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保险 > 正文
 

我们对强制险公共决策的质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2日 03:28 经济观察报

  本报评论员 文平

  7月1日,乳名“强制险”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在七嘴八舌吵了两年之后,终于以国务院行政法规的名义,不容分辩地走进1亿多车主的生活。再过三个月,没有购买“强制险”的车主,将面临被“法办”的危险。车主的“不幸”,正是我们每个可能会成为受害人的公众的“大幸”。我们对中国第一个国家法定险的诞生表示欢迎,却对它分
娩前后的公共决策,多有质疑。

  我们不知道,6月份被公诸于众的“强制险”基础费率究竟是如何制定的?我们知道,基础费率决定权下发给了保险公司,保监会只负责审批。我们还知道,“强制险”分家庭自用车、非营业客车、营业客车、非营业货车、营业货车、特种车、摩托车和拖拉机等八大类42小类车型,保险费率各不相同。我们当然还知道,《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基础费率表》中,6座以下家庭自用车,保费定为1050元;6座以下营业出租车,保费定为1800元;10吨以上营业货车,保费定为4480元;50~250毫升摩托车,保费定为180元。但是,我们“知其然”却 “不知其所以然”。我们不知道,保险公司依靠什么样的历史数据,又依据什么样的公式,把基础费率准确计算到十位数?

  我们不知道,保监会在审批保费费率的时候,有没有聘请“有关专业机构进行评估”?有没有“举行听证会听取公众意见”?我们注意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论及“机构评估”和“公众听证”时的措辞,是“可以”,而非“应当”。换言之,保监会可以聘请专业机构评估,也可以不聘请,可以听取公众意见,也可以不听取。我们无法确切地获知,是法律的疏漏让保监会钻了空子,还是他们发自本心地认为,根本就没有这个必要。反正,我们没有从媒体上获悉任何专业机构的评估意见,也没有看到或者听说公众参与听证会的场景。如果在基础费率的确定上,专业机构和公众真的缺席了,那我们不得不对此深表遗憾。保险费率关乎1.3亿车主的利益,他们没理由对此漠然置之,公众也不会无动于衷。贪图市场机制下的优质的服务和管理,我们的法律才将费率的制定权交给保险公司。既如此,为什么《保险法》和《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又要求保监会对“强制险”的保险条款和费率,进行合规性审查?答案就在于社会公众利益。

  我们也不知道,“总体上不盈利不亏损”的“两不原则”将怎样得到遵循?现在,人们怀疑“两不原则”只能兑现一半,它不会“不盈利”的,它非但能做到“不亏损”,甚至还有可能牟取暴利。我们并不认为这样的怀疑,是“度君子之腹”的“小人之心”,因为官方披露的信息,让我们无从得知盈亏点在哪里。我们盼望保险公司集体站出来,给我们算笔账,告诉我们八大类42小类、1.3亿车辆可以收取多少保费,他们预计的赔偿又是多少。去年,我国大约发生交通事故45万起,死亡人数将近10万,受伤人数逾46万,直接财产损失18.8亿元。不用计算机,凭借小学学过的算术,他们就可以按照“死亡伤残赔偿5万元,医疗费用赔8000元,财产损失赔2000元”的最高限额,较为精准地计算我们的怀疑。

  我们还不知道,《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试图凸现的人文精神,会否被“强制险”的鲁莽实施所贬损?明确宣示生命权大于路权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让我们在立法思想上看到了从偏重保护机动车到保护行人的变革,使我们在归责原则上看到了从过错原则到无过错原则的转向。此外,它还创造了同时对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实行“无过错责任”的世界先例。就我国交通事故赔偿的实际而言,无论保监会系统的官员、保险公司的职员怎么鼓吹《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的伟大,我们都不反对,我们反对的是,“强制险”保费中或许蕴含着的强盗逻辑,最终将使立法背离善良的初衷。

  我们不知道,我们的质问是不是“莫须有”,但一定不是“欲加之罪”。我们不是为了质问而质问,我们厌恶一切没有意义的口舌的战斗。我们大声发问的意旨,无非是希望关乎公共利益的“强制险”,能以公开、科学、民主的方法,赢取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回归

社会保险的本位。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6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