个月累计完成保费收入227.5亿元,同比增长10.5%。

  其实新华人寿不是某家公司的新华人寿,也不是哪个利益集团的新华人寿。经过十年的发展,新华人寿就像徐工集团、双汇集团、娃哈哈集团一样,已经是一个中国企业品牌。

  通过各种信息可以发现,新华人寿的动荡源于2006年7月份的换届选举,谁来做董事长,谁来任新总裁,股东间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出现了明显对峙的两大阵营中,这一年来的风波似乎不仅是查处资金运用问题,也不是哪个人下台就能平息的。于是,我试图了解此次斗争阵营的两方,而不仅仅是一方。

  当我发现1996年就存在的隐性股权问题,错愕中顺藤摸瓜,通过各种公开信息把这一尘封的秘密揭开,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在我看来,新华人寿风波的根子还是股权之争,背后亦隐藏着中外势力的博弈,是收购与反收购,持股与伪持股之争,一旦力量倾斜,新华人寿表面的股东和气化为乌有,冲突顿起。

  新华人寿似乎是保险业的徐工、双汇和娃哈哈——都将成为全球化浪潮中,我国对外开放的典型案例。

中国经营报记者:万云
小调查
苏黎世实际控制新华人寿股权达27.5%,是否违反中国金融政策?


不好说
苏黎世暗度陈仓闯过金融监管政策红线,应如何处理?
予以重罚,杀鸡儆猴
勒令自律
不好说

[上一页] [1] [2]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