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泰谈理财之十:有多少钱才开始投资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5日 16:50 新浪财经 | |||||||||
最近我的一些朋友老开始与我谈论投资问题。我总结了一下,发现一些有趣的规律。一是这些朋友都有稳定的工作,收入不算太高,但社会地位很稳固,前途也很明朗,能力也在稳健表达,可以说家庭事业都如日中天。 二是他们试图投资的“产业”,多多少少都与本业相关,比如煤炭总局的干部,可能首先想到的要办的公司是“煤炭投资咨询公司”,比如文化部的干部,想要办的是“文化
第三个现象是他们往往喜欢隐身,比如让老婆来做总经理,比如让哥哥出面打理局面,比如让某个“至交型同学”来申报产权,他们在半离半舍、半开半合之间,完成着人生的新一轮体验。这样的用意当然非常简单,如果资源用得好,挣钱不少,又不用担太多风险,费太多心神;如果形势不妙或者经营不畅,及时收手也很容易。真可谓进退自如,收放随心,钻井喝水两不误。 第四个现象是他们手头往往有一小笔资金,同时,往往也有能力挪用一阵单位的一小笔款项。这可能是真正的让他们心动的投资理由。单位的事件异常有保障,而个人又有才能未舒展尽透的感觉,恰好手头有一小笔钱,身上有相当丰富的经验,身边有说得上的资源,交往中结下了一些似乎可信任的“合作伙伴”,那么,此时不投资,更待何时? 但有意思的是,这些人往往到最后都退缩了,真正持续做下去的不多。更多的人,听从了家中亲友的劝告,开始与理财公司合作。这样,他们既能够得到足够的保障和发展,又不至于劳心费神,更重要的是,他们这样还排除了内心隐约会泛起的“道德不适感”,因为毕竟,这样去办企业,多多少少有“揩公家油水”的症状,即使他人不说,法律不究,内心也很时常会泛滥起反省的冲动。与其如此,不如健康地致富、稳健地致富,以最公正的方法致富,这样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促进了社会相关产业的发展,让社会变得更加的健全。而社会的健全,是一个人最好的“保障”。 拿“经典书”与“新书”来比喻可能会好理解一些:你想买某本新出的书,你到书店去找,可能会没有,因为这书还在等待市场的考验,等待作者的培育。而如果是一本公认的经典,不论你何时去买,不论你到哪家书店去买,你都会很容易买到,而且,里面有无数的版本可以让你挑。生产这些书的出版社,不会得到很高的利润,但会因为有忠实的读者,他们收入有保障,事业有前途,有余力去探索出版“可能的经典”;而你也因此内心安定,生活富足,收入着你的收入,贡献着你的贡献,和社会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瑞泰公司可能最需要培养的,就是这样的用户;这样的用户,自然也最愿意与瑞泰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