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中介借势欺主利润下降 车险盈利新途径在哪里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8日 10:09 解放日报
苏微佳 刚完成上一年度的预定指标,沪上不少财产保险公司还没有来得及喘口气,上级公司的业务指标就接踵而至,其中车险更是被“重点关注”,要求2007年车险增长率继续保持在15%以上,且必须要进一步实现盈利。眼看新一轮的竞争即将打响,如何处理好手续费与业务量、规模与利润、直销与分销等矛盾统一体,着实让各财产保险公司的当家人颇费脑筋。 不良发展带来理赔尴尬 据市保险同业公会最新统计显示,2006年上海车险保费收入超过52亿元,同比增长23%;同期,车险赔款金额达到29亿元,同比增长25%。在愈益激烈的竞争和微薄的利润面前,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车险的增长没有带来喜悦。 在全市24家中资财产保险公司中,车险业务比例在50%以上的有10家,超过80%有6家。通过不断扩张车险规模,这些财产保险公司得以顺利完成全年目标,确保了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可是,车险业务的增加并没有带来效益的同比增加。2006年,上海车险平均赔付率为56%,加上高额的手续费,即便那些在竞争中胜出的佼佼者,经营利润也乏善可陈。据悉,中华联合上海分公司去年车险保费收入8.3亿元,同比增长15%,可全年利润与前年相比却不升反降。 保险公司为扩张车险,不惜以违规的高手续费获得业务量,最终不仅尝到了高赔付率带来的苦果,也给资金流转造成紧张。有业内人士透露,前几年,一些保险公司车险业务发展迅猛,一段时间里赔案集中发生,赔款资金流跟不上,只能延时理赔。不少车主在规定时间内拿不到赔款,非常不满,连连向有关部门进行投诉。这几家保险公司后来放缓了车险的发展步伐,赔款滞后的问题方才得到逐步解决。 但延时赔付也可能变成给车险脸上贴金的“妙计”。为让账面上的利润看上去多一些,交给上级公司或者股东一份满意的答卷,到年底时,不少财产保险公司对部分理赔采取缓办或者停办的做法,直到下一个会计年度开始继续办理。某汽车维修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年底这段时期,保险公司总不能按时支付事故车辆的维修费用,赔款通常要过了年才能到账。 按照上海有关理赔时限的行业约定,对案情实施清晰、理赔材料齐备的理赔申请,车主在20至30日内,便可拿到事故赔款;小额物损的事故赔款,理赔只需5至10日。 保险中介掌握话语权 中介已成为保险公司车险业务的重要渠道。2006年,上海地区通过中介渠道实现的车险保费收入为39亿元,约占全部车险业务的75%。同时,保险中介的主体数量比上一年度增长了30%,达到205家。车盟、从众等新型车险中介平台也崭露头角,每天有千余人通过中介平台预约投保车险。 但保险中介的发展,也同时出现不和谐音。一些保险中介在收取了客户保费后,并没有及时交给保险公司,而是利用手中的保费进行投资。那些对中介依赖度较高的保险公司,到年底累计了大量应收保费,最多的达到全部保费收入的15%。特别是销售实行外包的车险专营公司,对保险中介机构的依赖度高,应收保费的空缺也更多。为避免影响到保险理赔的现金流,从去年11月开始,这些保险公司就不得不将工作重点转向对中介机构追讨保费。 某中资保险公司车险部负责人指出,目前,握有大量业务的保险中介机构已有喧宾夺主之势:一方面,这些中介利用业务量来“逼迫”新成立不久的保险公司提升手续费比例;另一方面,又利用会员制、送加油卡等各种方式,变相降低客户的投保费用。这无疑削弱了那些守规矩的保险公司在激烈的车险市场中的战斗能力。 努力寻找车险盈利途径 监管机构和保险公司一直没有放弃对车险盈利的努力。2006年7月1日,法定交强险正式实施,由于实行保费收入和赔款单独核算,以及严格的手续费监督机制,至今都没有发生违规经营的行为。在此之前的多年里,为解决车险业务盈利难的问题,监管部门先后下发了多个遏制车险无序竞争法规和自律公约,其中包括“车险限折令”和“车险自律公约”等。 据了解,人保、太保和平安作为国内财产保险的龙头企业,已经率先走出中介手续费竞争的行列,不仅严格按照商业险最高15%和强制险最高4%的上限支付中介手续费,而且不断开拓网络、电话等多项直销新渠道,并通过提升服务水平争取客户资源。如今,天安和大地通过不断改善业务结构,限制车险规模发展,向企财险、责任险等高品质业务转型,也正在走出之前车险连年亏损的困境。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市场的无序竞争至今仍没有彻底消除。自律公约等非强制性条例实施的初期,的确能对遏制市场恶性竞争起到一定作用,但当有一家保险公司首先破坏规则或有新的保险公司成立后,自律公约的约束力就开始迅速削弱,成为一纸空文。 针对这种情况,专家认为,保险公司之间应该在相互竞争中合作,将业务利润和客户利益放在首位,惟有联合抵制不正当的竞争,才可能尽快结束无序竞争及其不良后果。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