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保险视点 > 正文
 

保险创新:远离庸俗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08日 09:53 金时网·金融时报

  FN记者 吴红军

  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将2006年定义为保险创新年。创新是保险行业破解危局、重振雄风的药方已毋庸置疑。

  然而,在我国金融行业中,也要谨防一种将“创新”庸俗化的趋势。庸俗化的过程
其实很简单——几乎人人、事事、处处都竭力标榜自己是在“创新”。当我们今天不断地用“创新”来描述、形容、规定甚至规划金融业的时候,金融业难道果真就更好更理想地发展和“创新”了吗?以保险业为例,记者了解到,去年某省保监局在调查中发现,全省一年中保险公司投放市场的新产品有70多个,但有40多个没有保费收入。这无疑可以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保险公司研发的新产品虽然很多,但适销对路的并不多。那么,原因何在呢?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认为,造成这种无效创新的原因主要是保险公司在产品开发时,或者没有充分考虑区域和城乡差距,“一张保单卖全国”;或者是照抄照搬国外产品,不考虑中国国情,存在“水土不服”的现象;也存在开发人员片面理解创新的内涵,产品开发中概念炒作和文字翻新的成分较大。由此可见,关键问题还是出在对“创新”的不同理解上。

  其实,创新必须是要加以区分和鉴别的。记者认为,既然并非所有的产品创新都能收到预期的成效,那么,收不到成效的自然是“无效创新”。尽管创新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我们总希望能够尽量降低创新的代价与成本,即竭力避免或者减少“无效创新”。因此,如何总结经验教训,力争实现有效的创新,这些确实值得我们深思。久副盛名的创新专家王选教授曾经提出:我们要的创新,是“有效创新”!试想,如果产品开发部门不了解市场需求,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创新,结果必然是开发的产品卖不出去,老百姓需要的产品买不着。那么,我们要这样的产品创新又有何用呢?

  但是,任何创新都是有成本的。以目前大多数保险公司的实力,实在是难以承受得起不断增多的“无效创新”成本。有人很奇怪,为什么我们那么多的人力和物力都花费在“创新”上,而保险市场对于层出不穷的“创新”之举却不买账呢?理由其实很简单:因为市场本身就具有鉴别“有效创新”、淘汰“无效创新”与“伪创新”的功能。实际上,当人们只会用“创新”来解说一切时,那么,“创新”便成了一句无所不能的神奇咒语。不管该产品实际上有无创新,各个保险公司已经用惯了“填补了国内保险市场又一空白”之类的“创新”套话。人们难道真的会以为保险业的价值与功绩就可以依靠这类“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创新”套话而“强行”包装出来了吗?

  记者担心的是,我们在争先恐后地“创新”的同时,也许已经忘记了创新的实质。我们为什么要创新?这显然存在着一个应该区分目的与手段的问题。保险产品的创新是为了让社会更稳定,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如果把这些目的忘到脑后,把所谓“创新”这种手段当成最终目的,那就是一种本末倒置。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适当合理的“创新”是有利于达到这些目的,那我们当然必须坚持,但这种“创新”归根结底不过是手段而已。因此,我们应该明确提出:创新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之一;我们不应该为手段而手段,为“创新”而“创新”。凡事必打上“创新”的旗号,甚至一味地为各色新老产品贴上“创新”的标签,这种做法本身就是极度缺乏创新性的表现。并且,最终将会导致创新的彻底庸俗化。那时候,所有人说起“创新”二字,便如小和尚念经一般,有口无心了。

  因而,市场经济真正的生命力不在于“创新”的形式或口号,而在于“创新”的实质,也在于有没有鉴别“有效创新”、“无效创新”和“伪创新”的观念与体制。在年初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今后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用15年的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这里,创新不仅是一个技术概念,更是一个经济概念。这是关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实现它需要各行各业共同努力。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