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泰谈理财之七:当利率走低的时候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0日 09:59 新浪财经 | |||||||||
记得有一年买债券,似乎是铁路债券吧,年利息达12%。当时有人手头只有3000元,于是买了,五年后,就是将近5000元了。然而这样小小的斩获算不算理财呢?当时这个买3000元的人现在在后悔,他想,如果当时我知道以后利率会降低,甚至要收利息税,当时我借钱也要买上几十万元的国债啊! “吃利息”是过去中国人理财中最传统的观念。把钱放到银行的保险柜里,有国家
然而,“吃利息”的时代正在过去。银行炫耀其“存款余额”突破某个上限的时代正在过去,中国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在完成股份制改造,都在向“零售银行”转型。什么叫“零售银行”?其实就是改过去的大宗贷款为小额贷款,改过去的只向国企、国有事业单位放款为改向社会经济个人、微小型企业贷款。因为中国的银行发现,那些表现上有足够还款能力的单位,都最后往往都要赖账,让银行的呆账坏账一天比一天多,而那些表面上穷苦、不可信的民间个体,还起款来却超级积极。呆账坏账率不超过2%。银行这时候才明白过来,在中国,在世界,最可信的人,恰恰是那些最无助的人。而那些靠着某个领导人的批示而得到贷款的单位,往往是最没有信用的单位;那些表面上看来可用着抵押的建筑、生产设备,到最后只是一堆破铜烂铁和缺乏市值的垃圾。 把钱拆成小额来进行“零售”,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放贷利率可以做得颇高。人都有一个心理,贷了一百万元,一算利息,可能是十万元,就不愿意还了,到最后连本钱都赖着。而如果只贷一万元,利息不过几百元上千元,一咬牙,也就挺过去了。而且急需用钱的人,一万元就可能让他咸鱼翻身,他拿到钱后的半个月,也许身家就翻了几十倍,此时让他还个几毛钱,那都是小意思,而且让他带着感激的心理。 中国有大量的需要小额资助的人,这种资助不是送钱给他,而是贷款给他。他的要求只有一个,一是尽快拿到钱,二是相信他的能力。只要有了此二者,银行就可以说是社会的大救星,社会也会成为银行的大救星。 当社会的每个个体的财富都富裕都开始全面担忧家庭的风险和财富的健康的时候,他就会开始把理财方式多样化。银行现在正在强迫“呆板存款户”向“灵活理财户”转型,此时的你,只要手上有一万元以上的余钱,还不如趁年轻时就买了瑞泰的保险,一年年积累下来,到了老年时,你就会发现,你手头有一大笔财富。这财富可能比再高的“利息”都要滚动得快,而且这钱让你用得心安理得,因为你“投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