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过度依赖中介利润下滑 产险欲借营销员拓新路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6日 11:39 解放日报
曹 瑾 今年一季度,沪上产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35.71亿元,同比增长12.85%。然而,在保费微增的情况下,各项赔付同样居高不下:数据显示,一季度财产险赔款12亿元,增幅达到23.8%;尤其是规模较大的车险业务平均赔付率50.1%,商业三者险的赔付率更是高达64.8%。保费增幅不高,赔款却持续走高,产险公司的利润岌岌可危。 专家指出,目前产险公司的销售渠道相对还比较单一,过度依赖中介机构开展业务,导致不少利润流向中介市场。产险公司应在营销模式上向寿险公司借鉴,尝试发展产险营销员渠道。 中介主导产险保费收入 中介机构在产险市场越来越有“话语权”。如今年3月份,上海产险公司保费收入9.8亿元,其中依靠中介业务收入近7亿元,中介的贡献率达71%。 产险公司依赖中介机构,是由产险的性质决定的,产险的标的大多是实物,投保人很多是团体单位,如企财险、货运险、营运车辆等,中介机构由于涉猎面广,手头资源丰富,产险公司与中介合作销售产品看重的是中介的网络关系,这对产险产品的销售大有裨益。 然而,目前的客观事实是,中介市场泥沙俱下,尤其在车险领域,有的中介机构提高砝码,索取更高的手续费;有的中介低价竞争,搅乱市场;更有甚者,来回飞单,无视后续服务,给所代理的保险公司抹黑。近来从众、车盟等新兴车险中介的强势出现,更让不少产险公司失去了谈判的话语权,有些中介将销售、代客理赔及各类衍生服务于一体,在竞争上各具优势,从而挤兑了本该属于产险公司自己的赢利空间。 期待营销新模式 人保财险上海分公司车险部某人士指出,在保险刚起步的时候,因保险主体少,竞争不激烈,保险经营类似于垄断,很多业务是坐等上门;或者公司与公司作为沟通对象,在展业过程中,作为个体的人的因素被忽视了。目前,保险主体多元化,产险也需要人与人的直接交流这种销售模式。 太保产险上海分公司业务部人士也表示,目前不少产险公司正在尝试新销售渠道,改变过度依赖中介的营销模式,如采取电话直销或电子商务等方式,为产险发展注入活力;同时,寿险营销员对寿险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也给产险公司以启迪。“但产险营销员制度的难度也不小。”这位人士坦言,“目前公司通过个人营销员实现的保费可能只有5%都不到,而产险营销员在公司财务统计口径中的数量几乎为零。” 产险营销员的瓶颈 截至2006年底,全国共有产险营销员18.2万人,远少于寿险营销员137.6万人。产险营销员制度刚起步,前途有光明,也有荆棘。 广西保监局曾对辖内6家产险公司推行营销制的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发现发展营销制正在成为新公司快速占领市场、提高市场份额的“短平快”市场策略。以大地产险广西分公司为例,该公司成立于2005年3月,2006年保费收入1.4亿元,增幅202%,市场份额5%,其中营销保费规模达1.3亿元,占比高达95%。 但对于上海市场而言,由于市场格局相对稳定,处在一个“守江山”而非“打江山”的时刻,运用营销员制度仍面临不少瓶颈。 首先缺乏针对产险营销员销售的产品。一些营销员甚至抱怨“除了车险外,就不知道该卖什么产品了”。2003年开始,产险公司可以经营意外险,似乎让人看到了一线光明,可后来发现,大的意外险项目,如工程意外险总是同大项目联系在一起的,营销员很难争取到。而车贷险、房贷险则隐含着高风险,保险公司并不鼓励发展,没有舞台,营销员无法施展才华。 其次,由于产险营销员与其他渠道销售的险种相同,渠道之间面临直接竞争。特别是个人营销员与公司直销人员;以及会出现营销渠道与直销渠道、代理经纪渠道间相互竞争的尴尬局面。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