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N记者 方华 王小平
首个规范健康保险的部门规章──《健康保险管理办法》即将出台。业内人士评价:“这将提高我国健康保险经营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从而有力推动健康保险持续、快速和专业化发展,对保护健康保险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规范”促成健康市场
目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欣逢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不久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明确,将“统筹发展城乡商业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保险业发展的首要任务。继5家商业性专业健康保险公司先后成立之后,保监会下发了《关于加快健康保险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有关文件,加上医疗卫生体制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以及商业贿赂治理活动的推进,其经营环境正在逐步改善。
那么,《健康保险管理办法》的即将问世,是否意味着这项以人的身体健康为保险标的、旨在解决医疗费用补偿、长期护理、失能收入损失和重大疾病给付等保障问题的新兴业务,因此迎来了规范化发展的春天?这仍需拭目以待。重要的是,凭借系统性的规范和要求,不论是专业化的健康保险公司,还是以健康险作为“附加险”来经营的综合性保险公司,已经深刻意识到,要推动健康保险从单纯“健康保障”走向“健康保障加健康管理”模式,进而打造出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市场。
据统计,商业健康保险的保费收入正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2000年约为100亿元,2005年约为312.3亿元,5年间增长了3倍多,承保人次达到1亿多人次。2005年,商业健康保险市场保费占GDP的0.17%,实现保费占总保费的6.34%,另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推向市场的产品共达到400余款。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商业健康保险在保险事故、保险金给付依据、保费计算依据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同于其他保险的特征,加之其经营涉及到保险人、被保险人与医疗服务提供者三方之间的关系,而第三方的加入,大大提高了经营风险,这些因素的客观存在使得规范化要求更为紧迫,只有对各个环节进行系统性规范,才最终有利于创造公平的经营条件和市场环境,真正促进健康保险的良性发展。
“走进社区”的新销售模式
5月20日,上海市江宁社区庆祝“社区节”的当天,一长溜关于健康咨询、健康评估的摊位“顺势”摆进了社区,正式开始了“营业”。原来,中国人民健康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瞅准了“社区节”当天人多的势头,进行了一次大型的客户服务活动。
“人保健康当天开展了健康生活问卷调查,收集了潜在客户名单,发放健康讲座入场券,邀请客户参加专家健康讲座等。”据中国人民健康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有关人士介绍,通过这一“走进社区”的活动,有效宣传了公司的品牌,并锻炼了营销员队伍的业务拓展能力。中国人民健康保险公司已经在上海、青岛、深圳等地尝试建立自己的社区医疗“门店”,通过与社区医疗合作来有效地利用资源。
“另外还有一点,保险往往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代理人夹着皮包到处跑,为了改变这一印象,我们需要在好的社区里开设门店,让人感觉只要出现健康方面的问题可以直接来找我们,这也是销售模式的创新。”中国人保有关部门负责人称。
健康管理的“专业化色彩”
事实上,专业性健康保险公司自设社区门店的做法并不仅仅是为了拓展新的销售模式,从更严格的意义上看,凭借这一模式来加强健康管理,最终实现“健康企业”的集团化经营,才是专业性健康保险公司最真实的意图。
据悉,目前商业性健康保险仍处于规模不大、效益不高的现状,但为了加强“健康管理”,而不仅仅是提供“健康保障”,为数不多的几家专业性健康保险公司都相继确立了专业化经营的方向。
以人保健康为例,依托其医疗服务资源和专业的健康服务队伍,已经开发出从健康评估到诊疗管理等多项服务项目,从多角度系统关注、维护和管理客户的健康及诊疗问题。除了常规性的健康档案管理、健康体检服务等项目,还特别设定慢性病管理服务和家庭医生管理服务,以便有针对性地为其制定监控计划,并配备具有临床经验的家庭医生来提供个性化健康、诊疗咨询和疾病干预指导等服务。
“我们希望打造成一家百年老店,而不仅仅把健康险视作权宜之计,牢牢遵循从保障到保障+管理再到健康管理产业发展的方向。”人保健康有关负责人对记者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