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保险 > 正文
 

2005年退保金额高达305亿元 分红险理性回归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3日 14:39 财经时报

  2005年分红险退险金额高达305亿元,同比增长99.04%。两个简单的数字背后,暴露出昔日风光无限的分红险,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退保尴尬

  □ 本报记者 崔帆

  当初让许多投资者都认为值得投资一把的分红险,近年来表现让人大失所望。

  由中国保监会发布的首部《中国保险业发展蓝皮书(2004-2005)》披露,2005年,分红险退险金额高达305亿元,同比增长99.04%.因受到其他金融产品的冲击,以及保险业投资渠道的限制,分红险收益率从高峰时期的7.5%跌至1.0%,这必然如多米诺骨牌引发连锁反应一般,卷起了退保狂潮。

  其实,退保潮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保险公司和投资者对分红险不切实际的期望,并最终导致两败俱伤。

  退保风波

  2005年初,陈女士到银行存款时,银行的营业员向她推荐了一款5年期分红型“两全保险”,并告诉她收益率肯定高于银行利息,每年一般可达3.2%,保底也有2.7%.陈女士转念一想,国债难买到,银行存款还要缴利息税,干脆就买了2万元分红险。

  今年2月底,保险公司通知她,她购买的分红险产品去年的收益率是1.0%,甚至低于银行一年期活期存款利率。陈女士因此萌生了退保念头,想转投收益率较高的基金等其他金融产品。

  《财经时报》了解到,分红险遭遇退保潮,主要原因是受到基金等其他金融产品的冲击。

  寿险公司2005年分红型银行保险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0.9%,最高也只有1.2%,而基金的平均收益率超过2.0%。

  两败俱伤

  退保潮爆发的更深层次原因是保险公司和消费者对分红险不切实际的期望值,最终导致两败俱伤。

  就保险公司而言,推出分红类产品时,往往将“分红”作为推销保险产品的第一要素,放在宣传资料最显著位置,故意避重就轻不提产品的保障功能。

  其实,作为具有投资功能的保险产品,其投资效益受到投资市场变化的制约,将收益作为产品的卖点,最终导致保险公司“自食苦果”。

  据了解,分红险中2/3是短期产品(主要是5年期),产品的期限越短,保险公司就越难满足消费者的预期回报。由于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受限,分红险的收益率甚至低于银行利率,同时累积的分红压力为寿险公司埋下经营隐患。

  目前,中国保监会已经叫停分红型健康险。

  值得注意的是,投资者也应明确,任何一种投资类的产品都有风险。一旦实际收益率低于预期时,中途退保不但没有分红,保险公司还要收取10%的手续费,投资者往往连本金都保不住。所以,不能急功近利把预期的利率作为购买保险的依据。

  理性发展

  分红险在遭遇“退保潮”后,不少寿险公司开始重新审视和调整分红险。

  为防范和化解分红保险潜在的风险,国寿、平安、太保等寿险公司都已调整险种结构,缩减分红险的比例,将发展重点转移到养老、医疗、健康等高保障性产品上。

  考虑到分红险有较强的针对性,并不适合所有投资者,因此,一些保险公司开始重新定位分红险的销售群体,并对销售人员的销售行为进行引导,进行分红险的信息披露工作。

  在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看来,保险公司主动调整险种结构,控制风险,说明保险市场正趋于理性和成熟,投资者对于风险的识别能力也有所提高。

  据了解,保监会并不主张寿险公司为了片面追求保费规模而经营没有效益的险种。对分红险的监管思路,未来将会强调速度、结构、质量的关系,注重效益和规模的均衡发展。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71,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