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保险 > 正文
 

护理险不只是老年人的话题 投保还要趁年轻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8日 14:55 新闻晨报

  刘先生和刘太太都在40岁左右,对“独生闺女”晓芸视若掌上珍宝,早早地就送她到澳洲读书。两口子工作都很稳定,除去负担晓芸的学习和生活费用,平时用度还算宽裕。他们担心的只是,晓芸在海外发展,日后未必能照顾自己,老两口未来养老的问题怎么解决呢?尤其是一旦有什么大病,病榻前谁来照料起居呢?

  本期《保险周刊》就为大家介绍有针对性的险种———长期护理险。顾名思义,这个
险种的功用并不难理解,在国外也比较普及。而在我国则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仅有人保健康险和国泰人寿两家保险公司的两款。刘先生和刘太太如果想投保该险种,有怎样的流程?这一刚刚萌芽的险种以后可能会有怎样的变化?我们希望就这些问题给您提供一些参考。市民投保时尤其需注意以下四点。

  投保还要趁年轻

  “好了伤疤忘了疼”,很多市民买保险时也有类似的心态。真的生病了,或者年纪大了,才想到去买一份长期护理险。其实,如果经济实力允许,投保还是趁年轻。年轻时投保,付出的总体成本较少,而且受到的限制也不多。

  仍然以刘先生和刘太太为例,如果他们40岁决定投保人保健康险的“全无忧”,10万元保额分5年缴清,每年分别需缴纳保费3.11万元和3.03万元,合计需缴30.7万元。而如果他们55岁觉得身体有些不支了才想起来投保,每年需缴纳保费4.27万元和4.14万元,合计需缴42.05万元。同样的保障,年轻时投保比年老时少缴11.35万元。即便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年轻时投保也还是划算的。

  而且,保险公司核保时通常要进行体检,确认投保人健康才能签保单,否则要么拒保要么增加保费。年轻时身体状况通常比较好一点,可以免去这些限制,并且可以早点得益。需要提醒的是,保险总是为了保障尚未发生的危险,等到危险真的发生了就没法再投保了。

  什么人群最适用

  买保险就像买鞋,自己觉得适用才算好。就长期护理险而言,最值得购买的就是“丁克”一族。由于没有子女,“丁克”们在养老保障方面存在很多隐忧。由于没有传统家庭模式下固有的由儿女来照顾自己的可能性,目前依靠国家福利系统来实现保障也不现实,“丁克”们很值得为自己筹备一份长期护理险。

  其次就像刘先生夫妇这样的家庭,别说他们的独生女在海外,以后可能照顾不到他们。即便晓芸在上海,以后结了婚其家庭也是“4-2-1”(4位老人、夫妻俩、1个小孩)的倒金字塔结构,双职工负担很重,很难有精力能够充分照顾到4位老人。所以,像刘先生夫妇这样的独生子女家庭,确实应该好好琢磨一下长期护理险。

  各种养老险需统筹

  由于保障层次比较丰富,又兼顾储蓄的性质,长期护理险不能算便宜,10万元保额的长期护理险保费一般也有数万元。

  市民选择该险种时应该量力而行,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决定。就像先“温饱”后“小康”一样,基本养老保险的底子打扎实了,再去考虑长期护理险比较合适。如果退休后基本生活保障都成问题,单单投保一个长期护理险,就有些好高骛远了。而倘若家境比较殷实,则可将长期护理险纳入自身的保障体系之中,尤其跟住院医疗险统筹起来考虑,避免重复投保。

  值得注意的是,其他几种“老人险”与长期护理险有交集,却又不能完全替代。比如,住院医疗险也有每日津贴的内容,但是它的赔付被限制在住院以后,而如果不幸罹患老年痴呆等病症,家属往往还是会选择在家看护,这时候住院医疗险就凸显出优势了。

  如实告知不可忘

  如实告知是保险业内的一个普遍问题。长期护理险这样的险种对身体状况、性别、年龄都十分敏感,投保时如实告知就更为重要了。比如国泰和人保健康险的相关条款都规定,如果发现投保时年龄不真实,保险公司有权解除合同或者要求投保人补交保费,那时候损失就大了。

  而且,保险公司通常都是事后追查的,投保前的病历一旦被确认,保险公司在法律上就有了拒赔的充分理由。投保时,有些不规范的保险代理人可能会信誓旦旦地说:“身体不好不要紧,你就填健康,我装作不知道就行。”但市民切不可为这种说法所误导,不能存在侥幸心理。

  刘先生夫妇如果真的怕被保险代理人忽悠,还可在与其交谈时作一下录音记录。因为根据最高院的司法解释,录音证据是可以被采信的。一旦发生纠纷,也可防止未来口说无凭。

  作者:周凯 实习生 黄隽永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