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保险业务违规多 盘点让市民最为不满四大违规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07日 09:29  中国新闻网

  保险公司按照新车的价格收取相应的保险费,但理赔时却按照汽车折旧后的价格赔偿。这一霸王条款让保险公司“前后两头占便宜”,却让车主吃了哑巴亏。

  中新网7月7日电(金融频道 孟欣)保险一直是金融行业中争议性计较大的领域之一,其争议的来源大都集中在费用核算和事后理赔部分。作为投保人来说,购买保险是为了防患于未然,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得到保护和帮助,但保险行业中的一些霸王条款,却让投保人在急需帮助的时候遇到连连的问题,或者让投保人的利益和资产受到损失。上半年的保险市场究竟呈现了怎样的乱象呢?中新网金融频道将与您一起回顾上半年保险市场中的违规问题,并盘点让市民最为不满的四大保险违规。

  车险高保低赔

  霸王条款还是防道德风险

  今年三月,央视曝光了一条让爱车人士纷纷注意的新闻:北京车主高先生2003年也就是8年前买了一辆轿车,但是随着使用年限不断增长,高先生越来越觉得他的保险不对劲。原来高先生发现,他的汽车保险当中车损险和盗抢险保险金额差距越来越大。到了2010年,他的车损险保险金额被定为19万1千多元,而盗抢险保险金额仅为10万多元。

  原来,保险公司按照新车的价格收取相应的保险费,但理赔时却按照汽车折旧后的价格赔偿。这一霸王条款让保险公司“前后两头占便宜”,却让车主吃了哑巴亏。

  事情遭央视曝光后,许多相似的案件陆续浮出水面,但是中新网金融频道记者发现,不少有相同遭遇的车主都遭遇了败诉。

  就经营车辆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而言,这些保险公司都在执行旧车按新车价值核定保险金额,但在发生事故后却按车辆实际价值理赔的条款。

  而查询中国保监会官方网站方面给出的批复保险基本条款的文件,可以看出,文件中附有基本条款样本,这些基本条款的原则与各保险公司的格式合同条款完全一致。

  “保险公司先按照不存在的价值收保费,后来又说不赔,不能前面占好处,后面的坏处留给被保险人,这是不公平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法中心教授陈欣如是说。

  目前我国机动车保有量高达1.99亿辆,然而绝大多数保险公司执行的都是高保低赔的条款。这也就意味着绝大多数投了车损险的车主,都可能被迫接受了这一涉嫌欺诈的霸王条款。

  银保违规的最大问题就是一些保险业务员或银行工作人员将保单贷款与随时支取相混淆,把保单的质押贷款功能说成存款那样具有随时支取功能。IC供图。

  储户存款变保险

  “高息”办理“低息”发放

  “存单变保单”,可以说是2011年上半年保险市场中的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了。市民存款,图的是保本的同时可以得到点儿利息,虽然市场普遍反映是认为利率较低,但是每当银行加息,去转存的储户还是络绎不绝。但上半年许多储户都纷纷反映,明明是去存款,拿回来的却成了保单;办理的时候说的是高利率,但拿到手里的是利率,比银行利率还要少好多。保险和银行存款最大的差别在于,存款可随时支取,但保单贷款却不行。中新网金融频道记者了解到,上半年,银保违规的最大问题就是一些保险业务员或银行工作人员将保单贷款与随时支取相混淆,把保单的质押贷款功能说成存款那样具有随时支取功能。

  说到银保的“忽悠”手段主要是两种,一种是对老年人混淆概念,偷梁换柱;一种是对年轻人强调高收益,淡化风险。

  据燕赵晚报报道,一位38岁的老人去银行存款,本想将自己的积蓄存三年的存单,但却被银行“偷换”成了十年的保单,老人气愤又委屈的表示,不知道还能不能花上这笔钱:老人去存款的时候明确表示要存三年存单,但工作人员却向老人介绍说“有一个存款最佳项目,利率高。”并且帮助老人填写了相关资料,当老人向工作人员要存单的时候,工作人员却说保单就是存单,在老人再三强调要存三年定期后,工作人员说:“到三年您来取就可以啦。”今年“存单”到期,老人却被告知无法领取,老人才知道自己的存单变了十年的保单。

  再有一种方法就是强调高收益,淡化风险。由于银行尚未结束“负利率”时代,央行又频频出台加息政策,所以许多转存的储户都是奔着高利率去了。

  据海峡都市报报道,一位姓黄的女士到一家国有银行办理存款,当时她准备存3万元的定期存款。一位衣着与银行工作人员衣着相似的工作人员向黄女士建议,存定期存款还不 买她的一个理财如产品,不仅收益更高,每年还有分红,并一再表示这种理财产品可以像储蓄一样随时支取。5天后拿到材料时,黄女士认出了理财产品上的“保险”字样,悔之晚矣。

  随着保险市场的进一步饱和,和公司之间的相似性逐渐升高,电销保险已经不像之前那样容易做了,业务员面对庞大的订单压力,不得不“盯紧”已有客户,电话扰民问题随之出现。 图片来源:新快报。

  电话车险扰民事件

  便捷手段成扰民病根

  2009年到2010年,可谓是电话销售保险发展最为红火的一年。电销保险的出现,很快替代了原先的保险营销方式,与传统的车险销售渠道相比,电销保险的优势体现在经济、便捷、高效等多个方面。据中国保险报报道,2009年以来,车险电销保费收入以超过100%的速度急速上升。

  但随着保险市场的进一步饱和,和公司之间的相似性逐渐升高,电销保险已经不像之前那样容易做了,业务员面对庞大的订单压力,不得不“盯紧”已有客户,电话扰民问题随之出现。

  尽管保监会早在2010年11月19日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产保险公司电话营销专用产品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家开展电话车险业务的公司必须建立电话号码屏蔽制度,对于客户明确表示不投保或拒绝继续接听电话的,电销坐席人员应及时结束通话,并使用技术手段对有关电话号码进行屏蔽。保险公司一年内不得对相同客户再次呼出。

  但在利益的驱动下,保险公司无视保监会的规定,保险扰民的事件依旧时常发生。

  每到年中和年底,都是电话保险最“猖獗”的时候,遭受车险电话骚扰几乎成为每个车主在保险到期时的“必修课”。很多曾经买过电话车险的用户对于年中电话续保都觉得苦不堪言,每天接到不止一家的保险销售电话,对方要么使用连珠炮战术,不等你做出反应就开始劈头盖脸一通介绍,根本不管爱听不爱听,一旦挂掉电话,他们又会不厌其烦的打来;要么使用软磨硬泡战术,首先表示自己工作多么的不容易,然后哀求接听者,希望不管买不买都能听完他的产品介绍。这些花招让接听者挂电话也不是,接听也不是,给市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麻烦。

  近期一些保险销售人员以“停售”为噱头,加大有关产品的促销力度,以“现在不买以后就没有了”,或者“新产品推出时将涨价”,这些说辞来忽悠消费者,从而造成市场疯抢和售价的抬高。 图片来源:武汉晨报

  保险公司“炒停售”

  不是“停售”是“忽悠”

  2009年新保险法实施前夕,许多保险公司就纷纷停售了部分险种,其实际是源于09年10月即将生效的保险法使许多公司的保险责任加重,保险公司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所以停售老产品继而推出新产品。

  一般来说,一个要退市的保险产品会引发一阵抢购热潮:本来属于正常的业务调整,但保险公司却抓住了客户的这种“追购停售商品”的习惯,背地里捣鬼:近期一些保险销售人员以“停售”为噱头,加大有关产品的促销力度,以“现在不买以后就没有了”,或者“新产品推出时将涨价”,这些说辞来忽悠消费者,从而造成市场疯抢和售价的抬高。

  有些消费者听信了推销员的意见,被保险销售“忽悠”而购买了某种保险产品,在产品退市之后,却发现该公司又推出了该产品的替代品,其费用功效实质没有大的改变,其实这只是保险公司一次“升级换代”,然而停售却被销售人员当成了营销的手段。

  据华西都市报报道,目前保险公司推出新产品都要上报中国保监会进行新产品的备案和审批。而停售产品却没有相关的法律进行规范和约束。

  这也就是说,如何停售、要不要停售、何时停售都是保险公司自己的行为。

  这给保险公司借停售来促销产品留下了空间。甚至有部分公司在宣布产品停售大赚保费后不到半年时间,又再次宣布重新开始销售该款产品。

  “目前保险公司正处于年初开门红、四五月联动业绩冲刺的中间时期,推出一些促销活动保持业绩提升不足为奇。”某寿险公司相关人士透露。但以“停售”为噱头而促进销售抬高价格,让投保人对保险公司的信任,大打折扣。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