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保险成色大起底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12月28日 15:20 《理财周刊》 | |||||||||
我们无法否认,很多市民都有崇洋的心理。也许正是为了迎合这样一种心理,在保险推销过程中出现了小部分高举“国际化”的营销人员。面对这些“洋保险集团”或是“洋资产管理公司”在国内销售的产品,消费者可要留心那些偷换概念的推销了! 文/本刊记者 陈婷
保险推销拚命打“洋味”牌 “李太太你好,我们是法国AXA保险集团的,现在我们这边有一个很好的投资计划,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来福州路办公室商谈。” 无独有偶,蒋先生也接到类似的电话:“我们是香港上市公司平安保险集团的,我们的产品特别好,请您来听一听。” 蒋先生接完电话有些哭笑不得,他抱怨说,平安不是国内的本土保险公司吗?虽然是在香港上市了,但有必要把自己说得“很国际化”吗? 美国、德国、法国、荷兰……似乎一旦推销的保险产品与这些国家名称挂上钩,就陡然有了几分更为骄傲的姿态,似乎就能凭此将“土鳖”产品比下去,成为天然的“优质品”、“优等生”。于是乎,我们渐渐发现,保险推销这事,最近兴起了一股大打国际牌的势头。 保险产品“洋味道”能移植几分? 不可否认的是,国际成熟市场的金融体制比较完善,国际化的保险集团或资产管理集团运作金融产品的经验丰富、历史较长,品种多样化程度较高,管理上更为规范。可是,这些“洋保险集团”或是“洋资产管理公司”在国内销售的产品,虽带有几分“洋血统”,却也并非地道的、洋味十足的“全进口产品”,而往往是通过中外合资公司的载体,在国内研发设计和销售的,是符合中国法律规范和保监会要求的“国产化”产品。而已经在海外成熟资本市场上市的本土保险公司,虽然在公司组织结构、运作管理上比较透明、规范,但也不能由此直接得出一个“海外上市公司的产品更好”的简单结论。 所以,如果在生活中、投保前碰到营销人员刻意向你突出自己所属公司或产品的“国际化”,大家可就要留个心眼,看看其中的奥妙关系、运作方式,才能把握这“洋味道”到底移植了几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