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郝演苏:保险业的开放力度不如银行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4日 13:50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作者:梅柏青

  郝演苏 国内著名保险专家,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教授。兼任亚洲及环太平洋地区保险学会常务理事、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北京仲裁委员会保险仲裁员。被认为是目前活跃在我国保险领域的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学者。

  采访手记

  郝演苏被评为“2005中国保险业年度人物”。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这样评价了他:“郝演苏,一位立场坚定的保险专家。他总是语出惊人,在大家为中国保险业的欣欣向荣大声喝彩时,他却时时刻刻为中国保险业敲响警钟。”

  采访他是通过电话进行的。在中国入世5周年之后,人们关注后过渡期的保险业开放脚步还会加快吗?郝演苏教授在电话那头又是语出惊人:合资制度的缺陷是可以调整的,保险业还有进一步开放的空间,有竞争才能发展,我们必须创造条件让外资能够把更多看家本事拿出来。语气斩钉截铁,非常激动。他说,“我不隐瞒任何观点,我讲实话。”

  还记得前几年,郝演苏完成了对2003年中国保监会统计数据的分析,认为稚嫩的中国保险业跨越性地选择了大面积卖出理财型保单,造成保险业产生大量泡沫。他得出结论“泡沫是30—40%”,保费增长只是表面繁荣,“关键是老百姓没有得到有质量的保障。”他向中国保监会的上书引起舆论一片哗然。

  2004年,他组织学生做了一次航意险假保单的抽样调查,竟然发现一半多保险公司没有收到底单。郝演苏曝出了“手写保单不保险的黑幕”。保监会迅速行动,发出通知要求彻底灭绝“手写保单”。

  那段时间,郝演苏成了公众人物。普通老百姓真正认识了郝演苏。一位学者的言行能博得大众如此喝彩,我想是他致力于维护老百姓的利益,同时也是从另一角度在助推中国保险业的真正成长。

  对话

  外资没有真正发挥

  记者(以下简称“记”):入世5周年了,想请您评价一下保险业的对外开放,12月11号以后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

  郝演苏(以下简称“郝”):不会有太大变化。实际上保险业比银行、证券业开放得早,我们在2004年底就取消了地域限制,允许外资保险开办个人健康险、团体险、养老险。但是现在有一个很大的限制,外资寿险进入中国必须采取合资的形式,而且股份不能超过50%。实际上这是我们5年前入世时的规定。

  记:但是保监会前不久有个说法,保险业是中国金融业中开放最早、开放力度最大的行业。

  郝:我不同意这个说法,保险业的开放力度不如银行业。比如银行的市场开放,外资可以选择合资或独资,可以选择本地注册法人银行。合资、独资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营运形式和股权结构也应该有不同形式,这才符合《公司法》。为什么外资财险可以独资,做寿险只能合资?现在我们寿险市场上的外资公司(除友邦一家外)都是合资公司,双方对等持股50%,董事长都是中方,外方负责经营管理。

  记:这种安排是否出于市场保护的考虑?

  郝:外资对我们并没有造成威胁啊。你看外资保险在数量上已经超过中资公司,但目前市场份额只占6%左右。保险业包括内外资的总资产也才1.8万亿元,相当于一个交通银行的资产,占全国金融业总资产的4%左右。外资保险对市场的影响力没有真正形成。

  记:海外成熟的金融市场,这一比例是多少?

  郝:一般在20%左右。

  记:这说明什么?

  郝:中国的市场太大,有进一步开放的空间。

  记:当初规定或者是希望以市场换技术?

  郝:是。但是市场能换来技术吗?因为没有限制合资对象,外方选择的基本上是非寿险业的国有垄断企业,如中石油、首钢、国家邮政局等等。这种合资存在制度缺陷,我形容是“两人绑着腿跑”,外资能放开手脚向中国市场输入资本和技术吗,入世后它也没有义务给我们培养人才。再一个就是造成不平等竞争。比如中意人寿中方股东39万退休员工的那笔大单,保费就200亿元人民币。所以我说合资形式表面上为了保护本国寿险市场,实际上对市场是一种束缚。

  记:中外保险怎么角逐下一个五年,后过渡期会开放这个限制吗?

  郝:所以需要保险业加大开放力度。我想等待的时间应该不会太长,因为外资并没有真正发挥。这是未来5年的市场的焦点。

  记:如果允许外资成立独资的寿险公司,会出现什么情况?

  郝:外资股东会收购中方的股份,市场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空间,百姓也能享受到更好的服务。其实与合资相比,中国更需要外资独资的寿险公司,要让外资保险把更多看家本事拿出来,把“原汁原味”的管理经验和理念不受影响地带到中国来。比如,美国友邦带来的个人行销模式,至今在全国效仿。我还没有听说哪家合资公司带给中国保险市场耳目一新的东西。

  中资只能在竞争中学习

  记:国内市场几大中资巨头份额一直遥遥领先,中小保险面临很大压力,未来几年中资公司是怎样的竞争形势?

  郝:现在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太平洋保险、平安保险,占了80%左右的市场份额。今后一段时间,中资的寡头垄断现象还将严重,中国人寿、人保、平安海外上市后,它的偿付能力没问题了,几大保险巨头会越走越好,但是中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并没有形成。我们还是单纯的“模仿”,市场细分不足,大致相同的销售渠道、险种和客户群,看起来竞争激烈,实际上很多保险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记:明年的热点是保险公司上市,中国人寿、平安保险都将回归在国内A股上市,郝老师您怎么看?

  郝:这是应该的,必须的。中国最好的3家保险公司都在海外上市,海外并没有它的客户,这种状态对国内的客户不公平。

  记:而且国外的投资者赚得很好。

  郝:对。它的利润是中国客户创造的,国内投资者为什么不能分享它的成长成果。再一个,国内的客户还可以通过购买股票来研究它,对它的产品、服务有更好的监督。

  记:目前中资保险业最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郝:风险控制,偿付能力,人才培养、专业化等等。为了迎战外资,我们5年维持了30%的增长,本土公司膨胀太快,像是鳄鱼吃大象。成长快是好事也是坏事,关键基础要稳,否则风险是多方面的。比如这几年整个行业处在浮躁状态,市场“以保费论英雄”,人寿保险的主营方向发生严重偏差,盲目跟随国外市场的投资理财产品,加上宣传中有一些误导,引发了很多退保纠纷和行业诚信度问题。

  记:记得前两年您上书监管层,提出了让业界震惊的分红险“泡沫”,现在我们该怎么看哪一类理财型产品?

  郝:我举个例子,前几年理财分红不足1%,低于同期人民银行的一年期储蓄利率,显然分红情况不能满足老百姓的心理预期。看一下我们的股市就明白,前几年在资本市场上根本就不具备大做特做理财业务的环境。其实国外是在传统的保障型产品基本饱和的市场下才转向理财型产品的,我们刚刚解决温饱,中国老百姓的第一张保单应该是保障型的,而很多人往往是理财型的。这就是把不该卖的产品卖给不该买的人,不是说我们不能做理财业务,有一些高端客户,但是你得给消费者说明白。

  记:这个教训是很深刻的。

  郝:市场开放我们得到的更多是观念的进步,这点对中国保险业和消费者是更大的东西。中国保险业要走得更快,只能在竞争中学习,包括学习外资公司的服务表现,市场细分,他们对产品的管理态度。中国的市场那么大,保护只能带来落后,我还是那句话,只有加快开放力度,让外资公司放开手脚和我们竞争,可能对中国保险业,对中国老百姓才是真正的福音。

  观察

  警惕外资的隐性控制

  2006年12月11日,这个时间点承载着诸多标志性意义——根据入世承诺,除外资财险不能经营第三者责任险、外资设立寿险公司必须合资且持股不得超过50%等限制外,中国保险业基本实现对外开放。对于国内保险业而言,它是一个节点,更是一个起点,意味着保险业迎来了新一轮扩张、新一轮竞争。

  5年前,中国入世谈判最艰难的部分是保险,而且中国入世谈判最后的一个堡垒也是在保险的领域里面完成的。当时从这种态势来分析,人们认为中国入世保险市场的竞争很快将进入白热化的状态。但与此同时,国内保险业却还有很多方面没有准备好。这无疑给国内保险公司的调整,增加了更大的压力。

  中国入世5年后,外资寿险仍坚持合资和持股不超过50%限制,可能是源于寿险行业特点的考虑,由于寿险保单常常是几十年的交费期限,本身集聚有大量社会资金,与一国的经济安全有着较大的关系,因此,中方需要做到对市场开放进程的有效监控,当然也希望采取合资形式更快引入技术,培养人才。这是不是意味着在中资寿险公司拥有一定的竞争能力之前,外资进入50%的限制可能不会放开?

  郝演苏提醒,入世5年来,外资寿险进入中国保险市场有三种路径:一是设立合资保险公司,目前,中国市场上外资(合资)保险公司达到44家,所涉及外资直接投资金额116亿元。二是以参股的方式进入国内保险企业,他们想的是与其内耗组建合资公司,不如以接近25%的参股比例先投资一家成长性好的中资保险公司,目前外资参股中国保险企业总量的20%,投入的资本在110亿到120亿。三是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三家保险公司海外上市,外资持股投入了158亿元。

  这意味着真正的市场准入并非外资惟一的进入途径,通过第一种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的趋势正在减弱,而后两种方式的资金规模明显超过前者。

  从公开资料可以看出,平安集团的第一大股东是汇丰银行,新华人寿的第一大股东是瑞士苏黎世金融集团,泰康人寿的第一大股东是瑞士人寿……以第一大股东身份,外资保险机构已经在这些中资保险公司的营运发展中拥有相当大的话语权。

  这些外资保险的发力不容小觑。郝演苏说,我们不能忽略了外资利用略低于25%的股份隐性控制中资保险公司的事实。他们通过隐性渗透“用时间换空间”,在我国保险市场政策环境进一步开放的时候,就可以实施溢价策略收购部分中资股东持有的股份,从而达到真正掌控参股企业的目标。

  据统计,过去五年外资保险机构在中国市场的市场份额大致是5%,但事实上,“如果算入上述隐性资本,外资的市场份额可能已经是10%甚至20%。”所以郝演苏提醒国人,警惕外资对中国保险企业的隐性控制。

  开放并不必然导致风险

  外资扩张大势背后难掩中资保险焦急心态。但是不管是直接的市场进入或者是隐性控制,后过渡期中外资的真正博弈已经不可避免。但是仔细分析,外资保险巨头不太可能在短期内赢得中国市场较高的占有率,尤其是在非沿海城市,中资保险的市场份额仍然难以撼动,尽管外资整体资本基础更强、服务更好。

  在加入WTO前,中国的保险市场被描绘成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从中国目前的人寿保险市场来看,全国人寿保单持有量不到10%,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略高,但是也依然小于40%。而目前全世界寿险保单覆盖率的平均水平为150%,最高的日本接近600%,中国台湾地区超过230%,中国香港也已经突破100%。

  郝演苏的说法是,保险业目前的总资产1.8万亿,仅占全国金融业总资产的4%,说明目前保险对中国人的保障程度还是很低的,中国保险业还是一个年轻弱小的行业,寿险市场的前景可以说相当广阔,目前中国强调建设

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的核心就是医疗、养老等保障,因此保险市场的发展前景看好。

  但是潜在的市场与现实的市场毕竟是两回事。从业界认可的数据来看,目前有20%到30%的中国城市人口有能力持有人寿保单,但是从现在10%保单持有量提高到20%、30%,中国寿险市场的保费收入将比目前翻上3—4番,这不仅要努力加大新客户的开发,还要加上老客户的深度挖掘与拓展,因为即使是城市人口,持有保单的单均保费支出非常低的。国际保险巨头涌入中国,实际上是共同培育和做大这个市场。

  所以从长期看,我们的机遇大于挑战。凭借发达国家培育保险市场的经验,我们可以少走弯路,少付代价,迅速缩小差距。而外资保险带来的竞争,更有利于我们垄断的保险体制向现代保险体制转变,促使保险业提高服务水平。外资保险大举涉足中国市场的同时,带来大量的保险品种,如物价指数定期保险、失业保险、信用生命保险、高风险等保险,推动中国金融市场向国际市场靠拢。开放并不必然导致风险,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生过金融因为被别人控制导致的风险,我们先期开放的其他行业如此,保险业也不例外。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