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演苏
回顾新中国保险业发展历史,“逢九”必变几乎成为一种偶然或巧合。1949年新中国保险业启航,1959年全面停办国内保险业务,1969年中国保险业几乎瘫痪,1979年决定恢复国内保险业务,1989年中国保险业在改革开放后出现第一次“负增长”,1999年保险行业监管体系全面建立,2009年中国保险业又将出现哪些变数?我个人认为,2009年对保险业而言,将面临2008年“超高速”增长和经济环境低迷的双重压力。
2008年,由于受投连险和万能险为主的银邮代理业务拉动,预计全年保险费收入将比去年增长约50%,保费总量预计可能达到10000亿元,创造了1993年之后的15年间最高增长纪录。
从保险监管机关自8月下旬开始的“刹车”动作来看,2008年的高增长并非完全健康,如果按照现行保险会计准则,在2009年很难实现经济环境根本好转的状态下,要达到2008年的保险费收入总量已经面临非常大的压力,如果要实现正增长,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压力。当然,如果保险监管机关能够按财政部的2号会计准则对2008年的保险费收入进行“一步到位”的调整,剥离投连险与万能险的非保障性业务的保险费收入,将使2008年的全国保险费收入总量由10000亿元调整为8000亿元,比去年增长约15%,属于合理的增长区间,在此基础上则易实现明年的正增长。
但是,无论监管机关最终是否按照新的会计准则对2008年的保险费进行调整,面对2009年的经济环境,保险业仍将面临挑战和压力。
对个人寿险业务而言,由于2008年在中国保险市场经营的外资寿险公司保险收入总量出现负增长,不仅制约外资寿险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而且影响民众对整个保险行业的发展信心。同时,失业和隐形失业群体的增加,以及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量的同比下降,将限制民众投保各种商业保险的积极性。
尽管有数据表明,我国城乡居民银行储蓄存款总量的40%主要用于解决养老、健康及疾病之需,虽然银行存款利率持续调低,但出于对银行系统的信任和应付急需的便利,这部分用于解决养老、健康及疾病之需的居民储蓄,在目前的环境下很难实现向分红型寿险产品的规模性转移。
另外,2008年保险资金运用收益水平不佳已成定局,尽管监管机关倡导保险业向保障性产品转型,但过去几年市场上过多强调保险理财功能的影响,加上现行保险营销佣金制度并没有向销售保障型产品倾斜,投保人从收益角度做出投保判断的习惯性思维,也会限制具有分红或以收益为卖点的保险产品销售。
对于银行保险业务而言,国家“扩内需”政策需要商业银行提供相应的信贷投放规模,此举必然导致银行加大吸储力度,在某种程度上将减少居民储蓄存款流向保险产品的规模。同时,明年3月份“两会”之后,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和稳定资本市场的实质性利好政策将逐步见效,“抄底心态”将导致相当一部分滞留在银行的民间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从而影响民众通过银行渠道购买投资性保险产品的选择。
更重要的问题是,由于高成本的银行保险业务曾经给银行储蓄网点带来了可观的中间业务收益,而事实很少有人主动到银行储蓄网点选择保险产品,很多投保行为是相关业务员促销的结果,难免存在误导现象,出现了许多对于银行保险的诟病,出于保护银行品牌的考虑,很多银行开始重新考虑银保合作政策,从而可能对于银行保险业务产生一定的抑制因素。另外,面对保险会计准则的调整和长期性期缴业务的推广要求,目前的银行邮政渠道面临销售此类保险产品的技术和专业压力。
对团体业务而言,全球经济放缓对我国沿海地区出口型及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产生了严重影响,诸多类企业显然不会产生投保意愿。另由于政策性亏损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央企业整体效益出现下滑,央企作为团体业务及企业年金业务的重要投保客户,面临的发展问题将减缓对团体业务及年金业务的投保需求。
由于人身险业务的保险费收入占全部保险业务收入总量的比重超过75%,同时明年经济环境不会给财产保险市场带来过多的增长点,因此人身保险业务面临的不利因素必然导致整个保险市场的增长乏力。但是,保险业如果能够在2009年不利的环境下把握机会,创造机遇,利用政策,仍然可以实现增长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