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2006中国保险:混业车轮稳步前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8日 11:26 金时网·金融时报

  记者 方华

  2006:“全面开放”前夜

  自2004年3月“平安银行”正式挂牌营业那一刻起,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公司便向世人首次勾勒出一个完整的金融混业集团雏形,目前,其旗下已经拥有平安保险、平安产险、平安证券、平安信托、平安银行等一系列子公司。

  今年6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次定调:支持具备条件的保险公司通过重组、并购等方式,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保险控股(集团)公司,稳步推进保险公司综合经营试点,并探索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在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的合作,以提供多元化、综合性的金融保险服务。在今天看来,对集团化发展模式的坚持,不仅使中国平安成为领跑保险业综合经营的“拓荒者”,更使得保险业成为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的先锋。

  另一个富有历史意义的时点是:10月16日,中国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机构投资商业银行股权的通知》(简称《通知》),允许保险机构投资未上市商业银行股权,将持有银行股权5%至10%及10%以上的划为重大投资类别,从此保险业对于银行业的资本渗透,可由单纯意义上的财务投资升级为买银行或兼并银行之类的重大战略投资,“这是监管部门首次对综合经营开绿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副部长魏加宁称。

  另一大占据中国寿险市场半壁江山的保险巨头———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简称“中国人寿”),其董事长杨超在9月初召开的媒体见面会上首次明确表态:不排除将来把银行业作为公司未来经营的主业之一。后据内部人士透露,中国人寿已在公司内部明确,未来三年内保险(包括财险)、银行和证券都将成为公司发展的主业。

  一方面政策闸门渐次打开,另一方面保险巨头频频试水。12月6日,在中国金融业履行入世承诺全面开放银行业的“大限”前夕,《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出炉,并于12月11日起正式实施,鼓励商业银行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开展衍生产品、代客理财、设立保险公司等金融创新业务,这被业界视作金融业综合经营的“前奏曲”。众所周知,在同外资银行展开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商业银行难以仅靠传统的存贷利差收入来生存发展。据悉,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已经向保险监管部门递交了设立寿险公司的申请。此前由中国银行全资控股、1992年7月于香港设立的中银集团保险有限公司,截至2005年底已经拥有6家分公司和中银集团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中银保险有限公司两家全资子公司,一直着手于实践及经验的积累。

  “金融业综合经营尤其在今年以来呈现出加速趋势。”魏加宁表示,要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与国际银行业全面对接,开展综合化经营试点,监管部门正在研究商业银行开展综合经营的总体思路,一方面支持商业银行开展银保合作或投资设立保险公司,一方面支持国内保险资金投资入股商业银行,由此迫切需要建立金融监管的协调机制。

  全新挑战:监管协调机制

  "应对综合经营,金融监管存在四难,即法律条款难以操作,履行职责难以到位,部门之间难以协调,监管信息难以共享。"魏加宁指出,自2000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来,我国金融改革在多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但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迟迟未能建立。综合经营的大势所趋与监管协调机制的尚未建立,可以说是目前较为重要的一个问题。

  业界普遍认为,当综合经营成为大势所趋,对保险公司来说,风险控制好的企业是好事,风险控制差的企业则是坏事,因此好的企业亦会发展更快,但是,这给分业监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方面综合经营趋势仍然在我国缺乏法律控制的状态下进行,另一方面,先行的分业状态已经存在,分业监管体制刚刚确立,现有阶段,监管部门对于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方面存在着高度共识。"魏加宁认为,因大量金融风险的防范、化解、处置和协调工作主要由地方层次承担,因此不仅要在中央部门间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而且要在地方层面建立起来,不仅在各单位领导间协调,还要在下面司局级、处级等多层次实际操作人员之间建立起来,"应当说,一个协调机制不是简单建立一个实体部门就能够解决问题,在现有的分业监管体制下,理应建立一个多层次、立体的协调机制。"

  不可否认,从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意义来看,多元化综合经营模式将有助于促进金融控股公司内部的业务互动,产生较大的协同效应,更有助于分散经营风险,但这离不开有效的监管。魏加宁建议,首先要加强监管政策领域的协调合作,借助经常化、程序化、有实际决策内容的制度安排来解决分业监管中的政策协调与配合问题;其次要加强保险资金运用领域和金融创新领域的监管协调,并加强金融监管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根据新颁布的《指引》,监管层明确将对金融创新遵循"规范和发展并重、培育市场和防范风险并举"的监管原则,积极创造有利于金融创新的制度和法律环境,推动金融创新产品与服务市场的培育和发展,鼓励经营审慎的银行开展创新活动,强化持续性监管,注重全程的风险控制。

  面对综合经营趋势,监管层态度也已明确,鼓励商业银行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开展证券、保险等综合经营业务,但合作原则是"依法、防范风险、市场、自愿",并表示继续加强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沟通与协调,对金融发展和创新中出现的问题三方将通过联席会议和经常联系机制互通信息、充分讨论和协商解决。

  "银行系保险":未来最大挑战?

  "现在保险公司最大的挑战是未来银行系保险公司的出现。"某寿险公司高管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些在全国布局得较为成功的银行,一旦成立保险公司,其网点布局、客户资源、资本金规模优势将十分突出,尤其对小型保险公司的冲击更大,即使对大中型保险公司,市场份额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自12月11日起实施的《指引》,鼓励商业银行在资本充足率、公司治理结构、内控制度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达标的前提下,开展衍生产品、代客理财、设立基金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创新业务。"银监会将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简化准入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同时加强持续性监管,注重对新业务整个流程的风险控制。"这是监管层的明确思路。

  显然,保险业对于银行的股权投资活动早已是风生水起。除早前平安银行挂牌营业以外,今年下半年以来,中国人寿在中兴证券、兴业银行、中行及工行上市和广发行重组等银行、证券领域的股权投资活动中,出手频频,从参股新上市银行到参股未上市银行,进而从参股区域性银行到参股全国性银行,重拳出击背后离不开监管层的大力支持。相比之下,目前平安更多的是控股区域性银行,如果控股一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的心愿能够达成,将更有助于其综合经营架构的进一步融合。

  "不难想像,没有哪个行业像银行股那样给保险资金带来更大收益,现在是低价收购银行股的最好时机。"前述高管人士指出,保险机构一旦占据垄断势力,便会急于购买银行股权,除了可获取可观的财务投资收益以外,险企更希望通过参股或控股关联度较大的银行来从战略上布局混业经营架构,从而应对来自未来"银行系保险公司"乃至"银行系金融控股公司"的挑战。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