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业保险要趁热打铁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8日 09:36 中国保险报
□本报记者 仝春建 俗话说“猪粮安天下”。也许谁也不会想到,去年以来农产品价格的恢复性上涨,竟然会成为推动农业保险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和力量。这其中,以“能繁母猪保险”的迅速推出最具代表性。 2007年,由于生猪生产、特别是能繁母猪养殖出现了问题,导致全国范围的猪肉供应紧张,猪肉价格节节攀升,直接影响到了国计民生,引起了国家的高度关注。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化解“猪肉危机”,很快推出了包括保险手段在内的系统解决方案。经过国务院、保监会和农业部的共同推动下,能繁母猪保险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 此前,中央财政也首次决定先拿出10亿元对吉林等6个省区进行政策性农险保费补贴试点。在中央财政的引导下,各地政府也纷纷制定政策,并动用财政资金,扶持和推动农业保险。此外,奶牛和油料生产也将被国家纳入到政策农业保险的范畴。 正是因为有了国家的政策支持,加上保险业的全力配合,有关专家认为,2007年中国的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应该创建国以来的最高峰。比如,仅能繁母猪保险一项,截至去年底,保费收入就达到了17.3亿元,是整个2006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8.5亿的两倍多。 显然,从我国农业保险几十年来的曲折发展经验来看,仅仅依靠保险公司的商业化运作,要想达到2007年的发展水平肯定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在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性质和作用还缺乏充分认识、农民收入仍然偏低以及农业保险风险较大等诸多因素共同制约下,如果没有政府的力量推动,要想让农业保险真正成为保护农民利益、转移农业风险的有效手段, 无论从保障范围和保障程度来看,难度都将是非常大的。 作为WTO的“绿箱”政策,各国都将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支农的重要手段,农业保险补贴资金占支农支出的比重超过50%。入世之后,我国也开始将农业保险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而2007年中央财政首次拿出用于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的21.5亿元,虽然仅占全部财政支农资金的0.55%,但却在转移农业风险、减轻政府负担方面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尽管如此,有关专家认为,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还停留在“一事一议”的状况,一些需要解决的制约因素仍然存在。如中央财政的补贴力度、品种选择以及补贴条件等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支持下的风险分散机制尚未建立,巨灾风险分散转移机制不健全;除了保费补贴以解决农民支付能力不足的政策外,缺乏调动保险公司积极性、确保可持续经营的政策措施等等。 在总结2007年政策支持农业保险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对农业保险今后的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加大对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业保险的各项政策要求的落实力度,并切实研究出台政策性农业保险条例,以进一步明确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应是当务之急。 在推动国家各项支持政策出台的过程中,保险业更应该积极主动,一方面要配合国家现有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保险的独特功能来履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要站在农业产业链和农村金融产业链,以及农村市场将是全行业未来发展希望之地的视角,来思考如何充分发挥保险制度的优势,协调和整合各种资源,突出风险管理职能,以实现农业保险的创新发展。 据权威时政媒体《瞭望新闻周刊》透露,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仍然是关于农业问题。在具体部署上,将强调三个“明显高于”,即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 有关专家指出,在中央继续显示加强农业投入和强化农业基础决心的情况下,对于保险业来说,加大农业保险的开展力度既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意味着更大的机遇。近几年来,保险业的探索已经为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后的关键还在于趁热打铁。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