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洋保险蜂拥而来 拼诚信中资保险公司见拙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6日 22:25 中国保险报

  -媒体瞭望

  据《新华日报》报道 2006年,江苏全省保费收入达到502.83亿元,已连续4年蝉联全国冠军。省保险行业协会有关人士在提供这一数字的同时告诉记者,江苏保险密度为671元,保险深度为2.8%,均比世界平均水平(密度512美元、深度8%)还低很多,江苏保险业的发展仍有巨大的空间。

  “洋保险”正是看到了市场的广阔前景,近年来蜂拥而至。去年有6家外资险企进入江苏,新年伊始,又有联泰大都会、招商信诺人寿和瑞泰人寿等4家排队待批。业内专家预测,未来三五年,江苏将是中外险企竞争最激烈的“战区”。尽管目前外资保险公司的保费规模仅占全省的1%,但是他们的热情丝毫不受影响。

  为何外资保险公司如此钟情江苏市场呢?已经申请进入的联泰大都会中国区总裁打了个形象的比方,“从前两个卖鞋的人到非洲,看到非洲人都光着脚,第一个人傻眼了:‘完了,鞋子卖不出去了。’另一个人却高兴地说:‘太好了,这么多人没穿鞋,这下可有得卖了。’”也就是说,“洋保险”不仅仅看到了市场的前景,更看到了不少中资险企重承保轻理赔、重规模轻服务的经营理念上的落差。

  不久前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一位被保险人投保2年后死亡,受益人向保险公司提出理赔,却遭拒绝,理由是投保人投保时隐瞒了精神病史。后经南京市鼓楼区法院调解,最终以保险公司补偿原告12万元结案。

  同样发生在南京的另一件理赔案却令人深思:王女士通过银行购买了一份“洋保险”,天有不测风云,几个月后意外身亡。在其家人同事无一知晓的情况下,这家外资险企在回访得知后,立即启动了紧急理赔机制,主动送来了25万元巨额赔偿金。

  为何同一类理赔案,却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呢?主要在于两者经营理念的差异。不少险企正是本着只要“卖”出保单就万事大吉的思想,往往保险事故发生后,部分险企就不按合同约定,找出种种理由惜赔、拖赔、欠赔,甚至无理拒赔,使“承保容易理赔难”成为广大消费者对保险普遍缺乏信任的一个顽症。

  “承保容易理赔难”,与部分险企“宽进严出”的经营管理模式有直接关系。一些保险公司业务人员素质不高,为了拉到保单,不惜用夸大的说法来拉拢客户,如故意夸大赔偿范围、不把职业和疾病史对理赔的影响告诉客户,等等。而外资险企在用人上就严格把关。海康人寿到南京第一年只招70多人,实行宁缺勿滥的“西点计划”,清一色本科以上学历的年轻人,录取后还要进行严格的培训。新近登陆南京的恒安标准人寿更是提出了“无保险从业经验”的要求,并独树一帜地实行员工制。可以说,严格管理就从源头上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纠纷的发生。

  为了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不少中资险企热衷于利用行政部门的“权柄”开发强制险种,有的还陷入了高额回扣的恶性竞争。而外资险企则更看重自己在市场中的美誉度,无论在南京新街口商业圈,还是在街道两旁,形象广告鳞次栉比。在混乱的团险市场上,几乎所有“洋保险”都作壁上观。初来乍到的“洋保险”准备打的是一场持久战:美国友邦将有“寿险教父”之称的徐正广从台湾移师南京,会讲5国语言的中宏人寿赵哲明抢滩金陵。种种迹象表明,外资险企意在长远。

  由此看来,如何营造健康的消费环境,化解诚信危机,是摆在中资险企面前的当务之急。在率先对外开放的保险市场,年轻的民族保险业需要经历一场深刻的洗礼:不仅要向先进的硬件设施看齐,更要学习开发市场的创新精神,学习“洋保险”那种尊重和保护消费者正当权益、对客户优质服务的经营理念。中外险企的竞争,最终是一场比服务、比信誉、比品牌的较量。

  (沈国仪)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