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健康险:抓紧买还是耐心等 到底该听哪种啊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13日 14:35 新闻晚报
主持人:近日,不少读者收到以沪上某知名寿险公司的名义发出的一封主要内容为“储蓄返还型重大疾病险将于本月30日16:30停止销售”的电子邮件。邮件中还提示消费者“欲购从速”。这让一些不知情的市民颇感疑惑:本来不是说明年买健康险保费会更低、保障会更高吗,现在怎么变成明年买就没有返还了,所以要抓紧买。两种说法,到底该听哪种啊? [保险聚焦] 返还型健康险将成历史 其实早在今年9月1日,《健康保险管理办法》就已规定,“医疗保险产品和疾病保险产品不得包含生存给付责任”。而保监会下发的《关于〈健康保险管理办法〉实施中有关问题的通知》则明确提出,与《健康保险管理办法》不符的产品一律将自2007年1月1日起停售。这使得保险公司在设计健康险新产品时更着重考虑保障功能。业内人士认为,未来保险公司新推的健康险产品将主打“保障牌”,保障的设计将成为竞争的关键因素。 目前市场上存在两种返还型健康险,一种是由一款人身险主险附加健康险所形成的产品组合,另一种则是单独的返还型健康险产品,保监会叫停的是后者。 但后者也是我国消费者最熟悉和青睐的险种之一,包含生存给付责任是该险种的最大卖点。生存给付责任指的是被保险人活到保单上约定的年龄或者约定的期限时,保险公司根据合同约定付给被保险人一笔生存金,保险合同继续有效,即所谓的“有病赔钱、无病还本”。 返还型健康险的叫停也意味着国内消费者习惯将健康险当作投资理财方式的时代从此终结。 消费者不应盲目抢购 如今,返还型健康险已经临近被叫停的“大限”,不少消费者兴起了“赶搭末班车”的抢购潮,而一些代理人也趁机当作一种营销策略加大推广力度。这让不少业内人士替消费者捏一把汗:因为实践经验表明,抢购保险的隐患实在太多———没有看清条款、没有如实告知自己的身体情况、甚至根本就不适合自己购买,这些都将为日后的理赔纠纷埋下祸根,而这些问题在健康险中也显得更为突出。 而真正理性的保险购买方式应是冷静分析自己的真实需求,认真了解保险产品的保障责任,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产品。 而且值得提醒消费者的是,由于具备储蓄功能,返还型健康险保费要远远高于消费型险种。价格过高其实也一直是我国健康险无法顺利推广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有的代理人以返还型健康险的“返本”设计吸引消费者眼球,殊不知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消费者最终领回的还是原本自己投入的资金。如果把这笔钱放在银行里,经过几十年“利滚利”的效果,同样会产生不逊于保险所谓的巨额回报。 明年新品值得期待 与目前一部份消费者疯狂抢购形成对比的是,一部分已经购买返还型分红险的客户正在为理赔事宜四处奔走,叫苦不迭,处于“退保不划算,再缴不愿意”的尴尬境地。 健康险在这一年里其实也一直处于客户投诉的“风口浪尖”,客户投诉、退保不断,甚至还引来了诉讼。年初时,由于深圳多位保险客户的联合诉讼,状告保险公司不诚信,以及此后市场上流传的“如果不按保险公司规定的方式生病,或者不按其规定的方式去看病,就不可能得到赔付,而大多数条款都是保死不保病”的说法,让重疾险一时间成为了被市民和媒体“炮轰”的对象。而返还型重疾险由于缴费期长,更让一些意欲退保的市民有受骗上当的感觉:“已经付了那么多钱,不想要了,还要继续付钱!” 而从明年1月1日起,基于对健康险储蓄功能的剔除,在保费方面肯定会下降。新的健康险品种将倾向于单纯的保障功能,“保障+理财”的复合型险种将陆续退出市场。这也能简化保险产品的结构,专业人士认为:“目前中国老百姓更需要的是纯粹的保障。”因为消费者可以以最小的财务安排获得最大的保障,把理财的钱用于其它渠道可能效果更好。 其实从今年10月得到消息开始,不少保险公司在设计产品时已经侧重健康险的保障功能。太平洋安泰人寿日前推出新型女性保险产品“美丽人生”保障计划,对身故、全残,各类重大疾病,女性特定疾病、手术以及意外整形手术提供全方位保障,赔偿金额最高可达保险金额的1.8倍。友邦康福终身健康保险计划、平安重疾均在保障方面加强了力度,可以说,明年的新型健康险产品是值得市民期待的。 [保险课堂] 重疾险仍是必须品 在近日举办的“2006上海国际保险论坛”上,重大疾病保险的创始人———南非医生Barnard博士首次在中国演讲“重疾险的开创及其重要意义”。 983年,由于看到很多患者和他们的家人因患疾病而陷入巨大的经济困顿之中,Barnard博士开出了世界上首张重大疾病保险单。 现代重大疾病保险的理念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南非。当时正值世界医学迅猛发展,许多大的突破。然而,在当时社会保障还不太发达的南非,Barnard医生注意到,许多经历了重大手术的病人虽然从“鬼门关”前捡回了一条命,昂贵的治疗及医药费用却使他们今后的生活陷入了困顿,他感觉需要有一种保险来保障这些罹患了重大疾病并存活下来的人。 重大疾病险目前在中国是消费者对于自身的健康与医疗支出的一种极其重要的保障。在最近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看病难、看病贵”赫然位列目前中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五大矛盾之一。有统计数据显示,近8年来,中国门诊就医费用增长了1.3倍,住院费用增长了1.5倍,平均每年门诊费用增长13%,住院费用增长11%,这些增长幅度都大大超过了居民收入增长的幅度。 最初的重大疾病保险只涵盖了四、五种疾病,但随后迅速从南非被介绍到世界各地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及东南亚等保险市场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所覆盖的疾病也扩展到几十种,保障范围越来越广,并出现了集重大疾病保障、寿险和意外险于一体的产品。 重大疾病险在一些社会保障体系不太完善的国家,显得犹为重要。比如在马来西亚、香港、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重大疾病险自上世纪80年代被引入至今,几乎所有的保险公司都相继推出了此类产品,特别是1996后,每年都会有超过100万份重疾险新单售出。 同时,MariusBarnard也表示,重疾险自出现以来,在发展过程中也并不是一路平坦,主要原因是跨越了保险和医学两大领域,其复杂的医学知识往往也让保险营销员和购买者在理解产品时,极容易产生偏差;而在发生理赔时,购买者自己的理解和保险公司的说法又往往会出现很大的分歧,这一情况在发展中国家中表现得尤其明显。他也表示,实践已经证明重疾险在社会医疗保障体系补充方面的突出功能,同时,重疾险需要和医学共同发展。 [保险争议] 健康险明年没返还 抓紧买还是耐心等 薛丰(星级代理人):在我这里,重疾险并没有引起所谓的“抢购潮”。有人担心明年健康险没有返还了,我们代理人卖点会变少吗?其实代理人在销售保险时本来就应该推介保险最重要的保障功能,而不是拿着“分红”来吸引客户。 这里给消费者两个建议:第一,想要购买重大疾病险的消费者,可以等重疾险的管理办法出台后再选择购买,新产品保费虽然有所上调,但保障范围也会相应扩大,且理赔标准更加人性化;第二,消费者以往对重疾险的反感态度多因信息不对称引起,新重疾险的理赔标准虽然比以前更加通俗化,但消费者在签订保险合同时仍要认真阅读条款。 于红儿(保险消费者):已经有代理人帮我做好了一份健康保险计划,但我还是想等新一代产品上市后再购买,这样觉得更安心些。而且在决定投保前我也一直在关注这次健康险的调整,我觉得新规还是比较原则性的,究竟什么是一般医学、什么是医疗科技发展趋势,新规并没有作出界定。而且重疾险的统一标准和定义库也正在进行中,还没有正式出炉。因此,稳妥起见,我觉得最好还是等待明年再投保,毕竟,保险是一项长期投资。 陈诚(保险消费者):我肯定是选择明年投保的。我是个已经有社会医疗保障的人,一直想买“重大疾病保险+住院补贴保险”结构的险种,这样一旦发生疾病住院,除了可以通过社保进行费用的报销外,还可以得到补贴,减少自己的花费。但目前市面上的产品大多还要附加一份价格不菲的人寿主险,一直是我犹豫的主要原因,明年返还型健康险停售,就可以更低的价格买保障了。 咨询或参与本版活动可发送E-mail至: fundweekly@163.com电话:52729636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