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唐运祥:向综合性多元化国际化目标迈进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04日 14:43 《中国金融》 | |||||||||
向综合性多元化国际化的目标迈进 ——访中国人保控股公司总经理唐运祥 本刊记者 林铁钢
记者:中国人保在三大国有独资保险公司中率先成功实现重组改制和海外上市,请您介绍一下上市以来发生的重要变化。 唐运祥:中国人保重组改制和人保财险海外上市,使我们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与经营管理方式等方面发生了脱胎换骨的深刻变化。应该说,这些变化的发生,正是中国人保近年来推进改革的预期目标。 第一,是思想观念的深刻转变。这是最重要的变化。我来中国人保工作后,我发现公司经营和发展的观念比较陈旧,思想比较僵化,官商作风比较明显,市场化理念、竞争意识不强,公司上下还没有形成应对保险业大开放、大竞争的压力与动力。当时,我提出了把中国人保建设成综合性、多元化国际保险(金融)集团的奋斗目标,提出要推进公司的重组改制和上市。坦率地说,当时公司很多员工还难以理解和接受。经过这四年来的改革,公司全体员工的精神面貌、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改观,过去存在的旧思想、旧习惯、旧观念受到了有力冲击。“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深入人心,“求实、诚信、拼搏、创新”的企业精神得到弘扬,明确了知识型、现代化保险企业的建设方向,确立了差异化经营、精细化管理的思想,树立了“以业绩论英雄”、“效益第一”的原则,强化了市场化经营的观念,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观念,最大诚信的观念,知识价值观念,全球竞争观念等。现在看来,这些新观念已较好地渗透到公司的制度体系中。应该说,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中国人保近年来发展改革的重要成果和宝贵财富。 第二,是基本建立了规范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是一个国有独资保险公司,存在产权结构不合理、体制陈旧、机制落后等弊端。在重组上市过程中,公司与美国国际集团(AIG)签订了战略投资协议和业务合作协议。上市后,人保财险公司全部净资产中,人保控股占68.9%,AIG占9.9%,其他国际投资者占21.2%,形成了包括国有资本和非公有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同时,人保财险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制度,引进了独立董事,设立了董事会战略规划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提名、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完成了公司治理的各项制度建设,形成了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相互制衡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 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重要的是其能否规范、高效运行,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人保财险海外上市一年来,在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上健康、平稳运行,公司治理结构基本经受住了资本市场的考验。在公司上市路演过程中,曾经有投资者问我,公司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什么?我告诉他们如果有最大风险的话,那就是系统性的管理风险。因为公司的市场份额大、业务基数高,拥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对经营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比较强,在这方面一般不会出现大的风险。但是,公司机构网点众多,遍及全国各地,管理覆盖面大,层次多,如何有效管理这些机构,使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运作、高效运行,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上市后,国际资本市场对人保财险经营管理的透明度提出了很高要求。应该说,公司上下现在对这一问题有了清醒的认识,并作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第三,建立了以效益为导向的业绩考核机制和市场化的薪酬激励机制。人保财险上市后,坚持盈利导向,严格考核标准,把省级分公司作为内部模拟一级核算单位,以利润和净现金流为核心加强业绩考核,分配经营资源,落实“效益第一”;贯彻“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实现考核办法科学化、制度化、定量化;将资本市场的压力传导到分支机构,引导各分公司强化效益观念,调动分公司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按照管理科学、权责明确、激励有效、约束有力、竞争择优,以岗位评估为基础、以业绩考核为依据的原则实施了薪酬制度改革,充分体现劳动、知识、人才和创造的价值。一是建立比较科学合理的职级序列。为了解决过去因管理岗位职数限制导致技术、营销等人才发展渠道不畅的不合理状况,我们引入先进管理理念,按岗位价值的不同和工作性质的差异,将公司岗位划分为管理、技术、营销和事务四大类,在合理界定职责、逐级分解职能的基础上,科学设置岗位,开辟多样化的人才升迁渠道,更好地吸引和留住公司发展亟需的各类人才。二是制定员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公司新的业绩管理体系以关键业绩指标为核心内容,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将企业年度总目标分解到每一个岗位,以确定所有岗位关键业绩指标的年度目标值。按照业绩考核指标及年度目标值,层层签订业绩合同。按照业绩合同进行考核,比较实际业绩与业绩合同指标,进行考评,形成实际业绩报告。根据得分决定员工薪酬,根据考核决定员工升迁,真正实现以岗位定薪酬,以责任定薪酬,以业绩定薪酬,体现岗位差别。三是实施高管人员股票增值权计划,建立了高级管理人员激励机制,使公司高管人员薪酬与公司业绩及股票表现挂钩。 第四,形成了市场化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机制。人保财险上市后,建立了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市场化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机制。一是国际资本市场的精算、审计等价值评判标准使公司经营成果的度量更加准确、科学。在重组上市过程中,我们调查清理了公司资产、负债、权益、盈利状况以及机构人员情况,摸清了家底,夯实了基础。同时,推进了财务会计制度与国际接轨,按照香港公认会计准则要求完善财务报告体系。二是国际资本市场的监督管理体系使公司的经营管理更加规范、更加透明,公司经营管理的市场约束不断加强。三是国际资本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及时反映着公司资产的保值增值状况,使我们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有了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 第五,完善了风险控制机制。一是在制度上控制经营风险,制定了承保、理赔、财务、业务全流程的管理办法和操作指南,制定了经营管理的《六条禁令》。二是从技术上防范管理风险,加强数据信息系统建设,推进单证管理系统、业务系统、收付费系统、财务系统、再保险系统、客户系统六大系统整合,实现数据集中,提高数据质量;加强精算体系建设,规范准备金提取,合理评价经营业绩。三是从组织架构上控制系统性风险,规范“三个中心”的建设和运行,减少核算单位,实行选择性承保,实现保赔分离。 记者:您曾经提到要在未来10~15年内基本建成综合性、多元化的国际保险(金融)集团,那么,今后一段时期,人保的发展战略思路是什么? 唐运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是我在中国人保改制上市后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与中国人保发展改革所处的历史阶段、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保险行业的增长前景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2000年9月,中国人保确立了进取型的发展战略,即在未来10~15年内,将中国人保建成综合性、多元化的国际保险(金融)集团,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规划了中国人保未来发展蓝图。四年来,中国人保全体员工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推进公司新时期发展战略,作出了极大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业务的快速发展和效益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国有金融企业中率先实行脱胎换骨的变革,探索了国有金融企业发展改革的路子。人保控股建立了母子公司体制,初步形成了资产管理与资本运营并重的保险(金融)控股集团;人保财险重组改制海外上市圆满完成,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建立,成为中国内地金融企业海外上市“第一股”;人保资产建立了资金运用新体制,奠定了专业化资金运用的制度基础;中国人民保险(香港)公司完成了重组,实现了正常运营;中国人民健康保险公司已经成立,寿险公司和经纪公司的筹备工作正在加快推进;更为重要的是,经过重组改制,广大员工的思想观念进一步更新,体制机制深刻转变,基础管理不断加强,综合实力明显提升,至此,中国人保的第一步发展战略目标已经实现,中国人保的产业集群式发展模式初具雏形。 当前,经济金融全球化、信息化发展很快,全球金融保险业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保险业对内对外全面开放的进程日益加快,国际先进保险同行纷纷进入国内市场,国内非保险行业加紧开拓保险市场,市场主体快速增加;中资保险公司的重组改制正在向深处拓展,加快了在海内外资本市场上市的步伐。我国保险业全方位、国际化竞争与协作的时代已经到来。 现阶段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存在着巨大潜力。保险业发展的深度和密度仍然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地区发展不平衡,服务和管理功能需要进一步发挥,对居民生活渗透不深,运行效率不高,风险控制力不强,资金运用水平有待提高。同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我国GDP规模将保持快速扩张,消费结构升级,中等收入群体扩大,保险市场、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完善,这将为做大做强我国保险业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并创造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这也是中国人保推进新时期发展战略的历史性机遇。 考虑到这些因素,中国人保制定了第二步发展战略,即力争用8~10年的时间,实现控股公司的股份制改造,建成产权清晰的现代股份制度和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将中国人保建成主体多样、功能齐全、实力雄厚、竞争有优势的综合性国际保险(金融)集团,将控股公司建成制度先进、实力雄厚的现代金融控股企业。主体多样,是指健全财险、寿险、健康险、保险经纪等专业性保险服务机构,同时建立资产管理以及其他类型的金融服务专业子公司;功能齐全,是指提供全方位、广渠道、多形式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渗透企业和个人金融消费的各领域和环节;实力雄厚,是指资产规模进入国内保险企业前列、资本金充足、盈利能力强;竞争有优势,是指公司治理完善、管理精细、技术先进、高端人才聚集,主导行业竞争模式并保持较高水平的利润率。各子公司都要以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知识型、现代化公司为目标。国内领先,是指综合实力绝对领先,体现在盈利水平、业务规模、市场份额、核心技能、专业人才等方面;国际一流,是指盈利能力国际一流,处于国际同业前列;知识型,是指知识、技术的积累与应用成为公司实力增强的主要途径,公司在战略思想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方面处于一流水平,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专家主导公司治理;现代化,是指公司制度科学、机制完善、实力雄厚、文化先进,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按照这一总体发展战略体系的要求,人保控股将加快推进“两个转变”,即核心职能从过去的保险业务经营管理转变为存续资产经营管理,从主要从事存续资产经营管理转变为主要从事股权投资和资本运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金融控股公司。一方面要加快资本积累,有效管理和运营重组改制剥离到控股公司的存续资产,实现保值增值;同时提高资本的运营效率,增加股权分红收入。另一方面要实施资本运作,即通过合资、减持国有股等办法筹措创业资本。实行股权开放,以合作共赢为基础,吸引资本资源,将各专业子公司建成混合所有制的经济实体,增强国有资本的控制力,引进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在高起点上形成后发优势。利用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在保证相对控股的前提下减持子公司的国有股,筹措创业资本。各子公司都要提升差异化经营、精细化管理的水平,在各自专业领域精耕细作。通过差异化经营,形成公司的市场领先地位;通过精细化管理,增强公司的成本领先优势,培育公司强劲的价值创造能力,形成核心竞争优势。人保财险的差异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争取基本达到国际先进非寿险公众公司水平,成为知识型企业;健康险公司的规模和盈利水平处于国内同业领先地位;寿险公司进入国内行业规模前五名;经纪公司充分发挥集群优势、实现规模经济。子公司之间共享品牌、客户、渠道、人才、信息等资源,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提供一体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共同构造中国人保的整体竞争优势。 记者:正确认识我国保险业发展形势,对于指导保险业深化改革、推进保险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请您谈一谈对当前我国保险业发展形势的看法。 唐运祥:十六大以来,我国保险业发展形势发生很大的变化。从政策层面看,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保险业发展,保监会明确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做大做强中国保险业的思路,在这些有利政策因素推动下,我国保险业的国际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深化,与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的互动效应不断增强;从微观层面看,保险业在企业制度、市场体系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保险业的运行模式、增长方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我认为,现阶段的我国保险业正处在历史性的战略转型阶段,处在建国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运行模式的转变。我国保险业运行模式在四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明显的变化。在运行环境方面,随着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的海外上市,三家公司占财险市场70%的份额,占寿险市场67%的份额,这标志着我国保险业全方位、深层次的国际化竞争与协作的时代已经到来,我国保险业的竞争已不只是我国保险企业在国内保险市场竞争保险资源,同时也是我国保险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竞争金融资源。在竞争格局方面,除中外保险公司在国内保险市场竞争外,我国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和其他非金融行业竞争保险资源的格局正在形成,我国保险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挑战与冲击。在价格信号方面,过去,引导我国保险市场运行的主要价格信号是保险费率,现在,国际、国内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的银行基准利率、外汇汇率、股市指数、保险费率等价格信号都对我国保险市场运行产生着显著的影响。在盈利模式方面,过去,我国保险业经营利润来源于单纯的承保盈利,从而给保险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经过这几年改革和探索,我国保险业逐步确立了承保和投资两个“轮子”一起转的现代保险经营模式,资金运用已成为保险业经营利润的重要来源。 第二,体制机制的转变。近几年,我国保险业不断深化改革,逐步突破了一些体制机制性障碍,保险业发展动力增强。监管体制方面,我国保险业正在从市场行为和偿付能力并重的监管方式向偿付能力为主的监管方式过渡,审慎的资产评估制度和最低偿付能力计算标准得到明确,偿付能力监管的核心地位日益突出。企业制度方面,曾经长期主导我国保险行业发展的三大国有保险公司先后完成了股改,以现代股份制为主要特征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体制已经成为我国保险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形成了科学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我国保险企业制度创新的主体工程取得了巨大进展,国有保险资本的控制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保险资金运用体制方面,中国人保、中国人寿成立了专业性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其他保险公司保险资金的专业化运用也取得了明显进步,资金运用渠道得到拓宽,水平提高。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风险控制能力增强。 第三,增长方式的转变。近年来,我国保险业正在由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的增长方式转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盈利约束增强。在上市保险公司坚持“效益第一”观念的引导下,多数市场主体的经营管理从注重规模向注重效益转变,更加注重提高业务的盈利能力。二是经营管理更加规范。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透明度的要求,使上市公司的监督成本降低,监管部门、投资者和客户从而成为约束公司依法合规经营的重要力量。同时,上市公司为提升公司的投资价值,依法合规、规范运作的自觉性增强。三是市场竞争更趋理性。尽管我国保险市场非理性竞争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但理性竞争已经成为多数经营主体的共识,单纯的价格竞争正在向提高产品、服务、营销与管理质量的非价格竞争转变。 第四,市场结构的转变。随着市场主体的不断增加,我国保险市场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竞争更加充分,市场细分更加深入,市场协作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在市场竞争方面,充分竞争的市场格局正在形成,我国保险市场正在由以往少数保险公司主导行业发展的格局逐步转变为由数量众多的保险主体参加的、功能多元化的市场格局,保险公司、中介机构等保险主体迅速增加,市场竞争更加充分。在市场细分方面,专业化程度不断深入,我国保险业加快了市场主体专业化建设的步伐,车险公司、年金保险公司、健康险公司、农业保险公司等专业化市场主体不断涌现,更加细分了市场、细分了客户,扩大了市场容量,增加了市场深度,提高了运行效率。在市场体系建设方面,保险产业分工与协作体系逐步明晰,构建了包括保险(金融)集团、专业化保险公司、专业化中介机构和服务机构在内的梯次分工结构,我国保险产业分工细致、协作紧密的协作分工体系正在形成。 第五,业务结构的转变。从今年我国保险市场运行情况看,受升息、消费结构升级和市场竞争等因素影响,我国保险业的业务结构正在发生急剧变化。一是产、寿险业务结构发生了变化。1998年以来,我国产险保费收入占保费总收入比重呈下滑态势,2003年产险保费占比为22.40%,寿险成为我国保险业增长的主力。今年1~9月,由于产、寿险保费增长趋势逆转(寿险增速7.9%、产险增速28.26%),使产险保费收入(861.84亿元人民币)占比(25.81%)首次上升,较去年升3.41个百分点。二是投资型与保障型、趸缴与期缴寿险业务的结构发生了变化。近几年,投资型、趸缴型业务发展很快,逐渐成为寿险快速增长的主干险种。由于升息因素影响,2004年1~9月,投资型寿险业务增长乏力,受到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冲击较大,投连产品和万能产品分别增长-18.54%和-13.56%,在寿险业务中占比下降。三是车险、非车险结构发生了变化。今年前三季度,我国保险市场车险业务保费收入达到590.85亿元人民币,占财产险保费收入的68.56%,较去年上升6.43个百分点。企财险、货运险增长缓慢,家财险、责任险大幅下降。 第六,运营功能的转变。十六大以后,我国保险业的基本功能发生了深刻转变,即从单一的经济保障向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社会管理的复合型功能转变。从经济补偿功能看,1~9月保险业赔款给付金额达726.6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37%,在农业、工业、商贸、旅游、物流、航运等经济领域及养老、医疗、教育等社会领域发挥着更积极的补偿作用。从资金融通功能看,2004年1~9月,寿险投资型产品保费达1475.38亿元,增长6.93%。截至2004年9月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10162亿元,同比增长37.73%。从社会管理功能看,责任险、农业险受到重视,法定第三者责任险正在加快推进,保险中介机构保险业的风险管理和咨询服务功能得到增强。同时,保险公司普遍提高了客户服务水平,商业养老、医疗保险已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有力补充。 我国保险业发展形势的变化,使保险业的发展改革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因此,我们要抓住发展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推动我国保险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记者:与保险业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保险业存在很大的发展潜力,您如何判断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潜力及发展前景。 唐运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二十多年来,我国保险业高速成长,保险市场多元化格局快速形成,保险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日趋完善,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保险业在社会经济、特别是金融领域的地位稳步提高,保险的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不断增强。但是,目前我国保险业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保险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2003年,我国保费收入为3880.4亿元人民币,占居民储蓄余额的3.5%,低于2002年7.4%的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保险密度为300.3元人民币,保险深度为3.33%,而同期世界平均保险密度为469.6美元(约合3887.1元人民币),平均保险深度为8.06%;2002年,我国保险市场企财险的保源转化系数(现实保费/潜在保源)为46.12%,进出口货运险转化系数为16.46%,家财险承保率不足5%;全国不到2亿人购买人寿保险,仅占总人口的15%。从这些数据看,相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我国保险业发展得还很不够。 第二,保险功能发挥不充分。尽管我国保险业已由单一的保险保障功能向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等复合型功能转变,但由于保险业规模不大,覆盖面窄,保险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从经济补偿功能看,我国保险业参与巨灾损失保障的深度不够,保险赔款占灾害损失的比例仅为1%,而欧洲则达20%;从融资功能看,截止2004年9月,我国保险公司投资于基金的资金余额仅占股票市场流通市值的5.76%,远没有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保险业的金融资源配置功能没有充分发挥;从风险管理功能看,我国的保险企业目前仍主要局限于保险产品销售,风险管理功能仅仅体现在经济补偿上,还没有广泛参与到整个社会系统的风险管理中去。 第三,保险业运行效率不高。在劳动生产率方面,与发达国家保险业相比,我国保险业人均保费收入很低,2003年中国保险业人均保费为21.06万美元,约为法国的四分之一,英国和德国的三分之一,美国的五分之二。在价值创造能力方面,2003年我国保险业人均净利润为2258.7美元,而2002年AIG的人均净利润为72,500美元,是我国保险业的32.1倍。在市场交易成本方面,我国保险市场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利用低费率、高返还、高手续费等手段争揽业务的不规范竞争行为,导致了恶性市场竞争,提高了市场交易成本;同时,国内保险市场围绕产品线与价值链的业内分工尚未完全形成,新兴市场主体大多数作为综合性保险公司进入市场,过于广泛的业务范围将导致规模不经济,易产生定价风险和无序竞争,影响整个市场的效率。 第四,保险资金运用水平有待提高。从2002年、2003年的情况看,美国、英国非寿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为11%左右,寿险资金的运用收益率为12%左右,远高于我国非寿险2.5%、寿险3.5%的水平。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水平不高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资本市场不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市场机制不完善,结构性问题严重,股票价格和企业内在价值背离。这导致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不高,市场参与者不能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二是缺乏足够的投资工具,难以有效规避风险。我国保险资金主要运用于银行存款,缺少足够的债券品种及其他稳健的投资渠道。同时,因缺少股指期货、债券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国内保险企业难以科学组合投资,不能规避系统性风险,造成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的波动性较大。三是资金运用机制需要改进。目前我国保险资金主要还是以静态的收益率指标进行考核,考核指标没有与资本市场、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大势指标联系,没有与平均投资收益率、管理成本等挂钩,业绩考核不够科学,不能形成有效激励和约束。多方委托和多方受托机制还没有形成,没有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资金运用效率不高。四是专业人才缺乏。 第五,保险业综合竞争力不强。我国保险业综合竞争力较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在综合性经营方面,保险业发达的国家都有进行综合性经营、实力强劲的跨国保险公司,如美国的友邦(AIG)、英国的英之华(AVIVA)、法国的安盛(AXA)、德国的安联(Allianz)、瑞士的瑞士再(Swissre)等,而我国目前没有一家综合性经营的跨国保险公司。在企业资本实力方面,2003年,中国人保财险净资产为22亿美元(包括次级债),中国人寿为75.43亿美元,平安集团为15.65亿美元;而2002年AIG的净资产为591.03亿美元,2003年英之华为186.97亿美元,荷兰国际集团为401.52亿美元。因此,与国外先进保险公司相比,我国保险公司的资本实力存在较大差距。 尽管目前我国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国保险业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我国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将进一步改善,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将继续增强,国民经济将继续在上升通道中运行。到2020年,我国GDP将比2000年翻两番,达到35万亿元,人均GDP将上升到3,000多美元,中等收入阶层人口将占总人口的35%左右,城市恩格尔系数将降到20%以下,农村恩格尔系数将降至30%以下。收入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升级、中等收入人口的增加将带来更强的保险需求。 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实现并保持我国保险业与国民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发展态势,保守估计,未来八至十年,我国保险业保费收入的全球排位将实现与我国GDP的全球排位一致,保险深度、保险密度及保险资产占金融资产比重等其他重要指标将达到全球平均水平,并在巨灾补偿、社会保障、资金融通、风险管理和社会管理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基本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实力的综合经营的保险(金融)集团和专业保险公司。 我国保险业只要能保持12.37%的年均增速,到2020年,保费总规模将达2.8万亿元,为2003年的7.3倍;如果能保持15%的年均增速,保费总规模将达4.18万亿元,为2003年的10.76倍,届时,我国保险业的资产规模占整个金融业资产规模的比重将大幅上升;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机构将成为资本市场的主要机构投资者,其运用资产规模有可能占到社会总投资资产的40%左右,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市值占整个股票市值比重的30%左右,保险资金运用达到国际保险同业水平。 在这一时期内,我们将推动一批有实力的保险企业,依托国内市场,通过在国外收购、兼并或设立保险经营机构,拓展国际保险市场,努力使境外保费在保费总收入中的占比超过20%,总保费收入排名进入世界前三位,在保险业全球化版图中占据应有的地位;形成3~5家能与国际一流保险公司竞争的综合性经营的保险金融集团,其劳动生产率(人均保费)、资本杠杆比率等指标均达到国际水平,获国际著名评级公司的A级以上评级;一大批保险企业真正成为生产效率高、创利能力强、信誉优良、具有超强创新能力的市场主体,在保险全球化进程中成为我国保险业积极参与国际化竞争的依靠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