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保监会两度问计:哪里是中小险企的生存空间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3日 11:22 21世纪经济报道
·第四届“保险圆桌”· 本报记者 孙轲 北京报道 市场很大,但哪里是我们的生存空间? 面对寿险保费收入持续保持10%以上增速的市场,多数中小公司却在步履艰难地缓慢前行———2006年,19家中资寿险公司中,12家中小公司的保费收入仅占2.2%。 继2月初保监会人身险部组织12家中小寿险公司就扶持中小保险公司发展开会后,5月11日,保监会政策研究室再次召集各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开会,并草拟《关于扶持中小保险公司健康发展的几点想法》。 知情人士透露,监管层已明确,扶持中小保险公司健康发展,并不是简单的规模的扩大,而是要成为有特色、有专长、有差异的中小保险公司。 在老牌中资寿险公司和资金、技术都颇具实力的合资寿险公司的双重夹击下,中小保险公司首先面临的,便是投资渠道受限和偿付能力上的压力。他们需要监管部门给予哪些政策扶持? 本报第四届“保险圆桌”邀请邀嘉禾人寿保险公司副总经理姜建国、华泰人寿保险公司副总经理杨万林、合众人寿投资管理部总经理助理黄劲松、平安养老保险公司总经理助理高菁和中国保监会政策研究室综合处处长阎波共同探讨中小保险公司的发展谋变与政策诉求。 基建投资:委托还是抱团? 《21世纪》:中小保险公司由于成立时间短,面临的市场主体多,无法短时间内建立自己的品牌效应,势必影响业务的开展。除了这些难以改变的客观原因,在目前的市场形势下,中小保险公司发展中面临的最突出的困境是什么? 姜建国:投资问题应该算是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一两年证券市场行情较好,投资收益上有保障,但未来无法持续。建议让中小公司在股权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方面享受与大公司同等的政策待遇,以分散风险,保证客户利益。 杨万林:《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试点管理办法》规定只要“偿付能力符合中国保监会有关规定”即可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交易对手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会优先考虑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丰富的保险公司,中小保险公司很难涉足其中。 黄劲松:对于基础设施投资,任何项目动辄也要十亿二十亿元的资金规模,如果小公司单独承担一个项目,风险确实会很大,就保证不了安全性和流动性。 在拓展中小保险公司投资渠道方面,我们希望,一是促进资产管理公司为中小保险公司提供的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效益更高,条件更优惠;二是鼓励中小保险公司主动参与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从发起到实施的全过程,使中小保险公司自身拥有的资源也得到利用。 基础设施投资也要做市场细分,小公司可以各攻一个区域,或者专攻某个领域。比如有专攻交通运输的,有专攻市政管网建设的,什么都做,可能什么都做不好。 《21世纪》:目前监管部门倾向于中小公司将资金交给专业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打理,这样不是也可以参与到一些项目中,解决很多投资上的问题吗? 黄劲松:中小保险公司是愿意通过与资产管理公司的合作来获得理想的投资收益、提高自己投资管理能力的。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暂行规定》第二十九条对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经营范围的规定中,一是受托管理运用其股东的人民币、外币保险资金;二是受托管理运用其股东控制的保险公司的资金。在这一条上没有大的突破,其他保险公司肯定会有一些顾虑,毕竟其大股东的利益是要占头一位的。 如何通过信息披露公开透明,业绩评估的科学客观,使现在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变成更公众化的资产管理公司,增强中小保险公司对他们的信任度,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菁:我想在这方面中小公司确实可以抱团打天下,就像银团贷款一样,联合起来对某个项目进行投资。 这样做有几个好处:一是资金规模大了,很多门槛都能跨过去;二是参与主体多可以相互监督,在投资风险的控制上就会相对比较透明;三是可以实现基本相同的投资收益率,从而让各家保险公司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前端的产品开发和营销以及客户服务的层面上去,避免在所谓的保单回报等方面产生不利于行业发展的恶性竞争。 增资突围 《21世纪》:投资收益率同时还是影响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因素之一,如果投资收益达不到预期,以固定利率产品为主的寿险公司就无法兑现承诺,加上中小公司的资本实力比不上大公司和合资公司,你们是否在偿付能力上感觉更大的压力? 姜建国:新公司、小公司目前基本都是企业持股,前期一个股东投资一个亿就差不多了,但新公司对发展的追求和资本实力很容易形成矛盾———新公司要大力铺设新机构,要快速的发展业务,很快就会形成资本金的不足。 阎波:我想扶持中小保险公司的发展,不等于单纯的大力铺设机构,不等于要把规模快速做大,而是要做出各自的品牌。可以是在某一个区域,如长江三角洲或珠江三角洲把品牌做得很好,也可以是在某一个点上把品牌做出来,然后再发展开去。过去的老牌公司靠规模做大品牌的路径现在已经不适用了。 《21世纪》:解决偿付能力的问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包括股东增资、发行次级债券、引进国外的战略投资者等,这些方式在操作中有什么障碍? 高菁:解决偿付能力的问题,我个人觉得目前比较有效的途径还是增资这条路。但是关键是增什么资,是战略投资还是财务投资,资金来源本身是不是稳定,追求的是长期的收益还是短期的利益,新进股东的思路和想法和现在的管理是否一致,对现有的经营管理思路会不会产生影响。 前期还是更多采取战略投资股权融资的办法相对来说好一些,主要选择一些能够致力于长期投资的机构会更有利于中小公司的发展,所以我感觉这个问题已经不是偿付能力的问题,反而是一个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不论是内资还是外资,我们都要考虑他们投资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自己经营的目的又是什么,两者如何匹配,如何平衡。 发行次级债对短期的收益有一定的要求,对中小公司而言,可能还本付息的压力比较大。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