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市民都有这样的经历,因为对熟人很信任,糊里糊涂地买下若干根本不需要的保险,甚至好几万元就这么打了水漂,从而引起一场场纠纷。专家认为,这种“人情保单”的存在,不仅可能损害投保人的利益,从长远看对保险行业的发展也不利。
碍情面买下10万定期寿险
今年1月初,市民张女士一位多年不见的老同学突然登门拜访。闲谈之中,张女士得知,老同学现在做保险,刚干这行业绩不好,希望张女士能帮帮忙,先在他这买份保险,最好全家一起买。张女士对保险一无所知,而且家里暂时也不需要买保险,便婉言谢绝了。
没想到,老同学非常执着,一次不行就来两次,隔三差五就上门坐坐。碍于情面,张女士只得买了一份同学推荐的寿险,据说是一次性缴费5万,“10年后可以连本带利返还10万元”。开始,张女士觉得还挺划算,老同学真是为自己着想,后来一打听,不是这么回事。
原来,张女士买的这份寿险,是一份投保10年的定期寿险,返还的10万元,5万是保费,另外5万是身故保险金。也就是说,张女士要想拿到这10万元,必须在10年内遭遇意外身故才行,否则这钱就算是扔了。明白其中原委后,张女士的家人都劝她赶紧退保,毕竟5万可不是小数目。张女士考虑,如果退保,老同学肯定不高兴,算了,就当这钱丢了。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和张女士一样,起初对保险完全不了解,后来就有熟人上门推荐,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自己可能根本不需要保险,但情面难却。记者随机采访了10位市民,其中竟有8人表示,人生中的第一张保单,是通过熟人介绍而购买的。
人情保单存隐患
记者走访市区几家保险公司后了解到,近年来,因“人情保单”造成纠纷的投诉约占8%左右,处理起来也很麻烦,一些投保人最后没有如愿退保,生了一肚子气,最后甚至连朋友之情也被破坏了。
采访中,芝罘区南大街某寿险公司刘经理告诉记者,卖“人情保单”的推销员,往往自己也是刚刚涉足保险领域。因为对保险知识一知半解,所以在推销的时候,可能有些关键的问题就说不清楚。
比方说张女士买10年定期寿险的例子,其实同学不一定是骗她,可能确实是他本人也不清楚。这就造成一个局面,你推销出去的保险,恰恰是市民不需要的。万一市民像张女士一样,投保的钱再收不回来,他可能就会产生这么一个印象:保险就是骗人。慢慢地,很多人就会对保险产生抵触心理,这对保险行业的发展也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其次,“人情保单”理赔比较难。很多市民有这样的体会,买了“人情保单”之后,一般来说用不到,但偶尔也能派上用场。比方说,投保意外伤害险,结果外出时不小心摔伤了,住院治疗需要花钱,但是按规定,保险公司只能赔一点。找卖保单的朋友,朋友“恰好”又很忙,没时间处理,只能等着。为了这点小钱,怎么好意思三番两次地催促朋友?
尽量买年期短的产品
如此看来,这“人情保单”实在是让人望而生畏。不过,“人情保单”也并非绝对不能买,关键是看怎么买。合众人寿一位工作人员建议,市民在面对朋友推销“人情保单”时,不要盲目签字,最好让朋友做一份计划书,把承诺落实到纸上,这样一目了然,随后可以上网查该保险产品的相关信息,进而验证朋友所说的是否属实。
如果实在碍于情面,推脱不掉,市民应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买保险期限越短越好,缴费越少越好,附加险就不要买了。芝罘区某寿险公司赵经理认为,既然是回应“人情”的购买行为,那就不要买10年、20年这样期限过长的保单,可以买个一年期的意外险,缴费少、服务少、麻烦也少,等于是把损失降到最低。
还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善用“犹豫期”,如果发现问题要退保,尽可能在10天内办理,否则超过期限,想全额退保就很难了,损失也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