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境外投资有章可循 保险业风险防范能力究竟几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2日 17:42 金时网·金融时报

    FN记者  张兰

  对内地庞大并且还在快速增长的保险资金而言,参与资本市场不仅为行业创造收益、消化目前内地银行体系过剩的流动性,而且通过投资境外,更可以平衡资本流动,减缓人民币升值压力。”

  12月21日,就在中国保监会正式公布《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当日,业内分析人士作出了上述反应。

  2000亿元资金“蠢蠢欲动”

  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拥有百亿美元资产的保险机构,一直是境外资金运用领域中不可忽略的一员。目前我国保险业的总资产已经突破1.8万亿元人民币,如果按照新办法中15%的上限规定,预计将有2000多亿元人民币的保险资金涌入国际金融市场。

  如此庞大的资金汹涌而出,资本市场必然会因势而动。然而,尽管该办法对于资本市场的冲击不容小觑,但是相关部门前期的“铺垫举措”早已让该办法的出台没有任何悬念。

  早在2004年,保监会和央行就联合发布了《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允许保险自有外汇资金投资境外银行存款、债券等一定范围的金融工具。2005年6月,保监会又宣布,允许保险外汇资金投资中国企业境外发行的股票,将投资方向逐步推向高风险资产。今年5月,QDII制度正式出台,允许银行、基金管理机构、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以公司名义或代表客户进行以外币计价的海外投资。6月,国务院发布被称为保险“国十条”文件,明确指出在可控的前提下,鼓励保险资金直接或间接投资资本市场,逐步提高投资比例,开展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和创业投资的渠道,以及支持保险资金参股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支持保险资金在境外投资。

  破局“长短错配”

  保险“国十条”的这些意见为保险资金运用的渠道和范围打开了“蓝海策略”的大门。并且,就保险业的现状来看,资产投资渠道极为有限,国内固定收益产品的收益率近年来也一直很低,因此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的内在需求日益强烈。

  然而,市场反应有时候并不完全听从政策制定者的指挥。某业内人士告诉记者,QDII制度推出半年来,虽然外管局批出的投资额度超过100亿美元,然而银行QDII和基金QDII所接获的投资者认购,却极为冷清。

  中国保监会副主席李克穆日前表示,长期以来,我国在资金运作方面存在匹配上的不合理问题,银行业有不少钱“短钱长用”,而保险却是“长钱短用”。将保险资金错配到短线的项目上,无法发挥它长期性和稳定性的作用,实际上隐含着一种风险。李克穆坦言,随着保险资金使用渠道的拓宽,保监会“越来越感到防范风险的重要性”。

  风险防范任重道远

  近年来,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迅速拓宽,用作银行存款的保险资金比重已从70%至80%下降到30%左右。在不久前中国银行发行A股时,保险资金占据整个资金量的23%左右。工商银行发行A股时,保险资金也占了近三成,成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但是,对于中国保险业而言,资金境外投资仍是一个陌生的领域,海外市场中不仅包含政治、文化、汇率等风险,我国保险业也存在人才储备单薄、国际资本市场投资经验欠缺等“软肋”。

  正如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所言,随着保险业投资渠道的进一步放宽,保险资金将开始涉足许多全新的领域,而新的投资渠道就意味着新的风险。

  值得庆幸的是,对于这样的风险,保险机构的高管们已经开始冷静分析。如下的一些观点也许颇有代表性——“政策给足了,投资渠道也相应增多了,现在问题的关键在于保险公司自身的运作水平与风险控制能力。”“保险资金境外投资主要是市场风险,包括利率、汇率、商品价格等风险。不过,最大的风险是不了解国际投资工具的性质,不能估计持有的仓位在不同市场下的潜在风险……”

  保险资金运用的多元化,相信是我国保险业未来经营和资产管理的核心方向之一。虽然诸多风险存在,但境外投资是保险业必经的成长之路,只有主动应对,才能提升风险管控能力,从而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获得收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