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保险 > 正文
 

多层次引进战略投资者 中国人寿密酿交叉持股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0日 11:44 21世纪经济报道

  特约记者  罗绮萍

  本报记者  于晓娜

  香港报道

  “到了今年底,中国人寿大股东的三年禁售期届满,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工作便可以正式启动。”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628HK,LFCNYSE)董事长杨超,4月18日在香港举行业绩发布会后,在本报追问引入战略投资者时间表时,被逼出这么一句。

  中国人寿早在上市前即已开始的引资计划,最近因建设银行将成为中国人寿战略投资者的传闻而备受关注。按照杨超早前公开透露的思路,中国人寿第一步将拿出10%的股份,用于引进战略投资者。目前中国人寿已与两三家金融机构展开深入商谈。

  在此次发布会上,杨超不愿回应上述关于建设银行的传闻。但他承认,引资会考虑选择国内金融机构。另外,与战略投资者交叉持股的合作模式,是中国人寿将考虑的重点方向。而着眼于长远战略的铺垫,中国人寿有意参股中国银行与中国工商银行。

  倾向国内金融机构

  在发布会上,杨超详述了中国人寿战略引资的思路。

  杨超指出,目前对中国人寿来说,引进战略投资者的目的是要提升中国人寿的运作水平,特别是在技术、经验和新产品上,能够为中国人寿“做大、做强、做优”的战略目标提供经验和基础准备。

  中国人寿总经理吴焰则补充说,中国人寿在引入战略投资者过程中,虽然与国内其它金融机构在改革过程中引入战略投资者有同样的诉求,即希望引进技术、人才和资金,但是,除此之外,中国人寿对战略投资者的要求相对更高。

  “我们希望将来引进的战略投资者要在更多、更宽泛的业务领域与我们能够进行合作,相互之间可以在金融资源方面进行整合,实现共享,这可能是中国人寿在引进战略投资者中更加关注的一方面。”吴焰说。

  在选择对象上,杨超透露目前考虑的有两三家,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杨超说,中国人寿可能会选择国内合适的金融机构,以实现优势互补。但当记者求证建设银行是否在考虑之列时,杨超不愿回应。

  对此,一名国际投行的金融研究主管认为,以往中国多家银行与保险公司引入外资股东,除了汇丰控股(0005.HK)确实对交通银行(3328)的业务作出实质贡献之外,其它的“引智”个案效果都不明朗,中国人寿青睐国内金融机构,或与此有关。

  她还指出,中国人寿是目前各家大型金融H股中,唯一一家没有境外战略股东的,杨超的说法可能将令多家国际大型金融集团感到失望。

  与战略投资者交叉持股

  不过,成熟的国际金融集团仍然是中国人寿的引资目标。

  杨超指出,中国人寿集团目前引进战略投资者的考虑,并不仅限于上市公司。他说:“我们希望有一家比较大的综合金融集团同时参股我们的上市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甚至包括正在筹备的养老保险公司和财险公司,但是谈判的情况还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与战略引资“请进来”的同时,中国人寿还要实现“走出去”的战略目标。对此,杨超透露将考虑通过交换股权的方式以兼顾这两方面的目标。也就是说,中国人寿有可能既引进一家大型金融集团成为中国人寿的战略投资者,同时,中国人寿也会持有该金融集团股权。但他说这一思路,仍需要监管当局明确金融业综合经营的相关条例才能进行。

  “我们目前还在洽谈当中,但是因为我们是H股,而且不是全流通,所以在政策上、法律上还有很多技术问题需要去协调解决,但这是个方向,是我们的既定方针,我们一定会走下去。”杨超表示。

  拟投资中行与工行

  除了与潜在的战略投资者交叉持股,中国人寿还计划加大对银行业的参股,为“银保联合”的经营目标做准备。

  杨超透露,如果中国保监会批准,中国人寿会继续以个案申请特批形式,洽商入股即将招股的中国银行及中国工商银行。在中国建设银行(0939)去年10月上市时,中国人寿已获特批斥资2.5亿美元入股建行。

  中国人寿参股建设银行后,双方在业务层面上也在探索多种合作。建设银行副行长范一飞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中国建行将和中国人寿这样有实力的保险公司合作,通过将定期存款转为保险,实现负债业务转向中间业务。

  市场猜想,从长远来看,在战略持股银行的法律障碍消除之后,中国人寿也许将成为国内银行的战略投资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846,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