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红利成分红险绊脚石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7日 10:19 解放日报 | |||||||||
“寿险产品不分红就没有人买”。这是某保险公司老总两年前说的话。时至今日,说这话的老总恐怕也会觉得,寿险即使分红也不见得有人买。根据上海保险监局的统计,今年上半年,上海分红险增长势头开始放慢,保费呈现负增长,增长率为-8.92%。 一度辉煌
人所共知,分红险一度颇辉煌。2000年以后,各家公司相继推出分红险,到2003年,全国分红险保费收入为1670亿元,占人身险总保费比例的55.48%。然而,花无持久红,从2004年开始,分红险市场开始萎缩。分红险大部分保费收入来自银行销售,但笔者在一些银行网点看到,分红险销售的情况好似凋零的红花,大不如前,早已变得乏人问津。一位银行的工作人员说,以前都是排队购买分红险,人们一买就是几万元、几十万元,可现在,人们不再盲目跟从,而是越来越理性了。 红利过低 分红利率下滑,难以向市场交待,是造成分红险负增长的主要原因。业内人士介绍说,与传统寿险相比,分红险增加了诱人的分红功能,被认为是寿险业抵御通货膨胀和利率变动的主力险种,故而一度受到市场追捧。据一项调查显示,有48%的人购买分红险是看重其红利,28%的投保人看重其保障功能,24%的投保人则是二者兼顾。 但从沪上寿险公司最近一次分红情况来看,仅在1%-2%之间,与最高时7.5%比较,相差悬殊。于是,消费者逐渐对分红险敬而远之。在上海及周边省市,分红险甚至已经出现较大规模的退保。 某保险公司代理人朱某无奈地说,为了推销分红险新产品,公司要求我们把消费者带到新产品宣讲会现场,但是分红险的分红收益一年比一年低,很多客户都提出质疑,有的更直截了当地表示:不愿意接受分红险产品,也不相信所谓的分红收益。 同时,消费者逐渐开始认识到,分红保险相对于非分红功能的同类保险产品来说,保费要高出很多。比如16岁男孩投保一款终身寿险,选择缴费20年,保险金10万元。那么相同的保险责任,带有分红功能的产品,需每年交纳保费3070元,比不带分红功能的产品保费高出870元。由于分红险的红利是随投资情况变动的,累计红利是否能大于投保人20年每年都多缴纳的870元还是个未知数。何况,对于分红利率,保险公司正变得小心翼翼,甚至有“惜分红”的现象出现。值此情况之下,分红险显然已不再具有诱惑力。 理性发展 有专家指出,保险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为抢占市场分额,追求保费规模,没有很好处理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致使分红险的保费收入至今仍占据我国寿险保费的半壁江山。更有个别公司的分红险保费收入占比重已经超过90%,大大超出了正常范围;一旦保险市场相对饱和,保费收入的增长不能达到相应的速度,将可能出现公司现金流不畅和满期给付等问题,如果保险公司考虑动用流动资金勉强分红,势必加重利差损的负担,有违当初推出分红险产品防范利差损风险的初衷,对保险公司今后的稳健发展十分不利。 复旦大学保险系主任徐文虎教授认为,目前分红险不景气,说明市场正趋于理性和成熟,说明消费者识别能力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保险公司已主动调整险种结构,控制好风险。 事实也确实如此:不少寿险公司开始重新审视和调整分红险,为防范和化解分红保险潜在的风险,国寿、平安、太保等寿险公司都已调整险种结构,缩减分红险的比例,将发展重点转移到保障型险种上。中国人寿上海分公司个险部副总经理余筱箭表示,分红险已经开始转型,产品开发回归保障,鼓励期缴产品。而平安人寿更是将市场重点转移到养老、医疗、健康等高保障性产品上。 同时,考虑到分红险有较强的针对性,并不适合所有的人,一些保险公司开始重新定位分红险的销售群体,寻求长期稳定的优质客户,并对销售人员的销售行为进行正确引导,进行分红险的信息披露工作。 苏微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