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结构怎么调 发展非车险需要行业共识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31日 08:42  保险经理人

  ◎撰文 王和

  “调结构”对于财产保险业而言,已经不是什么新话题了,每每在行业经营,特别盈利压力大的时候,这个问题就会被提到人们的议事日程。但坦率地讲,长期以来结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否则,也不至于一而再、再而三地提这个问题。那么,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么个“路人皆知”的问题,却迟迟得不到解决呢?我认为:原因是我们并没有解决好调结构的许多基础性问题,特别是认识问题,导致人们往往是流于空谈,或是盲目行动。

  解决调结构的关键是回答什么是结构?我们许多人常常把业务结构简单地与险种结构划等号。在财产保险领域,人们谈到业务结构调整,甚至马上就反应为车险与非车险的结构调整。于是,调整结构工作就自然而然地等同于调整险种结构,继而就等同于车险与非车险的结构调整。因此,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公司在进行业务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就提出要大力发展非车险业务,更有甚者,采取刚性措施,严格限制车险与非车险业务的比例。其实,当我们顺着这种思路走下去的时候,就已经忘记了我们为什么要调结构,调结构的目的是什么?毋庸置疑,调结构是为了改善经营,提升盈利能力。那么,险种是盈利能力的决定因素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始终认为:车险本无罪!车险是可以盈利,非车险也不一定盈利。从保险公司经营的角度看,业务结构的核心维度,应当是盈利性结构,而不是险种结构。否则,我们就可能陷入一种经营的误区。

  把握盈利性结构、

  渠道结构是关键

  那么,什么是盈利性结构?就通常而言,盈利性结构包括了盈利业务、微利业务、保本业务和亏损业务。车险是这样,非车险也是这样。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就保险业而言,合理的盈利性结构应当是:确保具有一定量的盈利业务,而大多数的业务属于微利业务和保本业务,同时,严格控制亏损业务的量。在这样的盈利性结构下,就能够确保保险企业总体盈利,并保持持续发展的能力。

  把握盈利性结构,而不是险种结构,是解决业务结构的关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牢牢把握经营的关键,否则,我们就可能陷入为了调整而调整的怪圈。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公司为了大力发展赔付率相对低的业务,如货运险和家财险等,不计后果地盲目降价,加大的各种投入,导致成本陡增,使得原本盈利得好业务也就不再是好业务了,违背了调结构的初衷。正如近年来流行的“蓝海战略”,其实也是一种误导。因为,这个世界本无绝对的蓝,也没有绝对的红。心悟,秉持价值经营理念,脚踏实地,精耕细作,“红海”中也能看到蓝天白云。心迷,好高骛远,急功近利,投机取巧,违背规律,“蓝海”用不了多久也会被整得血淋淋的。要知道“欲得净土,先净其心”。心中有“蓝海”,则处处是“蓝海”。

  接下来的问题是结构怎么调?或者说,结构是如何形成的?首先,结构是选择出来的。风险单元是差异的,这种差异性决定了盈利的可能,因而,对风险的选择决定了盈利的结果。实现选择的关键有三:一是观念,即经营中的风险选择意识;二是技术,即具有风险识别和定价的能力,包括“ABCDE”分类,包括“红黄蓝”模式;三是机制,即与风险选择配套的资源分配机制。我经常将其比为“买苹果”,一是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既有好苹果,也有坏苹果;二是要学会透过表象看本质,知道哪个是好苹果,哪个是坏苹果;三是对于好苹果,要能给出好价钱,更重要的是给买回好苹果的人以足够的奖励。其次,结构是经营出来的。风险选择更多的是从相对静态的观点看问题,如果我们从动态的角度看,从价值经营的角度看,就会说:没有不好的业务,只有做不好的业务。保险业作为管理社会风险的行业,其专业价值在于能够通过这种制度安排,有效地改善风险水平,为社会带来福祉。因此,保险业不应当被动和消极地接受和管理风险,而应当积极地参与到社会风险管理中去。通过奖优罚劣的核保和定价体系;黑灰名单制度;集中采购制度;对相关行业,如制造业、修理行业、医疗行业的监督制约机制;打击各类欺诈活动;创新各类风险管理应用技术等,实现从静态的“存量分配”到动态的“减量管理”的转变。

  除了盈利性结构外,渠道结构也是保险业面临的突出问题。这些年,我国的车险之所以被界定为“坏孩子”,背后的原因是保险供给增加得非常快,新公司,新开张,民以食为天,公司以业务为天,加之我国汽车保有量突飞猛进,抢抓车险属于来的容易,上的快,解决“穿衣吃饭”,能够立竿见影,所以,这似乎也无可厚非,也顺理成章。但问题出在怎么抓,没有自己的销售力量和渠道,就不得不依赖外部渠道,甚至是单一的外部渠道,在“双高”,即高折扣和高手续费的胁迫下,定价权形同虚设,保费充足率无从谈起,入不敷出,亏损就是必然结局。因此,公司的经营要健康,不是不要与外部渠道合作,但渠道太单一,受制于人,甚至仰人鼻息,最终必然导致丧失经营的主动权,稳健经营就没有了基础。

  发展非车险需要行业共识

  当然,这么说调结构,并不是说就不要重视发展非车险问题。发展非车险的目的更多的是解决行业的发展问题,解决服务社会问题。近年来,保险业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自身发展与社会需求双重压力同时存在,一方面,行业自身的发展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发展的空间没有得到拓宽,就不得不在车险领域拼命厮杀;另一方面,社会的保险需求得不到很好满足,保险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政府和老百姓都不太满意。解决之道就是大力发展责任保险、信用保险、健康保险和农业保险等非车险业务。但众所周知,发展非车险并非易事,它需要一个好的政策环境,近年来,保监会与部委合作推动相关领域的工作,为行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但一个好的政策环境如何转化为一个好的经营环境,需要行业的共识、共同努力和维护,否则,就可能把保险业搞得“灰头土脸”,搞得“里外不是人”。发展非车险还需要投入和创新,特别是需要一个对投入和创新的保护机制,否则,就可能是一个人开发,其他人看着、等着,一旦“瓜熟蒂落”,就纷纷通过打折等手段“分享”开发成果,结果是没有人再愿意投入和开发。与此同时,使得原本可以盈利的新业务也被搞得“面目全非”,远偏离了本来目的。当然,发展非车险最重要的是行业要从根本上摒弃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树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经营理念,懂得把握根本,才能把握未来的道理。安身,才能安心;安心,才能立命。所以,调结构,与其说是调外在的业务结构,不如说是调内在的经营理念的“结构”。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有人反思性提出了“有益的深度衰退”的命题,中国文化也讲“有退有进,以退为进”的哲理。关键是我们能否把握好机会,把握好根本,彻底解决那些行业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古人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将调结构的目的落到实处,使其成为蓄势再发的新起点,去迎接中国保险业更为美好的明天。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