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查询:

全新的管理机制:保险资金全托管棋至中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7日 09:35 金时网·金融时报
FN记者 方华 目前倡导的资金全托管,是从承保业务开始,由客户交纳保费,到中间资金流转,再到资金投资去向,全部进入第三方托管账户,逐步实现保险资金的全过程和全金额托管。这对保险业意味着一项全新的管理机制,是推动保险资产管理规范运作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   “今后所有的资金会先集中到中国银行,由其全面托管,按我们的需求和特点处理投资,并进行专业的资金管理。”9月25日,在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银行”)与中英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英人寿”)举行的资金托管暨全面业务合作签约仪式现场,中英人寿总裁张文伟笑称,双方这次以“总对总”的方式进行合作,已经从原来代理销售银保产品为主拓宽到网上银行、电子商务等业务,但双方合作最重要的“升级”在于,中国银行将全面托管公司的可投资资产,包括基金、债券和银行存款。   作为一家成立仅3年、2005年保费收入达到8.8亿元、位居所有外资寿险企业第四的中外合资寿险企业,中英人寿此次“觅得”中国银行作为资产托管银行,用意非常明确:既可依托中国银行先进的支付结算手段、投资工具和网络优势来提高资金运用的效率和效益,又可通过引入“第三方独立监管”机制来完善资金归集管理制度,从源头上控制资金运作风险,并提高自身的公信力和竞争力。   而根据保监会《关于开展保险资金托管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大部分保险公司首先应开展全金额托管,实行第三方独立托管,待积累一定经验后再实行全过程托管。按保监会计划,到2006年底前逐步扩大全金额托管的试点范围,基本覆盖到已经开展业务的保险公司,同时组织部分保险公司开展全过程托管工作,最终的目标为争取用3年左右时间,初步完成保险资金全过程和全金额托管机制建设这一任务。   为确保保险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引入“第三方独立托管”,是国内保险业一项全新的资产管理方式和制度安排。市场早有预言,对比其中早已步入托管“正轨”的股票资产,多以债券、银行存款和基金形式存在的保险资金托管权,因其资金总量的不断增长,势必引发包括商业银行在内具有“第三方”托管资格的机构展开争夺。   钟情“托管权”   近日,据保监会有关人士透露,目前已经开展股票投资业务的20多家保险机构,已经全部就股票投资资产进行了“第三方托管”,而参与全金额托管试点的保险机构,目前已经达到了30多家,其中托管银行集中在已经具备资格的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招商银行五家银行机构。   目前来看,要覆盖到所有已经开展业务的保险公司,保险资金的全金额托管业务,仍然是棋至中盘。   2004年下半年,中国银行因与中国人保资产管理公司签订托管协议而成为国内首家为保险资金提供专业托管服务的商业银行,中国人保资产管理公司因此成为首家完成资金托管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其后,中国人寿与工商银行签订了《全面业务合作协议》,保险资产托管列入新增内容。2005年11月8日,之前已将股票资产交由工商银行托管的华泰财产保险公司,与工商银行签署了《保险资金全过程全金额托管协议》,使其成为保险资金全过程全金额试点的首家保险机构。   显然,保险业巨额的资金沉淀,能有效缓解银行的存贷比压力,并通过同业拆借和上存央行带来利差收入。当具备“第三方”托管资格的商业银行与保险机构就托管协议、资金划拨、会计核算、资产评估和差错处理等方面达成一致并签订托管协议后,托管银行将提供资金清算、资产保管、会计核算等中间业务的服务,从而构成托管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保险机构客户资源的积累,有助于商业银行拓展保险以外的其他金融业务,上述因素都使得商业银行对保险资金托管业务“情有独钟”,纷纷加强托管业务的机构设置,并拓宽托管范围。   作为一个机构投资者,保险公司的投资方向犹如一个“风向标”。在目前商业银行不断拓宽资金托管范围的新形势下,不排除保险资金投资的项目(企业)亦是银行的信贷客户,银行会因为关注这项业务同时关注到企业的经营状况,实际上成为一种相互监控的手段。   新管理机制   截至今年6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到15808.34亿元,较年初增长12.17%,其中,银行存款达到5667.31亿元,债券投资8657.76亿元,股票投资434.73亿元,均较年初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证券投资基金为782.68亿元,较年初下降29.30%。面对承保利润空间愈益缩小的现实,快速增长的保费收入和资金总量使保险资金运用形成巨大压力,更使得资产管理和资金运营监管面临更大的挑战。   “不同的资产类别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其监管方式也不尽相同。”据保监会资金监督部有关人士指出,目前倡导的资金全托管,是从承保业务开始,由客户交纳保费,到中间资金流转,再到资金投资去向,全部进入第三方托管账户,逐步实现保险资金的全过程和全金额托管,这对保险业意味着一项全新的管理机制,是推动保险资产管理规范运作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   保险资金管理正面临着新的市场环境、管理体制、投资渠道和交易对手,而与此同时,资金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投资管理经验不足。当前经济形势对保险机构防范境内外市场运作、多币种投资风险提出了更高要求,国际上大部分保险公司和金融机构已普遍采用托管机制,为防范保险资金多账户、多层次管理和资金出口较多导致的潜在风险,建立保险资金托管制度,可以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控制保险资金的在途风险,增加管理的透明度,实现保险资金投资决策、交易执行、资金清算、会计核算、风险监督等职能的相互独立和隔离。   托管者的“中立”角色   “只要是使用别人的钱,按照现行法律和国际通行的金融法则及商业原则,需要引入第三方账户的独立监管,根据双方指令实现现金的收付。”据国家开发银行某分析人士指出,对于保险公司所有投资行为所造成的现金和存款差异,托管方都要起到监督的作用,如债券交割等交易发生所导致的金额变化,这都是托管者最基本的职责所在。   “为避免道德风险,的确需要这种相互监督的机制和防火墙,这犹如‘第三只眼睛’,多了一道监管的门槛。”该人士称,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要求托管方保持“中立”的角色,不能一味地迎合利益给予者,以避免出现所谓的“代理人现象”。   不可否认,随着监管制度的完善和这一新资产管理方式的引入,作为托管银行,如何根据一定的流程和制度安排真正起到有效监督的作用,实现监管到位,并切实履行好资金托管职责,并非易事,尤其在当前,这项全新的管理制度,仍然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但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托管方需要严格恪守“中立”角色,才能真正起到防范风险、杜绝大案发生的作用。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