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555亿退保金背后:让不当的人买了不当的保险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2日 11:01  中国保险报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称,国寿、平安、太保三巨头2009年的寿险业务退保金合计为555.42亿元。其中包含新会计准则下,万能险部分领取计入退保,拉升了退保金额的因素。

  在555.42亿元退保金构成中,以个险为主,平均占比为70.37%。

  555亿,相对于2009年中国保费总收入11137.7亿元这一庞大数据来说,可谓九牛一毛。然而,就555亿这个数字本身来说,却又不是一个小数字。拿个险退保金额来说,按平均70.37%的占比计算,个险总退保金额达390.58亿,按件均保费2000元计算,就是19529000份保单!而每份保单都牵涉一个客户,对于这份保单、这个客户来说,退掉的这份保单,那可能就是100%的占比!

  大家都十分清楚,退保,损失最大的就是客户,客户将因此蒙受很大损失。保险的利益,保险的售后服务已荡然无存!那么,导致客户退保的原因是什么呢?归纳起来,无外乎以下几种情况。

  让不当的人买了不当的保险

  实践中,我们总是习惯于按自己的意志“推销”保险。当然,这也与保险公司的宣导有关。今天是“保障型”保险好,明天是“分红型”保险好,后来又是“投资”型、“万能型”保险最好,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莫衷一是。真正需要保险的人却没有话语权和选择权,最终,客户由不得不听你的,于是,便有了不当的人买了不当的保险这样的事情发生。

  例如,一个年收入仅为两万元左右的家庭,生活原本拮据,最需要的是基本保障型的保险,而你却一味地向他宣称“万能型”保险最好,最适合他,一交就是6000元以上,第一年还要扣除基本保费25%的首期费用。试想,这样的客户能够持续交费吗?一年以后他能支取多少钱?保障又有几何?又能维持多久?如此一来,除了退保,还会有别的选择吗?

  让(经济)能力差的人“强”买了保险

  我们常说“人人需要保险”,这一点不错,但是,难道所有需要保险的人都能够买得起保险吗?显然不是。对于一个吃国家低保,勉强维持正常生活的家庭来说,可能买保险基本上是一种奢望(意外险除外),然而,却真的有人让这类客户买了保险,一年交一两千块钱,结果过不了多久,他只能要求退保了。

  让(经济)能力弱的人“多”买了保险

  对于温饱不成问题、略有结余的家庭来说,他们会考虑自己基本生活以外的保障问题,但必须是适当的,钱不多,要花在刀刃上。可是,有些营销员无论是给什么样的客户做保险,一律是多多益善。于是,凡是公司有的保险都会向他推销,什么保障的、养老的、健康的、分红的、投资的、万能的等等。因此,这个经济能力并不是很好,但保险意识却很好的客户无意中多买了不少保险,有朝一日交不起保费了,就只能退掉一些“多余的”。

  让(经济)能力强的人“乱”买了保险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也在逐步拉大,许多较为富有的人是各家保险公司及其营销员争相追逐的对象。也许是碍于个人面子,也许是迫于人情,也许是其他原因,总之,这类客户身边总少不了五花八门的保单,究竟买了些什么险种、买了多少,兴许连他自己也搞不清楚。然而,真的是应了那句话,“风险无处不在”。对于一位商人或者企业家来说,最常见的还未必是意外风险,而是经营上的风险和经济(资金)上的风险,即资金周转上的困境,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在银行贷款和保单质押贷款也不能解燃眉之急的时候,他便会选择将那一摞摞的保单变成能够周转的现金,于是退保便不可避免了。

  不该买的人随意买了保险

  既然人人需要保险,怎么会有该买不该买的人呢?打个比方,商场在搞高档婚纱促销,一位已婚多年、育有一个7岁小男孩的女士,花钱买了一款促销的婚纱,当属不该买的人买了不该买的商品。因为这件婚纱对她来讲虽不是完全没有使用价值,但毕竟价值不大。

  现实中,有些营销员的自保件大都属于这种情况,有时是为了完成竞赛任务而为之;有时是为了晋升考核而为之;有时是为了保级维持考核而为之;有时是刚入司的新人为了早日上岗或者转正而为之,等等。这类自保件一般都是交费期长、佣金率较高的险种,因为上述所有考核均以“标准保费”或者首年佣金额度为计算标准,当营销员的上述目的达到以后,这类保件一般都不会被保留下来。

  以上种种,我们不难看出,这些退保事件的产生无一不是在任务和考核机制的催生下,营销员从个人角度出发,自觉不自觉地,抑或是很不情愿地成为555亿元退保金的幕后推手。

  此时此刻,我们需要冷静和反思。

  为了不被各类竞赛和考核所累,为了让客户真正得到自己所需要的、适合自己的、适当的保险保障和切实的保险服务,我们需要更加勤奋,积累足够多的准客户,积蓄更多的能量,还要努力做得更专业……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