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特别策划:新中国保险六十年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9日 17:29  保险文化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杨景飞

  如果从保险进入中国的历史算起,中国保险史可以上溯到1805年以来的200多年。只不过那时保险多以洋面孔出现,充当了列强们经济入侵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在这近150年间,保险一直在旧上海、老广州等少数几个有通商口岸的城市生存,并不为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所知。因此,保险真正成为造福人民、服务社会的事业,应当从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发出庄严宣告的1949年算起。新中国保险业正如其“燕梳”的译名一样,这只“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60年历程,值得我们回眸凝望。

  上篇 在路上

  在新中国保险业60年路上,有过失败,但更多的是成功;有过徘徊,但更多的是坚定。这60年历程恰如人生的60年旅程,必须经受过志学、而立、不惑和自知的历练,走过崎岖、求索、应战和奋进的历程,才能到达顺耳从心的成熟境界。

  一、崎岖之路

  在新中国保险业成长的60年间,成长与磨难恰似一对孪生兄弟,如影随行。回首新中国保险60年历程,总体上经历了三次大的起伏过程。

  第一次起伏发生在1949年到1958年的10年间。从1949年我国开始独立自主经营保险业务,到1953年外国保险公司完全撤出中国市场,各种保险业务逐步开展起来,全国建立了2000多个分支机构,保险从业人员近5万名,对当时的国民经济起到了积极的补偿作用,达到了第一个高峰。但我国完成农业、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代后,“保险无用论”占了上风,中央决定从1959年起停办国内保险业务,只保留少量涉外业务,中国保险业顿时陷入了发展低谷。

  第二次起伏发生在1980到2000年的20年间。国内保险业务一停就是20多年,直到1980年才恢复,保险业获得新生。由于在组织建设、机构建设、人才培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保险业很快恢复到停办前的水平。此后20年间,保险市场主体日益丰富,市场细分与时俱进。到2000年,我国保险业在市场主体、保费规模、市场体系和法制建设都迎来了第二个高峰。但高速发展往往掩盖了深层次矛盾。1999年,我国保险业也迎来首个“负增长”年份,暴露了巨大的隐忧。由于多年规模至上的保费增长和粗放无序的经营管理,2000年底中国保险业整体净资产为负数,主要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历史包袱沉重,中国保险业改革任务迫在眉睫。

  第三次起伏则发生在2003年到2008年5年间。面对越背越重的历史包袱,是坐观其变,还是自挣枷锁。2003年,以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先后踏上股改、吸引外资入股和上市之路为标志,中国保险业从此开始了第三次腾飞。在这短短的5年间,中国保险总资产先后跨越1万亿、2万亿、3万亿台阶,将24年一次的万亿级增长最快缩短为2年!但繁荣的背后也潜伏着危机,2008年集中爆发:一是中国财险业几乎全线亏损;二是进入资本市场运作的寿险资金几乎全军覆没;三是投连险退保风潮再起波澜。保险业再次站到了发展与改革的十字路口。

  二、求索之路

  如果说中国人研制两弹一星是“一场静悄悄的急行军”,那么中国保险业的60年求索历程则是“一场肩并肩的接力赛”。

  专业是中国保险人首先探求的领地。建国初期,我国保险业专业人才奇缺,且不到十年就被停业,专业化之路未能形成气候。随后的十年动乱更是让仅存硕果也荡然无存。自学是中国保险人攻克专业难题的主要途径,有时一本专业书籍要传阅上千人。改革开放后,一大批保险专业教材面世,一批专门培养保险专业人才的保险学校、高校专业院系也相继出现,专业建设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培育出一大批核保核赔、理财规划和中介经纪等专业人才。到21世纪初,更培养出一批本土国际精算人才,攻克了很多专业难题,在专业化经营上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专业化服务也是保险人孜孜以求的另一领地。保险服务经过60年的发展,早已远离当初理赔应急的原始概念,已从过去“危难之处显身手”初级阶段递进到今天“为难之处显身手”的高级阶段。保险业不仅在抢险救灾,事故赔付、医疗给付等服务上比速度、比质量,更在衣食住行、投资理财、全球响应等延伸服务上比技术、比细节,过去“风险无处不在”的观念渗透正被“保险无处不在”的服务轰炸所替代,服务竞争已成为新时期探索焦点。

  此外, 60年来,我国保险业从合到分、又从分到合;保险法制从无到有,从有到全;保险监管从边缘走向中心,从稚嫩走向成熟,等等,无一不是数代保险人前赴后继、披荆斩棘的求索结晶。

  三、应战之路

  中国保险业进入世纪之交的同时,还面临着另一场“入世”战役,即加入WTO!

  中国入世代表团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曾回忆说:加入WTO谈判最困难的领域就是保险业。为什么难就难在保险业呢?主要是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历史短,企业的体制、资金实力、管理经验、技术水平、专业人才与有数百年历史的外资保险公司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复业20多年来,中国保险业走的是“以保费论英雄”的数量扩张型发展道路,重规模轻效益,重展业轻管理,重短期扩张轻长远发展,成为中国保险业“入世”的最大挑战。

  是“与狼共舞”,还是“被狼吃掉”?“入世”代表团经过艰苦的努力,为中国金融保险业争取了三年过渡期,更准确的说是三年金融保护期。从2001年到2004年,中国保险业像迎接大考一样,开始了全面应战工作。一是主要保险公司相继完成股份制改造,摆脱沉重的历史包袱;二是推动新兴寿险企业发展,民生人寿、东方人寿、生命人寿和恒安标准人寿等一批寿险新面孔出现;三是加快海外融资步伐,中国人寿、中国人保改制上市;四是逐步开放保险资金运用闸门;五是加强监管体系建设,为完全入世作好制度和法律准备。

  可喜的是,从2004年12月11日至今,我们看到了我们最愿意看到的景象:入世5年来,中资保险企业扛住了入世挑战压力,发展的紧迫感明显增强,学习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市场主体更加丰富,外资和合资保险公司本土化步伐加快;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中国保险业正朝着建立“竞争主体参与、竞争规则公正、竞争过程透明、竞争结果有效”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迈进。

  四、奋进之路

  60年来,新中国保险业从零起步发展到成为拥有3.7万亿资产规模的大行业,对中国社会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在自然灾害面前发挥了重要的经济补偿作用。据统计,从1949年至1959年,在全国总收入只有200多亿元的情况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共收取保费16亿元,支付赔款3.6亿元。从1979年到2002年间,中国保险业支付的赔款超过1万亿元,年平均赔付400亿元,约是政府补偿及其他补偿形式的10倍多。而从2002年-2008年以来,就累计支付赔款超过1万亿元,年平均赔付高达1700多亿元,发挥了保险业在抗击自然灾害和个人风险上不可替代的补偿作用。

  二是保险保障开始走进千家万户。统计表明,到2008年底,全国累计个人长期保险单突破2亿件,短期险保单突破5亿张;年保费平台达到9784亿元,直逼万亿级增长平台,较复业初期的保费市场规模增长2000多倍!

  三是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1959年,经过10年发展的保险从业人数不过5万人,而到2008年度,全国从业人员320多万人,增长64倍。

  四是为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和高科技领域保驾护航。从建国初的水利工程建设、职工团体保险,到改革开放后的长江防洪、三峡水电、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奥运工程、核电工程、“神舟”飞天、“嫦娥”奔月等等,形成了几乎涵盖所有可保风险领域的保障体系。

  今天的中国保险业功能更加完备,已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政府服务民生、改善民生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手段,成为支持投资、扩大消费和保障出口的重要因素,成为优化金融结构、提高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力量,成为促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创新、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的重要方式。

  中篇 沧桑纪

  60年中国沧海桑田,翻天覆地;60年中国保险业也历尽沧桑,收获无数。有许多人物、事件值得我们铭记。保险业在改变了很多普通中国人的生活的同时,也给其他行业带来了崭新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成为走在时代最前列的行业之一。

  一、60年十大人物

  中国保险业能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凝聚着很多人对保险事业的支持和热爱。无论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还是新中国保险业创业元勋,或者保险专业人才,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支持和推动中国保险业向前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周恩来:新中国保险业的支持者和守护者。1949年,他亲自指示创建新中国保险业;1969年,他怒斥“砸保险”言论,严肃指出“保险还是要办,保险是对外联系的一个渠道,敌人想孤立我们,我们不要自己孤立自己。”使文革时期的涉外保险与再保险得以保留,直到迎来保险业全面复业的春天,体现了开国总理对于中国保险业的殷切关怀。

  陈云:新中国保险业的发起人和推动者。作为分管金融财经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陈云同志于1949年8月新中国成立前夕就在上海召开财经会议部署新中国保险事业建设,建国后更是支持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创建,不仅使新中国保险业成为建国后最先创立的行业之一,还使保险业成为建国初期发展最快的行业,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南汉宸:新中国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奠基人。作为新中国第一位人民银行家,保险业没有少费他的心血。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当天中央就批准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成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请示。10月20日,由首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南汉宸牵头组织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北京成立,创建了新中国第一家保险公司,从此开始了中国保险业的新纪元。

  秦道夫:我国第一部保险法草案编制人。从新中国保险业创建会议到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揭牌,从改革开放恢复保险业到1991年担任第一部保险法草案编制小组组长,秦道夫是新中国保险业每一个前行脚印的见证者和推动者,他无愧于新中国保险业“活字典”的美誉。

  李政怀:中国第一张经验生命表编制者。1995年7月底,新中国第一张经验生命表——中国人寿保险经验生命表(1990-1993)诞生,这是李政怀和生命表编制小组成员孜孜以求历时3年的心血结晶,标志着我国商业人寿保险借用日本全社会生命表时代的结束,更开启了中国保险业核心技术本土化的新征程。

  马永伟:中国保险监督事业奠基者和首任掌门人。1998年11月18日,马永伟出任中国保监会首任主席,标志着保险业与“人民银行保险司”时代道别,标志着中国保险业将步入对口监管、专业治理轨道,更标志着我国保险监管体制向法制化、现代化、国际化方向迈进。

  龙永图:中国入世谈判首席谈判代表。自1992年开始,龙永图作为中国复关谈判首席代表,在长期而艰苦的入世谈判中,多次在最困难的“保险业战场”与对手交锋。终于在2001年11月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的同时,为金融保险业入关赢得了整整3年保护期,为中国保险业成功应对入世挑战争取了时间,抢得了主动。

  吴定富:中国现代保险监督事业推动者、中国保监会现任掌门人。2002年上任以来,厉行“想全局、干本行,干好本行、服务全局”的行业作风,在规范保险市场秩序、增强保险业综合实力和加快保险市场对外开放步伐等现代监管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宪章:中国人寿股份制改造的总策划和践行者。2003年12月,王宪章领导完成了中国人寿股份制改革,并成功在纽约和香港同步上市,创下当年全球最大IPO。正如他当选2003中国年度经济人物的颁奖词所言:当他率领中国最大的保险企业在海外抢滩登陆的时候,没有人为他保险,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就是做好每一个第一次。

  马明哲:中国平安保险金融帝国的缔造者。马明哲领军的平安保险,坚持走金融保险混业国际化经营之路,使平安保险从名不见经传到成功跻身财富世界500强和金融时报全球500强榜单,构建起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中国平安企业文化,书写了我国非国有民营企业的创业传奇。

  二、60年十大跨越

  新中国保险60年,有过顺风顺水的风平浪静,也有过内忧外患的风高浪急。正是这前进中的朵朵浪花,才绘就了这幅波澜壮阔的60年历史画卷。

  跨越之一:从 “一家独大”到“百花齐放”

  1949年10月20日,隶属央行领导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正式成立,中国保险业从此开始长达30多年的垄断局面。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牧业生产保险公司率先打破了“一家独大”的沉寂。1987年交通银行保险部恢复,1988年民营的平安保险公司在深圳成立,并由此形成了中国人保、中国太保和中国平安的“三国演义”。到1996年,新华、泰康等保险公司先后成立,再次掀起新一轮市场主体进入大潮。到2009年上半年, 我国境内已开设中外各类保险企业130余家,保险中介企业3000多家,中国保险市场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

  跨越之二:从“黯然退出”到“阔别重逢”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采取限制和利用并重的政策,使外商保险公司市场份额由建国初的65%骤降1952年1.8%,到1952年底,数十家外国在华保险黯然退出中国市场,标志着列强靠特权霸占中国保险市场时代的终结。但从1980年开始,随着改革开放步伐加快,许多外国保险公司纷纷到我国设立代表处。到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正式登陆上海,拉开了外资保险企业进入中国的序幕。到目前为止,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家保险公司进入我国内地市场,外资与中资保险同台竞技,共同为繁荣中国保险市场绽放光彩。

  跨越之三:“二次创业”到“辉煌巨变”

  1979年2月,春寒料峭,中国人民银行全国分行行长会议作出了恢复国内保险业务的重大决策,停办20多年的国内保险开始了“二次创业”。复业30年来,中国保险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保险业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2008年,我国保费收入已位居世界第6位,较改革开放之初跃升80多位。2009年上半年,全国保险业总资产达到3.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0.9%,中国保险业影响力与日俱增。

  跨越之四:从“旁门左道”到“正派名门”

  1995年以前,中国保险业主要依靠198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和198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财产保险合同条例》开展业务,法制体系很不健全。1991年起,我国开始着手保险立法工作。通过4年的艰苦努力,1995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正式施行,从根本上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保险立法支离破碎、很多方面无法可依的局面,标志着我国保险业迈进了专业法制建设新时期,成为中国保险法制史上的分水岭。

  跨越之五:从“摸石过河”到“举重若轻”

  1998年11月18日,中国保监会成立,标志着“人民银行保险司”时代的结束。从央行手中接过“指挥棒”的中国保监会,通过10多年的“摸石头过河”,已成功建立起以偿付能力监管、市场行为监管和公司治理结构监管为三大支柱的现代保险监管体系框架,搭建起以公司内部控制为基础,以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以现场检查为重要手段,以资金运用监管为关键环节,以保险保障基金为屏障的保险业风险防范五道防线,中国保险从此步入了专业化、法制化、国际化的监管新时代。

  跨越之六:从“我行我素”到“掏心掏肺”

  在2000年以前,中国保险人几乎没有专属自己的行业组织,很多保险企业一直处于各行其是、我行我素的状态,引发了不少消费投诉和公关危机。2000年11月16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在京成立,我国保险业从此走上了自我约束、相互监督、携手共进的自律性管理轨道,为深化保险体制改革、整顿保险市场秩序和防范保险风险提供了极好的同业交流平台。特别是2008年7月18日,在保险行业协会的全力支持下,第一届中国保险营销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更使全国200多万保险营销员从此有家可归,迎来了他们职业发展的春天。

  跨越之七:从“蜻蜓点水”到“得心应手”

  建国之初,尚无保险资金运用概念,保险资金全部通过财政计划体系运作。直到1999年以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仅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渠道,处于“蜻蜓点水”阶段。随着资本市场的活跃和可运用资金余额的剧增,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大幅放开。到2008年,银行存款只占资金运用的31%,债券投资达到50%,直接投资股票和股权的比例上升到9.8%,其他证券投资也达到9%。资金运用收益成为保险公司盈利的重要渠道。以2007年为例,全行业投资收益高达1350亿元。

  跨越之八:从“怀抱琵琶”到“敞开怀抱”

  中国保险业入世分为相对开放的“前五年”和完全开放的“后五年”。前五年是从2001年到2004年。这一时期,中国保险业根据“高水平、宽领域、分阶段开放”的入世承诺,一方面中资保险企业加强入世备战,另一方面外资保险加强中国保险市场渗透,双方处于“怀抱琵琶”的暗暗较劲状态。从2004年到2008年是“敞开怀抱”的后五年,我国全面取消了外国保险公司在华的机构设立、业务范围、地域限制和合作方式等限制,迎来了外资主体进入高潮。到2008年,有近200家外资保险在华设立了121个营业机构和 200家代表处。

  跨越之九:从“国办6条”到“国十条”

  2006年6月15日,《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十条”)正式发布。“国十条”充分肯定了我国保险业发展的辉煌成就,明确指出“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保险越重要”,“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2006年的“国十条” 对比1989年的“国办6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保险事业管理的通知》),不仅是一个行业跨越的历史性飞跃,更是我国保险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跨越之十:新旧《保险法》“扬长”不“护短”

  2009年,新中国保险与祖国一起走过了不平凡的60年。实施了15年的《保险法》也迎来修订重颁。将于2009年10月1日正式实施新《保险法》,最突出的变化是突出了保护被保险人,突出了加强监管和防范风险,突出了拓宽保险服务领域。重点解决了旧《保险法》存在的新型保险市场主体无法可依、保险公司业务范围的规定过窄,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制度安排不合理,保险监管手段和措施授权不充分、行政处罚手段薄弱、保险合同存在不足等问题。新增设的“不可抗辩”规则和“禁止反言”条款,更是受到消费者的普遍好评。

  3、保险改变生活的十大贡献

  保险改变生活。因为保险,人们病有医、老有养,生活更加幸福;因为保险,可理财,可投资,人们生活方式也发生很大的改变。保险的贡献还在于其先进的企业文化和高效的经营管理模式,正成为其他行业广泛效仿的典范,推动其他行业的健康发展。

  贡献之一:病有所医 老有所养

  60年来,保险业积极促进社会保障和经济发展,保险逐步成为服务民生、改善民生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手段。到2008年底,中国保险业为人民群众未来的养老和医疗积累准备金1.8万亿元,相当于全国社保基金的6倍。

  贡献之二:保障风险  稳定社会

  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中国保险业始终战斗在抗灾抢险的最前线,为风险中的人们提供了及时有效的经济补偿。60年来,保险业累计支付各类保险赔付金2万亿元,慈善捐赠100多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社会稳定器。

  贡献之三:全民理财 财商进化

  调查显示,目前寿险已经成为居民最为重要的理财工具之一。调研结果显示,39.6%的居民,将“买人寿保险”看作“储蓄/投资”的前三位选择,仅仅排在银行储蓄(78.8%)和买房子(65.3%)之后,位居买股票、买基金、买国库券之前。

  贡献之四:保险传家 畅享和谐

  随着保险理念的深入人心,保险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以前承载着一代代中国人的财富梦想的“老三件”,正被新时代的“住房、汽车、保险”超级“三大件”所代替。选择保险作为“传家宝”已成为更多家庭的财富传承方式。

  贡献之五:万事俱备  保险先行

  无论是个人的婚嫁、医疗、养老和衣食住行,还是国家的基础工程建设和高科技项目,都离不开保险保障。今天的保险已经渗透到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保险保障已成为现代社会或现代人工作和生活的优先选择。

  贡献之六:保险职业 美好崇高

  随着保险业自我约束、行为监管体系的建立和人们对保险业的了解加深,加上保险业在紧急危难时刻的优异表现,保险业的社会美誉度正与日俱增,保险从业人员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尊重,如今保险职业已成为很多高素质人才选择就业的热门行业。

  贡献之七:励志成才  褒扬创业

  保险业是催生“平民创业英雄”最多的行业,这主要归功于其科学、有效的员工成长和激励机制。用人所长,人尽其才的保险激励广受社会赞誉,低门槛、无上限的成长通道则为更多平民创业者提供了宽广的舞台。

  贡献之八:培训体系  专业标准

  “培训是企业最大的福利”这句口号源于保险业,也盛行于全国其他各行各业。特别是保险业复业以来,中国保险业逐步建立了层次分明、功能完备和扎实有效的培训体系,打造出一批又一批合格的保险专业人才,成为被其他行业引为标杆的培训行业。

  贡献之九:会议经营  倍受推崇

  保险业是最先、也是最善于会议经营的行业,无论是晨夕会经营,还是公司产品说明会、VIP客户联谊会的经营,都以其巨大提升绩效功用被其他行业所广泛借鉴和推崇。其会议经营模式正被众多行业作为实现经营目标的新型管理工具。

  贡献之十:企业文化  引领方向

  保险业是一个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行业,保险业的企业文化也深刻地影响到其他行业的企业文化建设进程。如中国人寿的“双成”文化、中国平安的“专业价值”文化、泰康人寿的“爱家”文化,都引领着当今中国企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下篇 正年轻

  六十一甲子,六十新起步。

  展望中国保险业下一个60年,垄断一定不会成为中国保险市场的再次选择,一个更开放、国际化程度更高的中国保险业发展格局必将呈现在世界面前。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市场垄断,窒息了价值规律在保险业务发展中的作用,剥夺了被保险人选择保险人的权利,导致保险费率居高不下,保险市场日渐萎缩。而到2009年,虽然中国保险业完全对外开放只有短短的5年,就已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一是本土保险市场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国内主要保险公司从当初走出国门融资到如今海外开设分支机构。二是外资保险也明显加快了投资步伐,境内外资保险公司机构数稳步增加,覆盖面不断扩大,业务规模、资产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所占比重也稳步提高。三是中国再保险市场的开放进程更快,外资再保险公司已占中国再保险市场公司总数的一半,保费收入也大幅增长。四是各类外国资本以外汇、合资、购买股权等不同面孔多渠道进入中国保险市场。中国保险国际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下一个60年,中国将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转型为最大的中等发达国家,国民人均GDP将从3000-5000美元的水平迈向1-2万美元的水平,将进入世界保险界公认的保险业黄金机遇期,中国将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最好、最大的保险蛋糕。这也是众多外资保险企业对中国保险市场情有独钟、热情不减的重要原因。

  立足当下,中国保险业正站在加快发展的历史新起点上;面向未来,新一轮保险黄金发展期正向我们招手。我们相信,中国保险业以60年为新起点,在下一个5年、10年、60年里一定会发展的更快更好。中国保险业一定会成为这片古老土地上最富生机和活力的朝阳事业!

  祝福祖国!祝福中国保险业!

  链接:中国保险业60年的N个第一

  第一次全国保险工作会议

  1949年9月25日至10月6日,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组织的第一次全国保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就新中国保险事业及筹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事宜进行了详尽讨论,紧锣密鼓筹备和部署建国后的保险工作。

  第一家国有保险公司诞生

  1949年10月20日,新中国建立刚刚20天,统领全国保险业发展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正式在北京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景兼任总经理,孙继武任副总经理。其成立之时,尚未得到政务院各部委行署的正式批准,堪称“走在时代前头”。

  第一次承保民用航空领域

  1974年,根据周恩来总理“中国民航要飞出国”的指示,中国民航仅以两架波音707、两架伊尔62飞机就开辟了伊朗、法国、巴基斯坦及阿尔巴尼亚航线。是年9月中国人民保险为中国民航出具了第一张飞机险保单,开创了我国航空保险先河。

  第一家进驻我国的外资险企

  1992年9月25日,作为第一家向中国人提供承保的西方保险公司——美国友邦保险,在阔别中国40余年后获得了中国内地第一张外资保险经营许可证。这标志着外资与中资保险从此将在中国内地保险市场展开激烈的角逐。

  第一次直接承保核风险

  1993年,中国人保在国际核保险市场对国内核电安全缺乏了解、国内尚无核风险直保经验的情形下,全力攻关,为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设计了核物质损失险及核第三者责任险保单,并取得了20余家核保险集团再保险支持,填补了中国直保核风险的历史空白。

  第一家进驻我国的中外合资险企

  1996年11月,由加拿大宏利人寿保险(国际)有限公司和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合资组建的中宏人寿成立,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家进驻我国内地市场的中外合资保险公司,拉开了我国保险业跨国合作的序幕。

  第一个《保险行业公约》实施

  1997年9月9日,13家全国性、区域性中资保险公司在北京共同签署我国第一个《全国保险行业公约》,并于10月1日起实施。《全国保险行业公约》的签署,有利于加强和完善保险业自我约束和相互监督机制,是中国保险市场迈向规范和有序竞争的良好开端。

  第一支海外上市的保险股票

  2003年11月6日上午10时,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大厅掌声四起,备受关注的内地金融机构海外上市第一股——中国人保财险(上市代码HK.2328)正式在港挂牌交易,拉开了内地金融业进军海外资本市场的序幕。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