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银行办存款遭忽悠变成保单 太婆损失上千元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30日 11:25  荆楚网-楚天金报微博
银行办存款遭忽悠变成保单太婆损失上千元
  楚天金报讯 图为:理财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   楚天金报讯 图为:理财有风险 投资需谨慎

  图为:顾客在武昌某银行网点办理业务(图文无关)

  □文图 /本报记者张新雄 实习生胡莉飞 严育松

  一些市民到银行去存款,不料遭银行或保险公司驻点人员诱导,误买了保险,或被深度套牢,或忍痛割肉,其中以中老年顾客居多。专家提醒——

  提 要

  10月17日,本报《投资理财》版刊发《大学生“办存款”被套1万元》后,引来多方关注:民生人寿湖北分公司电话称,已与当事人小陈达成和解。银行渠道卖保险,纠纷、投诉一直不断。据不完全统计,仅9月以来,本报就接到相关投诉40余件。投诉人中,有在校大学生,有外地来汉做生意的个体工商户,这其中最多的是中老年客户。市民是如何遭少数银行或保险公司忽悠的?百姓又该如何维权免遭忽悠?

  A到银行办业务 屡屡“被保险”

  为宣传金融知识,提醒市民小心上当受骗,记者近日对部分保险类投诉进行了采访。部分情况如下:

  案例一

  存单变成保单老年夫妇屡遭忽悠

  今年10月19日,家住汉阳的杨婆婆给本报打来投诉电话,连称自己被骗,遭遇与大学生小陈的情况“一模一样”。

  杨婆婆和老伴年近七旬,均是工厂退休工人,退休金不多。考虑到时日不多,两老一直省吃俭用,想在余生多积攒些资金,留给孙女将来读大学用。

  两位老人多方打听,听说办理教育储蓄——个人按国家有关规定在指定银行开户、存入规定数额资金、用于教育目的的专项储蓄,能享受一些优惠政策,便琢磨着给两个孙女办理。去年4月29日,杨婆婆和老伴到汉阳的一家银行网点去咨询,柜台人员称国家已取消教育储蓄,向其积极推销一款“××十年两全保险(分红型)”。

  工作人员称,每年交1万,连续交5年,然后放5年,收益多多等等。两位老人过去对保险推销人员一直很反感,但考虑到是银行工作人员推介,便少了一分警惕。其间,工作人员一再声称这份保险相当于教育储蓄,尽可放心购买。两位老人便将信将疑地购买了一份。

  事后一个星期,两位老人感觉不太对头,要求银行退保,对方找理由不退。半个月后,两位老人再次找银行,同样被对方找理由搪塞过去。

  杨婆婆回忆,银行柜台工作人员先扣款1万元,然后叫另外一名工作人员带到一间小房子里签合同。事后确认,对方是保险公司驻银行网点人员。“我们一直以为是银行工作人员在帮我们办,办的也是银行的业务,事后发现被骗。”

  每每想到被骗经历,杨婆婆就气愤不已。“我们两老退休金不高,每年交1万元,负担蛮重。再说,我们都是快入土的人了,难道还要我们继续交几年的保费?”

  案例二

  银行“狂轰滥炸”太婆损失上千元

  李婆婆是汉口一家工厂的退休工人,今年70岁。由于退休金不高,她一直省吃俭用,努力存钱防老。

  今年6月9日,天气不错。李婆婆到汉口一银行准备将到期的1万元取出来,再添一点,重新存进去。

  在办理存款业务时,一名年轻的工作人员很热心地向李婆婆推销一款“理财产品”:存定期不划算,利息太低,不如买理财产品,后者收益率高,每年还有分红。对方还声称,每年存款两万,连续存五年,年终有分红,第六年可把本金都拿回来等。

  李婆婆刚开始还比较清醒,问是不是保险。对方一句话含混带过,随后强调推销的是一种长期理财产品,收益很高。在外面即使找保险公司,也难以买到。

  对方还说了一大堆好处,李婆婆年岁已高,经不住对方语言上的“狂轰滥炸”,最后晕晕乎乎地签了字,糊里糊涂地投入2万元购买了一份保险。

  事后,保险公司跟李太婆打电话回访。简短说了几句后,对方就挂断了电话,李婆婆也没有在意。

  不久前,李婆婆的女儿回家,仔细查看合同之后确认,当初购买的就是一份保险。李婆婆意识到自己被骗,找银行和保险公司交涉。得到的回复是:已过了10天的犹豫期,退保可以,2万元不可能全退,至少需损失上千元。

  案例三

  盲目相信银行糊里糊涂购买保险

  李女士是河南人,初中毕业,与丈夫在武汉市洪山区开一家小蛋糕店。9月的一天,李女士抱着几个月大的儿子,到附近的一家银行去存款。

  在柜台存款时,工作人员鼓动说,当前物价涨得厉害,存款不划算,不如购买“理财产品”。随后,对方喊了一名大堂经理过来向李女士具体推介。

  对方介绍,每年存1万,连续存5年,然后放5年,收益多多。“等十年后,你们家小孩长大了,上学读书都用得着。”

  对方的话,说到了李女士的心坎上。李女士一时心动,就交付1万元,签字购买了一份。回家后,李女士把合同放在一边,并没有细看。

  “从头到尾都非常相信银行,加上当时怀里的小孩闹腾,在办理手续时,对方叫我怎么签字就签字了。”李女士19日对记者讲,自己一直以为那1万元就是银行存款。看到了金报的相关报道后,才意识到自己遭忽悠,购买的其实是保险。

  “我们做点小生意不容易,流动性很强。明年5月,门面所在地就要统一拆迁。未来在哪里,我们也不知道。”李女士得知保险与存款完全不同,且提前退保,要损失上千元后,烦心不已。

  案例四

  冲动购买保险事后闹心“没完没了”

  一年多来,为误买保险的事,家住武昌的吴女士烦透了。

  吴女士是一名个体经营户。2010年7月的一天,她怀揣2万元去武昌一银行办理存款业务。中途,网点内一名工作人员主动迎上前,向她推销一款“理财产品”。

  对方声称,一年存2万,存5年放5年,每年都有返利——每1万元有1000余元的返利,依次递增,另外每年有500元的分红,雷打不动。对方还表示,该“理财产品”可抗通货膨胀,让资金保值增值等。

  过去为了生活,吴女士四处奔波,极少学习金融方面的知识,对理财产品和保险究竟有何区别一点儿不了解。考虑到对方是银行工作人员,身份可信,加上对方极力鼓动,吴女士一时冲动,便决定先投2万元购买一份“理财产品”试试。

  在办理手续时,吴女士可谓言听计从,对方说在哪里签字,她就在哪里签了字。“在我的印象中,银行最可信,咱百姓不信银行信什么?”

  去年9月,吴女士意外发现自己被骗,当初糊里糊涂购买的“理财产品”其实是一份保险。一番打听后,她吓了一大跳:如果退保,那么当初的2万元只能退1.2万元。

  购买“理财产品”不但没有利息,反而损失8000元,这让吴女士没法理解。吴女士找银行理论,对方推说要找保险公司。吴女士找保险公司交涉多次,但始终没有得到合理解决。

  在外交涉,遭人白眼;回到家里,家人抱怨。吴女士内外交困,“里外不是人”。

  B三大因素催生“被保险”

  银行渠道是保险销售的主渠道之一。近年来随着保险市场主体不断增多,保险公司的业务指标压力越来越大。

  据了解,为了争夺银行渠道,大家纷纷抬高手续费率。2001年时,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手续费大概在1.2%-1.5%,2005年左右达到3.5%,目前已超过4%。手续费一高,银行工作人员的提成也相应提高,这客观上激发了代理人员的销售积极性。

  销售人员缺乏职业道德,片面逐利,是直接导致百姓“被保险”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多数被骗者对于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并不熟悉。有的柜员比较实在,会跟客户交代清楚这个产品是保险公司提供的,而非银行。但有些人会耍滑头,为了多拿提成,会模糊很多细节,尤其是说服一些不懂行的中老年客户购买。

  湖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投资学博士叶学平介绍,“只说有利的,不说不利的”,是保险行业存在的一大乱象。部分销售人员通过模糊细节、夸大产品收益等手段“过度营销”,向不适合的客户推销产品,以致部分被骗者签完字走出银行后,都不知道自己购买的是代理保险。

  叶学平分析,普通百姓对金融知识缺乏了解,是另外一个容易被骗的原因。部分顾客误以为保险和银行存款、银行理财产品等差不多,加上保险合同充斥专业词汇,晦涩难懂,结果遭到不良销售人员忽悠。

  C多方支招:如何维权防忽悠

  买保险容易退保难。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被保险”客户的维权之路普遍艰辛。

  在维权过程中,客户遭遇的情况大体一致:客户找银行交涉,银行推说找保险公司;客户找到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会言之凿凿地表示,客户在保险合同上有签字,若单方面终止合同,应承担全部违约责任。结果往往是,客户跑路跑断腿,最后只能忍气吞声,承担少则数百元、多则上万元的退保损失。

  湖北本倡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向前表示,“被保险”客户在维权时,至少要熟悉两个政策规定:一是银监会明确要求商业银行做好风险提示和信息披露,真正做到“卖者有责”——银行绝不能一推了之;二是湖北保监局2009年2月曾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的通知》。

  《通知》规定,银行代理保险销售人员从事保险销售活动时,不得有下列七种行为:夸大保险合同利益;隐瞒责任免除、退保损失、犹豫期撤单等重要信息;故意将保险产品混同于银行存款或基金等其他金融产品;强制或诱导客户投保等。

  《通知》还规定,银保专管员(保险公司驻银行网点工作人员)不得在银行网点营业大厅进行销售活动,应银行网点要求为客户提供咨询等服务时,必须佩戴明显标示其所属保险公司的标志牌。

  张向前提醒,“被保险”客户可结合前述规定有理、有据地维权。特别是有银行疏于管理,以致部分保险公司驻点人员有意误导顾客,以银行人员身份单独推销保险,维权者可抓住这些要害点向银行主张自己的权利。

  多名专业人士建议,普通百姓要注意多渠道学习金融知识,提高风险识别能力。“现代社会,人人都需要保险,多一份保险就多一份保障。银行渠道售卖的保险本身不会有问题,而市民在买保险时,应看清楚合同内容之后,再慎重做出决定。”民生银行资深理财经理艾莉说。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