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保险视点 > 正文
 

抢劫险抢风头还是捞稻草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4日 00:02 北京现代商报

  近日,某保险公司在国内首推“户外贵重物品抢夺和抢劫保险”,一时间引来社会舆论纷纷,不仅是保险业内对之褒贬各执一词,社会学者也对其发出质疑。

  笔者从一名保险从业人员的视角认为,抢劫险的推出至少反映出了保险业内几大顽疾:1、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2、暗度陈仓的营销战术;3、吸引人眼球的商业噱头。

  必须承认,“双抢险”的诞生有着现实的社会原因,毕竟没有市场需求为基础的炒作,再蹊跷乖僻也很难获得关注,而这恰恰让我们看到了保险业在产品开发方面的短视。“双抢险”动机虽善,但看其条款所写,除明显将“偷盗”剔除理赔范围外,家庭成员之间的抢夺、在运输工具上被抢劫、因民事债券债务关系引起的抢劫、因被保险人被诱骗导致的损失、自然灾害和战争引起的抢劫等情况,保险公司均不“埋单”。投保人发现,要投保必须先买“家财险”,而且索赔条件严谨到苛刻的程度,这不禁让人产生质疑

  保险“理赔难”的成见困扰保险业已久,最近重疾险更是被苛责预藏理赔陷阱,如此形势之下,保险业真正应该做的是在严格精算的基础上开发均有充足保障功能的产品,通过实实在在的诚信理赔改变消费者的偏见,而不是通过“双抢险”这样连保险公司都缺乏信心的产品,将保险业推向更尴尬的境地。

  从“双抢险”的投保条件来看,该险种是以附加险的形式推出,消费者必须在购买一定保额的永安家庭财产保险的基础上,才能投保这一附加险。该保险公司人士分析认为,保险公司在对主险家庭财产综合保险的核保把关时,可以过滤掉一部分道德风险。这自然是保险公司在经营这一险种时,必然要采取的规避道德风险的手段,并无可厚非。但是如前所述,保险公司对这一险种显然并非信心十足,而且产品中伏笔暗埋,明眼人一看即知,保险公司更寄望此险种可以带动家财险和车险等其他个人财险的市场份额。

  此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营销战术其实已经泛滥已久,不仅各种商业销售广为应用,就是保险营销也早已烂熟。前几年,某些保险公司的重疾险、癌症险、女性险等针对性险种均以附加险的形式推出,要想投保必须先投保寿险、年金险,这期间带来的保费增长不言而喻。可是考虑一下消费者的感受,以

美食为饵诱之实则钢钩在内,消费者不是没有记性的鱼,这样的技巧还能有用多久?

  “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足以将保险公司逼上绝路。2003年,保险公司纷纷推出“非典险”,保费低保额高。2005年又有保险公司推出“

禽流感险”,如今是“双抢险”。如果问起到底这些保险产品的精算依据是什么,恐怕保险公司也会无奈地摇摇头!即使是较为成熟的健康险,在许多国家都还处在低利或负利的水平,而没有任何数据支持的新型险种,保险公司到底对其有着怎样的预期呢!

  商业化已经如此深刻的社会,仍然会有企业做赔本赚吆喝的买卖,层次高一点叫公益行动、事件营销;层次低一点的大概就是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而搞的商业噱头。但是作为提供风险保障的保险公司来说,这种行为恐怕是在损害广大客户以及企业的自身利益。低费率高赔付,就意味此种险种的赔付需要保险公司动用其他客户的保障金去填补这一亏空,那么其他没有买这份保险的客户利益就完全丧失了。

  “双抢险”说到底是一种“有益”却不成功的尝试,在客户需求的深度分析上,行业做得还远远不够,况且国人的保险意识与知识尚处在初级阶段,不恰当的创新方式很有可能误导消费者对保险的预期,将基础不牢的中国保险业带入新的窘境。

  赵良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