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李钢:一名由董事长主动竞选总经理的高层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9日 19:23 新浪财经

  引子:李钢从深圳的绿茵场又跑到上海滩的保险前沿,昔日的董事长摇身一变成为总经理,这位当年国内唯一由金融学博士担任的足球俱乐部董事长,如今又自告奋勇放弃保险公司董事长,成功竞选为总经理,并带领生命人寿成为中国保险业的一颗耀眼的新星,无法回避,这是2006年金融界名副其实的一大亮点。

  文/奚宜恩

  对李钢的角色定位颇费一些思量。

  中国第一家公估公司的建立、中国第一个引进外籍大牌教练的足球俱乐部,甚至在证券投资领域,在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剧情背后,都无法回避一个主角——李钢。但一连串叹服的惊呼声中,李钢却似乎刻意避开媒体的追逐,即使这样,他所开创的企业以及具有魔幻色彩的手笔,则至今作为经典案例为行业人士津津乐道。

  但在李钢驻留过的一系列画面中,却始终是以保险为底色。

  早在1988年,出差的李钢在报纸上看到了豆腐块大小的平安招聘广告,马上敏锐地意识到其中的份量,于是果断地放弃了人保涉外保险干部的优厚待遇,一步从东北跨入沿海,踏上了个人事业的新跳板。作为平安保险开业前就参与筹建的核心领导之一,李钢和马明哲、孙兵一起被称为平安三剑客。他先从产险开始,四年纵横捭阖,平安的战车已从深圳掠过沿海,快速延伸到全国主要大中城市,基本圈定了平安的地域版图。此后又负责平安的投资业务,不足两年,就创造出了人均利润居全国同行业之首的佳绩,而这一为业内注目的手笔,居然是从“没有一分投入,那是名副其实的从零做起”开始的。

  但真正对行业产生巨大影响的,则是他从1994年分管平安寿险开始,一是力倡产寿分设,为寿险业大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力主在国内率先建立个人寿险营销体制。这两大举措对行业的深远影响自不遑言,更多的是,平安因此成为国内第一家开办个人寿险的中资保险公司,而是他主导下的平安寿险,进入了最为迅猛的发展时期,由初始的几百万团体保费业务在短短四年内猛增到220亿,其中个人寿险业务占70%,营销员从零发展到十三万人的队伍,使平安确立了国内寿险业领先的地位。

  但李钢却始终没有走到公众面前,直到1998年。

  五年回身

  李钢所涉足的诸多领域中,绿茵场是他无法绕开的场景之一。

  据说,平安足球的组建初衷,更多的着意于平安保险的品牌提升,而平安足球的运营费用,在平安保险的会计项目上也列属于宣传费用。实际上,作为平安保险统管十几万营销大军的平安寿险领军人物,集团公司的副总经理,李钢也兼任着平安足球的董事长,平安品牌正是在他的足球化运作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李钢在绿茵场的第一个定格镜头,是从他引进国际大牌教练车范根的神来之笔开始,并自此闯入了公众视野。即使今天,许多人仍然无法忘记1998年那轰动一时的场面。那天下午,当李钢拥着从法国

世界杯赛场下来的车范根刚出机场,就陷入了早已闻讯而来的媒体包围圈中,在噼里啪啦的快门声和闪光灯里,有记者问李钢是通过什么样的“法门”把老车引进时,他扶着车门笑着回答,其中有一句颇值玩味“足球是圆的,地球也是圆的”。他说这句话时面带微笑,而身边的车范根——中国第一个引进的国际大牌教练,面色却显得有点凝重。这一画面在足坛上空引爆了一颗猝不及防的信息炸弹,平安足球在全国迅速打响了知名度。但这一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李钢说来却甚是轻描淡写,当时他作为特邀嘉宾出席法国世界杯的,亲见韩国国家队接连两场折戟,为此,国际大牌教练车范根惨遭开除,球场内外的舆论顿时陷入一片沸腾。然而,就在球员还未退场,甚至,整个世界还根本未想到车范根的去向时,嘉宾席上的李钢却灵光乍现,他掏出了手机,要求经纪人在第一时间和车范根取得联系,并马上展开洽谈引进事宜。事情顺利得出乎意料,当李钢回国的飞机甫未落地,经纪人已经给他带来了想要的答案。于是,在足坛大鳄们愕然的瞠视中,平安足球引进国际教练车范根一事已成定局。或许,足球的玄妙确实在球场之外。

  平安足球,无法不成为那一年足坛最为灼目的焦点。很快,李钢掌控下的平安足球两次胜利保级,并成功地以低价收购火车头足球队,将家喻户晓的大牌球星李玮峰、李毅收入囊中,并以完全出乎公众意料的成绩打出了自己的招牌,而变幻莫测的足球在他的盘带下开始直射盈利大门,平安足球俱乐部的发展前景已获得越来越多国内外财团的青睐,这无疑是个奇迹。

  然而,就在平安足球刚驰上坦道时,李钢却做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决定——他拉上了自己在足坛舞台的大幕,时为千禧年前夕。

  李钢离开绿茵场的消息不胫而走,就像他引进车范根的新闻那样富有爆炸性,这一消息再次让李钢成为媒体的焦点,而这一次,这位金融学博士面对记者的长枪短炮,却罕有地保持着沉默是金的姿态。他婉拒了所有记者的采访,挥手欲离去,终于有记者忍不住追问:“你计划什么时候接受采访?”李钢笑了笑说“至少五年吧!”在一片愕然声中,李钢挥挥手,留下一个沉静的背影,这一幕定格在公众的记忆中。

  但毋庸置疑,平安足球已经为平安保险的品牌扩张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当平安足球发展到顶颠水平时,李钢选择了毅然离开。为此,有人说,与其说李钢告别足球,不如说是告别平安保险。

  值得补充的是,早在1995年,作为平安保险最年轻的高层管理干部,李钢曾为美国林肯金融集团曾以数十万美金的年薪盛邀加盟,并许诺在美国培训一年后回国担任林肯中国总裁的职务,这对于当时只有三十多岁的他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诱惑。但是,或许是平安内部的多方动员和挽留,也或许是他有着更多的考虑,最终,李钢婉言谢绝了林肯金融的好意,留在了平安。为此,有人判断,李钢离开平安保险,应该是酝酿着更大的举动。但无论如何,李钢在平安集团担任长达十年副总经理,已经到达了个人事业发展的

天花板,这却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

  五年后,李钢是否会杀回保险业?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

  生命帝国

  时光的放映机却依旧以单调却不乏神秘的沙沙声中继续转动。

  五年后,确切的说是五年半后,一条爆炸性的新闻从保险业内传出——生命人寿的李钢要放弃董事长职位,并通过竞选的方式,去谋求生命人寿的总经理职务!

  舍大求小?!对见惯了商业重幕下逼宫和篡位等血腥场面的公众来说,主动放弃董事长实属罕见,更罕见的是自我革职、自上而下的去竞选更低的职务。和他一起参加竞选的是前生命人寿总经理李政怀,这场被保险江湖竟相谈论的二李之争,在行业层面,更多的意味是对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的示范意义,也为此注定成为行业内外的舆论焦点。据传,李钢和李政怀在董事会各自表述了对市场的判断及战略构思,但结局,似乎在并不太大的悬念中由李钢胜出而一锤定音。李钢再一次以猝不及防的方式置身于公众面前,对于找上门来的媒体,李钢的姿态似乎较此前凝重了一些:“生命人寿现有的举措,想的是一百年后的行业历史地位,我们所面对的时代潮流,给我们的不仅是机遇,还是责任,更是使命!生命要做的,是成为中国保险历史的撰写者之一。”

  从绿茵场到金融圈,每一次出场,李钢都势头十足。无法想象李钢沿着足球之路走下去会是什么结果,因为历史不可以假设,但能够想象李钢对保险行业的影响,因为历史可以创造,或许,从那句话中就可以看出李钢是一个具有历史使命感的人。

  需要补充的是,五年前李钢自激情澎湃的足坛上抽身出来后,就一纸一笔从撰写申筹报告开始,迈上了生命帝国的筹建之路。次年年底,经北京首钢、大连实德、广东广晟等在内的8家国内大型企业发起设立,生命人寿顺利通过保监会批准成立,李钢,出任了生命人寿的第一任董事长。

  5年前的中国保险,已经呈现出群雄峰起的局面,中国人寿倚国资老牌统领江湖,平安保险籍革新优势紧追不舍,新华、泰康等新秀乘行业大势稳踞了一席之地,友邦保险则挟国际背景独树一帜。作为加入WTO后的保险公司来说,如何在诸侯并立的保险丛林中找到生存空间,显然是个无法回避的挑战。于是,引进外资的事务开始摆上议程,2002年7月,生命人寿锁定外资参股谈判。

  已经无法确知具体的谈判细节,李钢只是用“艰苦但却成功”几个字去形容,但可以确知的是,到了2003年7月31日,生命人寿与东京海上及Millea在上海签署交易完成协议,东京海上及Millea Asia认购款划入生命人寿账户。生命人寿通过24.9%外资参股这一创造性的模式,成功实现以20亿的强大资本金进入市场,生命人寿成为中国加入WTO后成立的寿险公司中资本金最为雄厚的企业!而两个月后,生命人寿正式开业,生命帝国的引擎开始嘎嘎启动。

  但真正让业界震动的,是生命人寿在开业第一年就成立了八家分公司,基本占据了市场的重要战略要地。开业第二年,生命人寿的保费收入同比增幅全国第一,成为当年成长最快的保险公司,在全国四十多家寿险公司中一步跨入了前十行列,饶有趣味的是,生命人寿是那一年中资公司中唯一一家没有受到行政处罚的公司,在稳健经营和规模扩张上可谓拔得双筹,这确实有点难以想象!这种发展势头自然引起了更多投资者的青睐,香港小超人李泽楷所主导的盈科曾拟通过曲线入股的办法投资生命人寿,并多次发布公告表达对生命前景的看好及对交易票据进行延期,但最终因法规限制而作罢。而那时候的李钢,仍然在生命人寿的幕后,即使在各样新闻发布会上,也很少听到他的声音,直到2006年下半年。

  有消息人士说,李钢之所以在2006年竞选总经理,是和生命人寿当时的战略选择有关,已开业两年多的生命人寿当时面临着两种意见,其一是控制成本,在经过高速扩张后全面转向战略收缩。其二是顺势而上,借助行业做大做强的宏观势头,一鼓作气抵达更高空间的运行轨道。外界人士很难知道当时的生命人寿发生了什么,但至少在上半年,生命人寿的扩张步伐开始放缓,这一趋势直到当年7月开始画上句号——李钢主动放弃董事长职务,在征得董事会同意后,开始竞选更便于把握一线节奏的总经理职务。

  李钢的竞选报告获得了董事会的赞赏,李钢正式从幕后走到了前台——保险行业的舞台前列。他在竞选报告中承诺,在公司整体发展战略总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去实现生命人寿的扩张战略和品质提升,这种熊掌鱼肉兼得的承诺让业界再度瞪大眼睛。

  李氏刀法

  新政,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

  挂衔总经理的李钢上任就快刀出鞘,7月摸底调整,8月落实提高,9月力倡创新,第三季度的一系列举措干脆利落,博得了旁观人士的一片掌声,掌声未落,李钢又拨转马头,左右出击,在和保险经纪大腕江泰联手后,又相继与行业泰斗中国人寿展开合作。此后意犹未尽,他开始把橄榄枝摇向境外,一番纵横捭阖,再保险巨头慕尼黑保险和美国普万里蓝十字、纽约人寿闻讯而来并次第结盟。接着,年金公司和健康险公司的规划开始介入,创新业务渠道的拓展同步展开。刀法之快,难免让人眼花缭乱。快吗?却不仅仅是快!他推行的“354”法则,创造性的重组责权利,刀法显得更为奇巧,而将总公司确立为经营管理中心,分公司设立为销售服务中心的组织构架,对于破除官僚行政化色彩确立扁平化管理,又显得力道沉厚。李钢似乎着意确立新政后的经营作风,用他的话说,就是求新求变求发展。而在他的主刀下,生命人寿的特色化面目也逐步清晰,“特色经营、特色发展、建立特色生命”的主旨思路开始在业内旗帜飘扬。

  李钢的特色化主张在9月份的中国金融论坛中就初露端倪,在那次金融业三驾马车的监管领导几乎都出席的盛会中,李钢发言指出中国保险企业的根本区别在于规模大小,基于富有竞争内涵的特色化则严重不足。言外之意,似乎中国保险行业的竞争还是低层次的,甚至还谈不上竞争。这句有些刺耳的话,在会场引起一阵骚动,可这位擅长从数字和图表中把握奥妙的金融学博士,却不紧不慢的列出一组数据,并顺势提出了管理资产的概念,断言管理资产做大是中国保险行业又快又好的做大做强的捷径之一。他有些不怀好意的笑着说“如果哪家保险公司能够象美国的索罗斯、巴非特经营基金那样有魅力,使公众一提到保险投资就自然想到某个保险公司,那才算富有特色化优势。”说完这句话,李钢还拿自己调侃了一下,“我说过五年不到媒体场合,现在五年过去了,看着这次大会声势够大,就顺便给公司做做广告,也算一种特色化思路吧。”这句话引起了与会人员的一阵笑声。

  李钢的管理资产概念在业内引起了关注,而生命人寿的投资险收益也似乎特意为此作出了完美的诠释。到2006年年底,生命人寿的产品结算利率在市场中脱颖而出,所有在售产品在对外结算利率公告中均以高达3.6%的数值排名市场第一,在理财投资领域顿时引起一片轰动。

  相对于见惯了四平八稳的报告而言,李钢的每一次对外发言都似乎有点刺儿,但这些刺儿都能给行业一些热辣辣的回味,也许他的特色化由此可见一斑。例如面对行业内争相烧钱的广告运动,李钢似乎有点不屑,直言不讳提出保险业的品牌建设核心在于产品和服务创新,烧钱的广告效果是有限的。而对于似乎有些老生常谈的行业诚信,李钢则提出了投保人债权人观点,意即买了保险的就成了保险公司的债主,这让理赔客户在法理上底气十足。但李钢影响力最大的一次发言,则是向监管层提出了9+X建议,期望监管部门打破9+1格局,向第三梯队保险公司多分一杯羹,使第三梯队成为行业做大做强的新动力源,如果这一提议获准,那么行业内的格局将难免有新一轮调整。此后,就在保险公司上市的缤纷礼花中,李钢也不甘寂寞的向监管部门提出了探索中小保险公司上市的可行性建议,这一提议获得了监管层的鼓励。生命人寿俨然成为保险业第三集团军的代言人,而实际上,作为第三集团军排头兵的生命人寿,早已瞄准了第二集团军前列位置的目标,这一点,在生命人寿的战略规划中一览无遗。

  这个战略规划大概最能体现李钢的“野心”,也大约最能合乎李钢的胃口。从李钢视角望去,生命人寿的三步走战略主要体现在公司称谓上,生命的牌子将逐步从“生命人寿”向“生命保险”再向“中国生命”过渡,时间跨度从2007年到2013年,意图非常明显,就是建立业务多元、主体多元的金融服务集团,这意味着,在十年后,中国金融海域中将出现另外一艘金融航母。

  半年新政,在公众面前,李钢的保险角色已经取代了足球角色,熊掌鱼肉的承诺也以超出董事会预期的成绩,为他在2006年的考卷填上完美的分数。

  后记

  没有一只猛虎向往其他丛林,毕竟,只有丛林法则才能主导最绚丽的生命传奇。即使,这片丛林正处于披荆斩棘的拓荒阶段,但最精彩的历史篇章,往往是从拓荒期开始书写。或许因为此,生命人寿才以不一样的激情跨入这片保险丛林,据传,2007年,生命人寿在机构设立上将框定全国布局,新的舞台已经拉开幕布,对李钢而言,这只东北虎无疑有了更为广阔的丛林。

  是的,李钢来自东北,承袭了东北人特有的豪爽大气,为此,或许只有广阔的绿茵场才能容纳他的脾性,但李钢擅长的并非只有足球,长杆小球的高尔夫球运动也是他的拿手好戏,并屡有斩获,可能,大视野中的局部推敲挥拉,才能对智慧有着更多的考验。但李钢也有细腻的一面,在工作之余,他也偶尔把唱片放进播放机,他认为,施特劳斯的《维也纳生命》不光是悠然欢快,如果仔细听,一定还有凝重沉静的一面,生命,不是因为多样化才更动人心弦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