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资“浮亏管理”悖论
追涨杀跌,保险资金"急躁"操盘表象之下,掩藏着一个偿付能力监管的深刻矛盾
本报记者 钟文倩 上海报道
遥望一年前,上证指数探底1664点。遗憾的是,保险资金更多的操作是继续沽售、继续杀跌。
与此相反的是,今年二季度,当上证指数从年初的1820点飚涨553点至3月底的2373点,升幅达30%之后,保险资金方才“幡然醒悟”,猛然奋起追涨。
在追涨杀跌之间,原本手握巨资、腾挪于二级市场,被外界视为投资风向标的保险资金仿佛已然渐渐走下了神坛,其操作思路亦正在招来更多的诟病。
然而,根据本报记者调查,在保险资金日益“急躁”的表象之下,导致保险资金如此操盘的其中一个实质因素则是,在偿付能力监管要求下的浮亏管理。而对于这一点,外界似乎很少提及。
变现改善偿付能力
“资本市场的下跌,必然导致保险资金投资浮亏增加,由此在保险公司财务报表上反映出来的就是净资产和总资产的下降,最后则引导到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下降。”9月14日,国内一保险公司资产管理中心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解释。
然而,浮亏的增加,其实并不是引致保险资金操盘不再像以往那么运筹帷幄的直接原因。
“直接原因则是监管层对保险公司所投资资产的认可程度,即目标资产可以按实际价值的多少折来计入净资产(例如,所投资的基金一般只能按照净值的90%来计价),从而影响偿付能力。”该负责人称。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去年年底,国内资本市场出现大幅下挫之后,尽管已经触底反弹,而此时许多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却已经处于绷紧状况,因此在偿付能力监管“年关”将至的情形下,为了提高偿付能力,这些公司迫不得已将投资标的资产沽售,从而获得百分之一百的认可资产——而这体现在资本市场上,就是保险资金在上证指数1664点的底部附近,依然在继续杀跌。
“去年年底,我们在权益市场投资上确实出现了大量的浮亏,为了改善偿付能力,减仓以变现资产都来不及,更毋谈抄底和继续加仓,因为根本没有这样做的能力和空间。”一家大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内部人士坦言。
另一个极端则是,当今年一季度上证指数大涨30%之后,保险资金却疯狂追高。
对此,上述内部人士表示,保险三巨头之所以敢于追高,一方面由于二季度国内经济复苏迹象已经比较明朗,另一方面则很可能是因为大家趁一季度资本市场走高,已经基本处理完浮亏资产,在这种情况下,保险资金才能够腾出右手,轻装上阵。
而对于保险资金广受质疑的“一季度的踏空”,其背后深层原因之一的浮亏管理,无疑可以从中国太保在发布一季度业绩预亏公告时,在发给本报的资料中的言论得到佐证。
“在风险控制优先的经营策略指导下,中国太保在一季度通过浮盈资产和浮亏资产的抵消买卖操作,较多地化解了可能提取持续减值准备的浮亏,浮亏问题在一季度已基本解决。”中国太保如此表示。
认可标准不太合理?
对于如何解决在偿付能力约束下,保险公司浮亏管理所导致的公司对资本市场反应钝化问题,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主要有三种思路。
采取稳健策略,一直维持较高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无疑是上上之策。
例如在日前召开的中国人寿第三届全球开放日上,面对外界对中国人寿长期维持偿付能力充足率在250%并无必要,甚至存在浪费可能的质疑,中国人寿相关负责人表示,保险业作为新兴行业,发展速度非常快,且行业发展仍有非常大的潜力,而业务高速增长需要财务资源上的支持。
“我们注意到,股票市场一旦波动,偿付能力就会出现大幅变动,而我们较高的偿付能力充足率足以抵挡资本市场剧烈波动对资本充足率带来的负面影响,支撑未来较长时间业务的快速增长。”中国人寿称。
实际上,根据本报记者获得的资料,2004年~2008年间,中国人寿的偿付能力分别为315%、273%、350%、525%和310%,而其在2009年上半年,这一比率也达到了324%,远远高于保监会最高要求Ⅱ级的150%。
“我们也不妨可以考虑在资本市场表现不同时,对不同的资产认可度实行不同的标准。”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谢志刚表示。
对此,前述国内保险公司资产管理中心负责人表示赞同:“实际上,目前监管层对保险资金投资资产的认可标准不太合理,例如对于投资上市公司股票、证券投资基金等,保监会的认可标准是90%-95%,但是对一些久期更短、风险更低的债券型投资基金以及基本没有风险的打新股等理财产品,其认可标准却只有80%-90%,有的甚至只有70%。”
在该负责人看来,在去年年底,由于许多公司,尤其是中小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都处于合格与不合格的临界点附近,因此往往会选择一些弹性大的资产进行沽售以弥补偿付能力的不足,“因为如果偿付能力不足100%,那么监管层就会采取警告等相关措施,因此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在低位抛售股票,或者赎回基金,就变得可以理解”。
除此之外,业内人士还表示,补充资本金是另外一条避免因偿付能力不足而不得已在资本市场“追涨杀跌”的解决路径。
例如,根据保监会批准,9月仅仅过去一半,就有中德安联、人保寿险、生命人寿等7家公司进行了增资。
“尽管如此,作为负债经营的保险公司,满足一定的偿付能力无疑是必须的,因此维持其100%偿付能力生命线的底线是不可动摇的。”谢志刚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