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控全面升级 屏蔽保险跨行业投资风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9日 02:23 证券日报

  日前,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强保险资金风险管理的意见》——

  □ 本报记者 饶婷婷

  在保险资金投资大门一扇扇打开之后,保监会酝酿已久的风险管理体系也开始现身了。伴随着保险业与银行、证券等行业的互相渗透,保监会对保险资金投资也已经从简单的“超比例、超范围”管理上升到了对“跨行业、跨市场”风险的管控。

  “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是在《意见》出台的新闻发布会上被保监会提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它不仅是保险资金风险管理的理念,也标志着保险资金管理迈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与事后的风险控制不同,全面风险管理是自始至终,贯穿各个环节的,需要从制度、机制、技术、方法等各方面来把握。”

  根据《意见》要求,实施全面风险管理,要改革资产管理体制,建立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建立专业管理支持体系。保险公司必须设置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负责拟定资产管理政策,调整资产战略配置,制定投资管理指引,按照市场原则选择专业管理机构,同时建立专业管理机构绩效考核机制。

  推行资产负债管理也是全面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机制,要求根据不同保险产品负债特性,确定资产管理的最佳组合。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投资产品和保险产品的设计上衔接。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也要主动参与到保险产品的前期设计中,协助保险公司开发新型保险产品,防范保险产品的定价风险。

  另据透露,近期,保监会还将陆续发布债券类投资工具信用风险评估指引、资产管理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办法、交易对手风险管理办法等有关风险管理的政策。逐步完善保险资金风险管理体系。

  时机已到

  选择这一时机出台风险管理政策,保监会也是用心良苦。

  随着保险资金投资领域的不断拓宽,面临的风险也不断升级。在保险资金投资仅限于银行存款和国债时,金融市场的起伏对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几乎不产生影响。可是在允许保险资金多渠道投资的情况下,资本市场牵一发而动全身,风险的传递必须加以重视。当前,保险资金已获准投资商业银行股权,其对银行的股票也青睐有加,在综合经营的趋势下,银行与保险的关系日渐亲密,必然产生风险的共振,如何确保资金的安全,也是监管机构在合作的同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对于当前的资产管理工作,保监会认为“根据普遍检查的结果,目前的情况下还是可以的”,并且表示,“政策的出台是长时间思考论证的结果,而非因一时一事做出的决定。”

  风险不断升级,风险管理也不再被简单的看作是成本支出,而逐渐成为“利润的来源”。对封闭式基金的投资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例证。保险资金2000年投资封基,2005年封闭式基金平均折价率曾经一度超过40%,直至今年才实现整体盈利。截至9月底,保险资产已有1.8万亿,保险资本的运用余额为1.65万亿,并且随着保险公司逐步上市,资金运用的压力不断加大,从保险资金投资利润角度考虑,也应及时推动开展全面风险管理。

  责任与压力“下放”

  “监管者的职责是制定规则、依规监管,防范的是系统性风险,企业的职责是依规运作,自主投资、自担风险,防范非系统性风险”,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在《意见》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指出。这种明晰职责范围的态度贯穿政策始终,监管者将责任与压力一同“下放”给了保险机构及其管理者。

  《意见》规定,保险公司董事会对保险资金风险管理负有最终责任,保险机构要严格责任追究制度,落实各个环节责任人及领导的责任,对违反程序的行为,不论是否造成损失,都要严加追究。与此同时,《意见》还引入了首席风险管理执行官制度,设立了与首席财务官、首席投资管理执行官并列的首席风险管理执行官。首席风险管理执行官定期向董事会报告情况,重大风险隐患还需要向保监会报告,不能兼任首席投资管理执行官或主管投资管理的高级管理人员。

  管理者的压力不仅在此。保监会副主席李克穆在正在召开的第二届北京国际金融博览会上还表示,下一步保监会将推出分类监管,对风险防范比较好、管理比较先进的保险公司给予宽松的政策;对于问题公司将强化监管,可能会限制经营或资金运用等。这种奖惩分明的策略无疑是在向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工作“施压”。

  监管者“施压”其最终目的还是要建立保险机构的内控制度。监管不可能事无巨细,只有在公司内部形成“分工明确、独立制衡”的机制,明确投资操作流程各个环节、有关岗位的衔接方式及操作标准,才能有效防范风险。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