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保险 > 正文
 

农保15年 成为乌托邦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6日 16:17 《财经》杂志

  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农保)目前已陷入重重困境。

  6月26日出版的最新一期《财经》杂志以封面文章的形式详细报道了农保的来龙去脉以及深刻教训。

  报道称,根据当年国务院领导决定,民政部负责农村(包括乡镇企业)养老保险工作。
1991年6月,民政部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并在山东省、江苏省试点。1993年后,农保逐步推广到全国各地。根据《农保方案》,农保由政府主导,以县级为单位实施;农民个人交费为主,集体给予补助,个人和集体的交费全部进入个人养老基金账户。农民达到退休年龄(即60岁)后,可按照个人账户的积累额领取养老金。农民的交费分十个档次,月交费最低2元,最高20元。

  农保在中国农村的推进并不缓慢。1997年农保发展到高峰,积累金额140亿元,全国参保人数超过8000万,试点县达到2000多个。虽然名为实验,但其覆盖面已经达到中国农村的10%左右。但就在农保高歌猛进时,巨大的财务风险也在悄然聚集。

  农保于上世纪90年代初启动时,正值

中国经济周期处于高通胀阶段,最初以非专业方式承诺的计息标准和增值收益必然地偏高。随着1997年中央银行多次降息,农保基金的支付风险显著增加。事实上,当时的国家计委、财政部等部委对农保如此大规模推进,一直存有不同意见。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来临。预警声声中,中国国内的金融风险控制和金融秩序整顿也被提上日程。当年11月,国务院成立12个金融秩序整顿小组,保险业为其中一组,“农保”则被列为保险业整顿的第三专题组。此番整顿由财政部牵头,国家计委、民政部、人民银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等部门参加,从清理农保基金入手,调查基金收支和管理问题。很快,农保基金最初设计的缺陷暴露无遗,支付风险已相当显著。

  国务院领导很快有了初步结论。1998年8月3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对整顿保险业工作小组上报的《对农村养老保险的不同意见》做出批示:“农村目前尚不具备普遍实行社会养老保险的条件。”两天后,时任总理朱镕基对同一份材料做出批示:“农村实行社会养老保险不具备条件”,“要逐步过渡到商业保险”。

  此后,最初由民政部牵头进行的农保进入徘徊状态,至1999年后基本上停止发展新业务。同时,中央决定对已有的农保清理整顿,逐步收缩。但由于已经进行的农保实验涉面广、涉人众,执行机构几经变迁,由谁承担已有成本一直难有答案,目前许多省份的农保陷于“民政不管,社保不接”的尴尬境地。全国310亿元农保基金分散在1900个县市。由于管理体制不顺,省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对县市农保工作缺乏有效监管,农保基金近乎失控。

  《财经》指出,早期农保实验面临失败,表面上看是管理体制的问题,本质上是严重的制度安排失误。

  “现在反思,首先是主管部门操之过急,推进太快,技术支撑和管理都没有跟上。其次,当时金融风险比较高,农保宣传不当,承诺的回报过高,利率风险、支付风险客观存在。再就是管理队伍和监督机制不健全,政策制定者和经办者没有分开,国家如何给予政策支持也不明确。”劳动保障部农保司司长赵殿国对《财经》记者回顾说。

  学者们进一步指出,依据1992年《基本方案》推进的农保不无善良愿望,但在推进方式、筹资手段、管理模式、增值手段上都带有强烈的计划体制烙印,完全忽略了市场原则和现实可操作性,其结果恰使理念上“人人交钱人人保险”的社会保险实验成了“乌托邦”。

  《财经》杂志162期其他精彩文章:

   重开义务教育新局

   福建洪灾警示

   农保不相信乌托邦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